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罕见!晚清时的昆明老照片,100年前已经有卖烧饵块的了

 剑川古建绘图员 2022-03-31

昆明,或许没有王者气势的帝都风光,没有繁华鼎沸的十里洋场;没有过于离奇的津门旧事,没有让人心仪的秦淮倩影。

然而,滇云文化的源远流长,边疆民族的人杰地灵,百姓生活的丰富多姿,都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描绘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据考古研究,早在三万年前滇池一带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公元前278年,滇国建立,昆明城成为都城。

文章图片1

时光荏苒,沧海桑田,如今昆明的飞速发展被无数人见证,但悠久深远的历史却慢慢被遗忘。

今天,我们就通过那一张张晚清时候的照片,走进那段鲜少有人知晓的老昆明记忆。

一个法国人和七部相机

公元1899年10月,一个42岁的法国人方苏雅,带着七部相机和大量玻璃底片,历时11个月后抵达了当时的云南府城—昆明,开始了他对这个城市的注视。

文章图片2

随后数年,方苏雅拍摄了大量关于昆明的纪实性图片,但照片却因为各种原因被尘封了起来,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才得以重见天日。

他不会想到,百年后这些照片将成为亚洲最早、最完整地记录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社会概貌的纪实性图片。

文章图片3

△方苏雅曾使用过的相机

接下来,就让这些照片带我们穿越回百年前的昆明。

晚清时期热闹喧哗的金马坊

金马、碧鸡二坊始建于明代宣德年间,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原金马、碧鸡坊古建筑于文革期间被拆,1998年在原址重建。

文章图片4
文章图片5

(图源:《换了人间——昆明社会风貌摄影纪实1900~2000》)

