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53年,吴王李恪被诬谋反押赴刑场,临刑前他咬牙切齿地骂道:“长孙无忌,你这个逆贼,窃弄威权,陷害忠良,若社稷有灵,当不久族灭。”说完,伸出头颅从容赴死。 李恪之死是继刘文静后唐朝第二大冤案,他不是死于罪孽,而是死于太过优秀,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李恪是李世民的第三子,母亲是隋炀帝杨广的女儿,若论血统,高贵无比,身上流着隋唐两大皇室的精血,但这反而给他带来了洗刷不尽的耻辱。因为外公隋炀帝是唐朝的“敌人”,成分不好,不像李承乾、李泰、李治那样根红苗正。 其母杨妃给他和弟弟取名“恪”、“愔”,意即恪尽职守、谦卑恭敬的意思,不求轰轰烈烈,大红大紫,只求低调隐忍、默默无闻,明哲保身地过一生。 也许是由于母亲的谆谆教诲,李恪从小便不事张扬,从不出风头,在宫中默默无闻,从未闹腾出什么动静。 但再怎么低调,也掩盖不了李恪的优秀,在外貌上他遗传了外公的风度翩翩,在智商上遗传了李世民的深沉有大略,史书上说他“善骑射,有文武才。” 对于这样一位优秀的皇子,李世民自然是十分喜爱。在李恪即将就出任齐州都督前夕,李世民特意将这位“庶出”的儿子喊到寝宫,满含舐犊之情地说道:“我找你来,有些事还放心不下。” 这时,李恪连忙跪倒在父亲面前说:“父皇,儿臣真的舍不得离开您,我不愿您因为我的离开而伤心寂寞。” 李世民强忍眼泪,纵有千言万语却无语凝噎,只是挥了挥手,哽咽着说:“儿啊,去吧,你过得好,就是我最大的安慰。” 似乎从那一刻起,李世民隐隐预感到儿子多灾多难的人生。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一个人过分优秀出类拔萃未必是好事,有时会适得其反反而是一个悲剧。无疑,在李恪身上所上演的就是这样一则“优秀者的悲剧”。 事情是这样的,在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这两个嫡子双双出局后,李世民在长孙无忌、褚遂良两位重臣的怂恿和鼓惑下立他的第三个嫡子李治为太子。 一生阅人无数的李世民看到李治过于仁弱,担心自己百年之后他无法肩负起治理大唐的重任,曾一度萌发了废黜李治,改立李恪为接班人的念头。 于是,李世民忍不住跟长孙无忌商量说:“吴王英武类我,我打算立他为太子。”没想到长孙无忌不假思索断然拒绝。李世民不甘心,接着做他的工作说:“你是因为李恪不是你的外甥才反对吗?”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李世民以为长孙无忌一定会从大局出发,同意他废立太子的想法。但长孙无忌不这样想,李治再弱,也是自己的外甥,而李恪再优秀,却与自己无关,如果立了李恪,自己的地位也随之动摇,这是他万万不可接受的。 于是,长孙无忌给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说:“晋王仁厚忠义,是个守成之君,而举棋不定只会坏大事,何况是王储的位置呢?” 李世民何等精明,听话听音,他自然听出了长孙无忌言语中的警告与威胁,此时长孙无忌的背后站着一个庞大的关陇集团,是大唐帝国立国之基石……为了大局着想,本来立场不够坚定的李世民只能妥协了。 正是由于李世民这一次妥协,给李恪招来了一场杀身之祸。因为经李世民这么一次“提醒”,长孙无忌一下子牢牢“记住”了李恪,忽然意识到李恪的存在,对自己的外甥李治的太子之位,乃至日后的统治构成潜在威胁。 所以,从那一刻起,吴王李恪的命运已被朝中最强势的人物长孙无忌无声宣判了:李恪必须死! 机会终于来了,那是永徽三年,也就是李世民去世三年后,朝中忽然发生了一桩重大的政治事件,高阳公主和他的丈夫房遗爱纠集了一帮官二代企图发动宫廷政变,推翻唐高宗李治的统治。 显然这群不成器的官二代想谋反简直是开国际玩笑,是飞蛾扑火,还未等他们计划得以施实,便走漏风声,被朝廷一网打尽。 本来,这次谋反案压根不关吴王李恪什么事,但是人一旦倒霉了喝凉水都磕牙,房宜爱因为知道长孙无忌深恨李恪,为了戴罪立功,居然诬陷好人,说李恪也参与了谋反的密谋。 对于房宜爱的诬陷,长孙无忌喜出望外,根本不用审讯,立即宣判了“被谋反”的李恪死刑。 李恪无端遭遇横祸,悲从中来,再也顾不上什么体面,临刑前对长孙无忌破口大骂,便有了前文开头的一幕。 如果说,杀害李恪的凶手是长孙无忌(当然也包括软弱的李治),那么最先“出卖”他的却是他的父亲唐太宗李世民。 若李世民能顶住压力改立李恪为太子,大唐的未来或许会是另一番景象,至少武媚娘无法离开感业寺, 不会有二圣临朝,不会有李唐宗室被残杀殆尽,也不会有武周代唐…… 史载,吴王李恪被杀,天下震动,“海内冤之”。如果李世民泉下有知,也一定会愧疚难当。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 ![]() ![]() ![]() |
|
来自: Zsy20151225 > 《资源(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