分享

清热方剂总汇收集整理(151~180方)

 火帝养生_WSH 2022-03-30

151、柴胡饮

【处方】赤芍药 柴胡 黄连 半夏(姜制)桔梗 夏枯草 龙胆草 浙贝母 黄芩 甘草(生)

【功能主治】清热疏肝,化痰散结。主小儿无辜疳。其证颈项生疮,或项内有核如弹,按之转动,软而不疼者。

【用法用量】引用灯心,水煎服。

【摘录】《医宗金鉴》卷五十二

152、柴苓清热汤

【处方】茯苓1钱,柴胡1钱,知母1钱,人参1钱,天花粉8分,甘草5分,白芍1钱2分,黄芩1钱2分。

【功能主治】虚损,手心、足心发热。

【用法用量】加灯心30茎,食远服。

【摘录】《玉案》卷三

153、柴苓汤

【处方】白术 茯苓 泽泻 柴胡 猪苓 黄芩

【功能主治】解表清热,健脾利湿。主身热,烦渴,泄泻。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景岳全书》卷五十四

154、柴苓汤

【处方】柴胡2钱,黄芩1钱(炒),猪苓8分,泽泻8分,茯苓1钱半,白术1钱,官桂3分,半夏1钱,甘草2分。

【功能主治】伤寒7-8日,发热泄泻,作渴引饮,烦躁不宁。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水2钟,加生姜3片,煎1钟,不拘时候服。

渴甚,去白术、半夏,加干葛、芍药各1钱。

【摘录】《扶寿精方》

155、柴苓汤

【别名】柴芩汤

【处方】小柴胡汤合四苓汤。

【功能主治】痘疮,风火相搏,喉中痰鸣,目睛上视,面赤引饮,喜居冷处;及邪气并于里,肠胃热甚,传化失常而致痘疮未出而泻利。

【用法用量】柴芩汤(《痘科金镜赋》卷六)。

【摘录】《痘科类编》卷三

156、柴苓汤

【处方】柴胡1钱6分,半夏(汤泡7次)7分,黄芩6分,人参6分,甘草6分,白术7分半,猪苓7分半,茯苓7分半,泽泻1钱2分半,桂5分。

【功能主治】分利阴阳,和解表里。主伤寒、温热病、伤暑、疟疾、痢疾等,邪在半表半里,症见发热,或寒热往来,或泻泄,小便不利者,以及小儿麻疹、痘疮、疝气见有上述症状者。

【用法用量】水2盏,生姜3片,煎至1盏,温服。

【临床应用】①小儿下利《汉方临床》(1987;9:66):本方治疗20例小儿下利,用药量为:未满7岁者每日3g,7岁以上者每日6g,乳儿每日0.18g,均分3次服用,使用时间为7-14日。结果:显效7例,有效8例,略有效1例,无效2例,恶化1例,效果不明者1例。认为对容易陷于脱水状态的小儿下利,柴苓汤是一种有价值的药剂。②变形性膝关节症《汉方临床》(1987;34:66):用柴苓汤治疗14例伴有膝痛、膝浮肿的变形性膝关节症,每日予柴苓汤9g,分3次服;治疗时间最短者3周,最长者4个月,膝关节浮肿减轻或消失者8例,有效率57%。

【摘录】《丹溪心法附余》卷一

157、柴芩活血散结汤

【处方】柴胡10克,黄芩10克,川芎10克,当归10克,郁金10克,青皮10克,红花10克,忍冬藤30克,丹参30克,赤芍15克,橘核15克,鸡血藤75克。

【功能主治】清热疏肝,活血散结。主湿热蕴结,气滞血瘀。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宋爱武方

158、常山白虎汤

【处方】常山6g,草果6g,桂枝6g,石膏24g,知母12g,生甘草3g,粳米1杯,雄黄0.6g(研吞)。

【功能主治】清热生津,祛痰抗疟。主温疟。壮热,汗出不畅,骨节酸痛,少气烦冤,口渴引冷,苔黄,脉洪。

【摘录】方出《章次公医案》,名见《古今名方》

159、肠痈汤

【处方】败酱草15克,金银花15克,冬瓜子10克,蒲公英15克,粉丹皮10克,生苡仁15克,京赤药10克,枳壳10克,桃仁6克,连翘10克,大黄6克(后下),甘草。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行气活血。主湿浊蕴于下焦化热,湿热毒邪蕴结肠腑,气滞血瘀。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杨景海方

160、辰砂定痛散

【处方】软石膏(煅)30克 胡黄连(末)0.6克 辰砂(末)1.5克 冰片0.6克

【制法】上药共为末,收罐内。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主口舌生疮,咽喉肿痛,鼻腔溃疡。

【用法用量】如口内则掺之,喉内、鼻内则吹之,一日五至七次。

【摘录】《外科大成》卷三

161、沉檀香茶饼

【处方】檀香1两5钱(为末),沉香1钱,芽茶1钱,甘草1钱,孩茶1钱,百药煎2钱,龙脑(量加)。

【制法】上用甘草膏为丸,如豌豆大。

【功能主治】香口生津,止痰清热,宁嗽,清头目。主

【用法用量】每服1丸,噙化;捏作饼亦可,以模印花样亦可。

【摘录】《鲁府禁方》卷四

162、赤小豆当归散

【别名】赤小豆散(《医心方》卷十二引《小品方》)、当归赤小豆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