七个戴着枷锁受刑的囚犯

在明清时期,在路上看到戴着枷锁的囚犯并不奇怪,不过像图中二个关在立枷中受刑的犯人并不多见。

笼子上端有口子卡住囚犯的颈部,只能站不能坐,直到死去,一般用来处决死刑犯。

文章图片6

正在鞭猪的昆明男子

“鞭猪”是旧时昆明的婚嫁风俗之一。在迎接女方嫁妆的这一天,男方敲锣打鼓准备厚礼,还必须赶着一对活猪(羊)到女方家。

有时候猪不肯走,就得用鞭子赶,因此俗称“鞭猪”。

文章图片7

云南“钱王”王炽

在晚清商界,最负盛名的莫非江浙一带的“财神”胡雪岩,但是当时中国有一个人比他更有钱,那就是云南弥勒的王炽,绰号“钱王”。

他是中国封建社会唯一的一品红顶商人。下图是云南巨富王炽(右二)儿子的婚礼现场,女方的嫁妆堆了满满一地。

文章图片8

奇怪的五角水牛

这头特殊的牛原本有5角,第五角就位于中间两角之间,但因为怕伤到人,所以被锯掉了,只剩一点角根。

文章图片9

△1899年,昆明

1899年昆明的茶客们

据摄影师方苏雅说,这张照片中,左数第三人是他在中国民间看到的第一个戴眼镜的人。

文章图片10

昆明一闹市即景

照片摄于昆明一闹市,正中清晰可见一头缠帕子的撒梅族男子。

照片背景建筑是当时昆明大户人家的典型模式,其两边阁楼一般有戏台,供伶人唱“堂会戏”之用。

文章图片11

△1899年,昆明

三人轿夫


这是一份不管对坐的人还是抬的人来说,都是折磨的职业。

抬的人无疑是辛苦的,但轿中的人往往也并不舒服:如果爬坡,两脚就会悬空,身躯后仰不敢动弹;下坡时则要用力用膝盖和手撑着轿子的隔墙,以免从门口溜下去。

而且路程中官人和妇女要紧闭门窗,不能沿途观赏。

文章图片12

△1896年

围看西洋镜的儿童

对于那时昆明的老百姓来说,西洋镜与洋枪洋炮一样给人感觉新奇。从衣着上看,图中两个正在观摩“进口大片”的儿童应该来自富裕人家。

文章图片13

△1896年,昆明

赤脚仪仗队

在离法国领事馆很近的桦子坡街道上,巡抚的官队正在通过 。右下角看向镜头的小男孩是被临时叫来充当仪仗的街童。

文章图片14

△1902年,昆明

东岳庙万寿宫庙会

这是当时为庆祝慈禧生日举办的盛大庙会,地点是东岳庙万寿宫(今连云巷宾馆处),墙壁上可以看见“祝圣寿”三字。

文章图片15

△1899年,昆明

桅满篆塘

由于当时昆明城内的桥梁拱高普遍较低,图中运粮船上高高的桅杆在过桥时都必须放下,十分不便。

因此吴三桂在滇时于小西门外挖修了这个“篆塘”,当时大小篷船、双单彩船和小拔船等各种船只云集于此,成为昆明最繁忙的水运码头。

文章图片16

△1900年,昆明

菊花村总督进城仪式

这是在昆明东南郊菊花村举行的迎接云贵总督进城仪式。

图中那把抢眼的洋布伞在当时的昆明意味着很高的地位和身份。因为那时一般男子出门,天晴戴一顶细篾帽,天雨则戴一油篾帽,撑油纸伞的是极其讲究之人。

不过也不能和坐在马上的云贵总督和云南巡抚比,他们都是一品,从一品或正二品的朝廷命官。

文章图片17

△1902年,昆明

“奉旨修发”匠

中国传统认为,骨肉肤发,受之于父母,所以不得故意伤害,但有时也需要变通。

比如可以“修发”,但不能“剪发”,区别在于用刀不用剪,而且还要打着皇帝的招牌,叫“奉旨修发”。

图中的红铜脸盆、挂在铁链上的毛巾、以及一高一矮的两根凳子都是当时“修发”地方里的标志性的东西。

文章图片18

△1900年,昆明

金榜题名三名士

在三位同一年金榜题名的云南名士当中,以右首袁嘉谷衣着最为朴素。

光绪十八年,昆明人士为培养昆明风水,集资在相公堤上修建聚魁楼,作为经正书院高才生的袁嘉谷因家境贫寒仅“捐金五钱”,名列刻名的倒数第一位。

十年后,他终于在金榜上将自己的排名纠正。

文章图片19

△1903年,昆明

昆明北城门

昆明城建于明代,城上之楼叫望京楼,京就是指帝都北京。

当时的北门外一片荒野,是昆明的坟堆集中地,因此按照堪舆家的设计不仅将城墙造得格外坚实以抵挡鬼气,还在城楼上塑有道教神像驱凶避邪。

文章图片20

△1899年,昆明

百年前熙攘的拓东路

看到白塔,可能有的人已经猜到是拓东路,毕竟是当时的标志性建筑。

右边的建筑古真武祠,相传是诸葛孔明南征时屯军之所,所以祠内有诸葛亮石刻像。

街道和两旁的集市一副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的景象,是极有代表性的老昆明风情图。

文章图片21

△1899年,昆明

被盘龙江所淹的报国寺街

盘龙江地势低平,纵贯南北,是穿越昆明市内的最大河流,因溃堤成灾,造成大小东门外的田亩和绣衣街、报国寺街一片汪洋。

最严重的一次是清同治辛未年,城内城外毁屋上千栋,据说水一直漫到报国寺大殿上三世佛的莲座,有八、九尺深。

文章图片22

△1903年,昆明

洗马河中的驮马

洗马河是翠湖通往滇池的第一段河道(今翠湖西路)。

明初云南镇守国公沐英在翠湖西岸建立“柳营”,他生平爱马,在营中饲养骏马良驹近千匹。

每当天气晴和,士兵或在河边洗马,或在柳下放牧,加之河畔染布巷内的居民常到河边浣纱。人欢马嘶,自是一番热闹景象。

文章图片23

△1900年,昆明

至今尤存的东西寺塔

“城南双塔高嵯峨,城北千山如涌波”,明初史谨在诗句中描写的这种景色,今天在昆明城仍能见到。

只是东寺塔已不是史谨看见的那座南诏旧物,位置也更偏东,出了东寺街。

文章图片24

△1900年,昆明

唯一一张拓东路全景照片

这是关于拓东城和拓东路最早的,也是仅存的一张全景照片。

从照片中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出路北路南对比明显,路北的建筑密集成群,路南则相对凋零,原因是当时滇池水时常肆虐路南。

文章图片25

小菜园民居

照片拍摄于今天的小菜园一带,那种的建筑多为这种低矮的房屋和院墙。

文章图片26

大东门竹材交易市场

旧时昆明城区和郊区的不少房屋,都是茅屋和土坯房。这种结构的房屋在建造是竹子是主要的建筑材料之一。

文章图片27

热闹的三市街

清末的三市街完全可以用“闹市”来形容,嘈杂、拥挤是它的常态。

很有意思的一点是,画面中转弯处的环形建筑,俗称“八面来风”。

文章图片28

清末小西门

小西门和小东门对应,它又称为威远门,城楼称为康阜楼,位于今武成路西口一带。

文章图片29

昆明城最高的建筑

近日楼是当年昆明城最高的建筑物。

始建于明洪武15年,城楼原名“尚明楼”,后云贵总督范承熙为避“尊尚明朝、不尊大清”之嫌,将它改名为“近日楼”。

文章图片30

集市上的烧饵块摊

是的,你没看错,昆明人至少一百年前就开始热爱“烧饵块”这种小吃了,而一百年后的今天,它仍然遍布昆明街头。

文章图片31

滇剧堂会

滇剧堂会的一种临时性的演出形式,一般是在政府官员出席的庆典或显贵人家的喜庆时日才被请去“唱戏”。

文章图片32
文章图片33

东郊乡村农贸市场

山坡上,杂草丛生、乱石成堆,懒散的人们或坐地摆摊、或挑锣叫卖。

文章图片34

顺城街的镖局和马帮队

镖局是旧时专职护卫货物运输的武装商社,一般由官方或商家聘用。

文章图片35

坐滑竿的老爷

滑竿在旧中国的西南地区是一种较普通的交通工具,用于在崎岖不平的山路或狭窄拥挤的街巷里通行。

文章图片36

曾让人羡慕的补碗匠

古代的补碗匠,曾经是一份令人羡慕的职业。如今,补碗的绝技已淹没于时代洪流之中。

文章图片37

这一张照片背后,是一段段关于老昆明的故事,它的存在让我们能通过影像看到昆明城悠久的历史积淀,也让我们从中窥见了一丝滇文化的源远流长。

昆明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有自己的东西,而且还有别人没有的东西,这一段段故事,就是昆明独特的魅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