【处方】赤小豆150克(浸令芽出,爆干)当归30克

【制法】上二味,杵为散。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和营解毒。主湿热下注,大便下血,先血后便者。

【用法用量】浆水调服2克,日三服。

【备注】本方用赤小豆渗湿清热,解毒排脓,当归活血,去瘀生新,浆水清凉解毒。共奏清热利湿,活血解毒之功。

方中当归原无用量,现据《医心方》卷十二引《小品方》补。

【摘录】《金匮要略》卷上

163、冲和膏

【处方】紫荆皮、乳香、甘草、杭白芷、没药各等分。

【制法】上为极细末。

【功能主治】清热除湿,活血化瘀。主痈疡之症,似溃非溃,介于半阴半阳者。

【用法用量】外涂。

【各家论述】此方与《外科正宗》冲和膏不同,无独活、赤芍、菖蒲,而用乳香、没药、甘草,除湿之力轻,而活血通络之力重,是其特点。

【摘录】《慈禧光绪医方选议》

164、川贝枇杷露

【处方】川贝母10两零5钱,枇杷叶24两,桔梗2两,白糖240两,柠檬酸1钱7分5厘,薄荷脑5分5厘,苯甲酸8钱8分,尼泊金6分,杏仁香精17.5ml,杨梅香精12.5ml。

【制法】取川贝母轧为4号粗末,取川贝母粗末用七倍量70%乙醇按渗滤法提取,缩约至400毫升,取枇杷叶、桔梗用同煮提法提取2次,合并浓缩约至1升,加入炼糖搅拌均匀,以蒸馏水调整应出液至足量11升,灌装玻璃瓶内,每瓶100ml。

【功能主治】清热宣肺,止咳化痰。主伤风咳嗽,肺热咳嗽及支气管炎。

【用法用量】每服10ml(约1汤匙),1日3次。温开水送服,小儿酌减。

【摘录】《中药制剂手册》

165、川贝枇杷糖浆

【处方】川贝母流浸膏45ml 桔梗45g 枇杷叶300g 薄荷脑0.34g

【性状】本品为棕红色的粘稠液体;气香,味甜、微苦、凉。

【炮制】以上四味,川贝母流浸膏系取川贝母45g,粉碎成粗粉,照流浸膏剂与浸膏剂项下的渗漉法(附录ⅠO),用70%乙醇作溶剂,浸渍5天后,缓缓渗漉,收集初漉液38ml,另器保存,继续渗漉,俟可溶性成分完全漉出,续漉液浓缩至适量,加入初漉液,混合,继续浓缩至45ml,滤过;将桔梗和枇杷叶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2.5小时,第二次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适量,加入蔗糖400g及防腐剂适量,煮沸使溶解,滤过,滤液与川贝母流浸膏混合,放冷,加入薄荷脑和适量杏仁香精的乙醇溶液,随加随搅拌,加水至1000ml,搅匀,即得。

【功能主治】清热宣肺,化痰止咳。用于风热犯肺,内郁化火所致的咳嗽痰黄或吐痰不爽,咽喉肿痛,胸闷胀痛,感冒咳嗽及慢性支气管炎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0ml,一日3次。

【贮藏】密封,置阴凉处。

【摘录】《中国药典》

166、疮疖消肿膏

【处方】白芷 独活 大黄 地丁草各占3.6% 天花粉占5.7% 川乌 南星 苍术 松节油各占1.4%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散肿,止痛。主疮疖及乳痈初起,红肿热痛。

【用法用量】用凡土林(占74.3%)制成软膏。涂敷患处。

【备注】方中大黄、地丁草、天花粉清热解毒,白芷,独活、苍术祛湿消肿,川乌,南星、松节油消散止痛,配合成方,有清热解毒,散肿止痛的功效。

【摘录】《常用中成药》(上海中华制药厂方)

167、川芎茶调散

【处方】川芎120g 白芷60g 羌活60g 细辛30g 防风45g 薄荷240g 荆芥120g 甘草60g

【性状】为暗黄色的粉末;气香,味辛、微苦。

【炮制】上八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即得。

【功能主治】疏风止痛。用于风邪头痛,或有恶寒,发热,鼻塞。

【用法用量】饭后清茶冲服,一次3~6g,一日2次。

【注意】孕妇慎服。

【贮藏】密闭,防潮。

【摘录】《中国药典》

168、川芎茶调散

【处方】薄荷叶(不见火)八两,川芎、荆芥(去梗),各四两。香附子(炒)八两(别本作细辛去芦一两),防风(去芦)一两半,白芷、羌活、甘草、各二两。

【炮制】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丈夫、妇人诸风上攻,头目昏重,偏正头疼,鼻塞声重;伤风壮热,肢体烦疼,肌肉蠕动,膈热痰盛,妇人血风攻注,太阳穴疼,但是感风气,悉皆治之。

常服清头目。

【用法用量】每服二钱,食后,茶清调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69、除烦宁躁汤

【别名】《不居集》上集卷十六。

【处方】生地2钱,麦冬3钱,枣仁2钱,人参1钱,茯神1钱,知母1钱5分,五味子3分。

【功能主治】养阴益气,清热安神。主痨瘵烦热。

【用法用量】水煎服。

【备注】方中麦冬、五味、人参生津液而补元气;知母、生地、麦冬清肺肾而滋阴液;枣仁、茯神补血安神。诸药合用,共奏养阴益气,清热安神之功。

【摘录】《不居集》上集卷十六

170、除风益损汤加减

【处方】生地15克,赤芍9克,当归9克,川芎9克,防风9克,前胡9克,菊花9克,生蒲黄5克,红花9克,甘草6克。

【功能主治】祛瘀行血,清热散风。主体伤血瘀,风邪侵袭。(眼损伤后出血)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汪苍壁方

171、吹耳散

【处方】胭脂炭2钱,广皮炭1钱,龙衣3钱(炒炭),冰片3分,枯矾5分。

【制法】上研细末,冰片另研和入,约成散4钱。

【功能主治】清热收敛。主耳流脓水。

【用法用量】吹耳,或用麻油调滴耳内。

【摘录】《中药成方配本》

172、吹喉青黄散

【处方】飞青黛 西牛黄 老式大泥冰少许(新式者不可用)西瓜霜 西月石 濂珠

【制法】上药研极细。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去涎。主白喉。喉间红肿而痛,甚则颈项亦肿,痰涎较多者。

【用法用量】用吹喉中。若咽燥者,用上白蜜,或鲜嫩侧柏叶捣汁调敷。

【摘录】《白喉条辨》

173、吹喉散

【处方】蒲黄30克,盆硝240克,青黛45克。

【炮制】上件用生薄荷汁一升,将盆硝、青黛、蒲黄一处,用瓷罐盛,慢火熬令干,研细。

【功能主治】治三焦大热,口舌生疮,咽喉肿塞,神思昏闷,并能治之。

【用法用量】每用一字或半钱,掺于口内,良久出涎,吞之不妨。或喉中肿痛,用筒子入药半钱许,用力吹之,无不立效。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74、吹喉散

【处方】青黛 山豆根 芒消 冰片 硼砂 明矾牛黄

【制法】上药研为细末。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咽消肿。主喉痹。

【用法用量】先服甘桔汤嗽过,再将上药吹入喉中。

【摘录】《咽喉经验秘传》

175、唇风饮

【处方】防风9克,芥穗9克,薄荷6克,连翘12克,焦栀9克,黄芩9克,生石膏9克,白术9克,白芍6克,当归9克,滑石9克,苡仁12克,甘草6克。

【功能主治】散风,清热,除湿。主脾胃湿热,复受风邪,风热相搏,结于口唇而发。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齐强方

176、椿皮丸

【处方】臭椿白皮(去粗皮,焙干)120克 苍术(泔浸一夕,去皮,晒干,不见火)枳壳(去瓤,细切,麸炒黄)各60克

【制法】上研细末,醋糊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敛肠止血。主脏毒、肠风,大便下血。

【用法用量】空腹时用米饮送下30~40丸。

【摘录】《普济本事方》卷五

177、椿皮丸

【处方】龟版60克(酥炙)升麻 香附各15克 芍药45克 侧柏叶30克 椿根白皮22.5克

【制法】上研为末,粥和为丸。

【功能主治】滋阴养血,清利湿热。主肠风便血,日久血虚。并治麻风、癣疮见于面部。

【用法用量】以四物汤加白术、黄连、甘草、陈皮作末,汤调送下丸药。

【备注】本方在原书中无方名,现据《明医指掌》卷六补。

【摘录】《丹溪心法》卷二

178、除湿补气汤

【别名】清神补气汤(《兰室秘藏》卷下)、清阳补气汤(《医学纲目》卷十二)。

【处方】升麻18克 苍术12克 酒黄柏 柴胡 黄耆各9克 酒知母 藁本 生甘草 当归各6克 五味子 陈皮各4.5克

【制法】上药锉碎。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益气升阳。主湿热内蕴,脾气不足,两腿麻木,沉重无力,多汗喜笑,口中涎下,身重如山,语声不出,寸脉洪大。

【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早起空腹时服,待少时再进早饭。

【摘录】《兰室秘藏》卷下

179、除湿达原饮

【处方】槟榔6克 草果仁1.5克(研)厚朴3克(姜汁炒)白芍3克 甘草3克 栀子1.5克(研)黄柏1.5克(酒炒)茯苓9克

【功能主治】燥湿清热,开达膜原。主瘟疫兼湿热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松峰说疫》卷二

180、除湿化痰汤

【处方】橘红 桔梗 枳实 川芎 白芍药各2.1克 半夏 茯苓 甘草 黄连 黄芩各3克 苍术 神曲 山楂 贝母各2.4克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化痰止咳。主湿痰咳嗽。

【用法用量】上药用水400毫升,加生姜3片,煎至320毫升,空腹时温服。

【摘录】《摄生众妙方》卷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