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给孩子最好的教育,你做到了吗?浅析什么是最好的教育

 云哥7tz6c7y122 2022-03-31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

卢梭在《爱弥儿》中说:“

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

1、听话顺从的乖孩子反映出教育问题

我们总说,“好孩子,听话”。

殊不知,听话顺从的孩子就是一个缺失了自我的不健全的个体。

有一则童话。

在木偶剧团里,小木偶逃跑了,导演又气恼又着急,发动人们四处寻找,结果错把一个小孩当作木偶抓了回来。

因为这个小孩非常听话。马路路口处的信号灯坏了,红灯一直亮着,而绿灯却不亮,这个孩子就一直站在路口等绿灯。

导演试了一下,发现这个孩子确实比真正的木偶还听话,之后,他加入剧团,成了一个十分受观众欢迎的木偶明星。

童话中的木偶是艺术创作出来的形象,但在生活中,我们是否也在塑造木偶般的孩子?

孩子天性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并在探索认知世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人格和意识形态。

一味地要求孩子听话,同质化的教育标准,只会抹杀孩子的个性和独立性、让孩子失去灵性和活力。

因此,培养听话的孩子,其本质是教育的问题。

在教育中,我们要俯下身去倾听孩子,积极地鼓励,正确的引导,给予他适当的空间,尊重他,肯定他的不同,帮助孩子完成健全人格意识的发育。

2、人格教育,是人生进阶的基础

这是美国一家普通的幼儿园。

刚刚入园的孩子们被老师带进幼儿园的图书馆,围墙而立的是整排的图书。

老师从书架上抽下一本书,讲了一个很浅显的童话。

“孩子们,”老师讲完故事后说,“这个故事就写在这本书中,这本书是一个作家写的。你们长大了,也一样能写这样的书。”

老师停顿了一下,问:“哪一位小朋友也能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一位小朋友立即站起来,“我有一个爸爸,还有一个妈妈,还有……”稚嫩的声音在厅中回荡。

老师用一张漂亮的纸,很认真、很工整地把这个故事记录下来。

“下方,”老师说,“哪位小朋友来给这个故事配张插图呢?”

另一位小朋友站了起来,画一个“爸爸”,画一个“妈妈”,再画一个“我”。

老师同样认真地把它附在那一页故事的后面,然后取出一张精美的封皮纸,把它们装订在一齐。

封面上,写上作者的姓名、插图者的姓名,“出版”的年、月、日。

老师把这本“书”高高地举起来:“瞧,这是你们写的第一本书。孩子们,写书并不难。你们还小,所以只能写这种小书;但是,等你们长大了,就能写大书,就能成为伟大的人物。”

孩子初识世界,在人生的第一课给予他自信和勇气,发声表达自己,是健全人格教育的基础。

苏格拉底曾说:

“人有了人格的尊严,必不甘堕落为禽兽,而品德也必自然提高。”

童年是人格结构形成的主要时期,健康的人格是教育儿童的首要问题。

著名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认为,

要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儿童培养和建立独立、自信、勇放、不惧困难的品质和积极与他人、集体合作的能力,这种人格教育是解决一个人的人格心理问题的关键。

很多人的问题,都是人格教育的缺失。好的教育,一定始于正确的人格导引,帮助孩子构建可以对抗一切困难挫折、受益一生的强大支撑。

3、在孩子心中撒播希望的种子,是自信成长的关键

罗斯福小的时候,因为患病导致了瘸腿和参差不齐的牙齿。他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孩子了,因此很少与同学们游戏和玩耍,老师叫他回答问题时,他也总是低着头一言不发。

一个春天,罗斯福的父亲从邻居家讨了一些树苗,让孩子们每人栽一棵。父亲说,谁栽的树苗长得最好,就给谁买一件最喜欢的礼物。

罗斯福也想得到父亲的礼物,但看到兄妹们蹦蹦跳跳提水浇树的身影,却灰心了。他只浇过一两次水后,就再也没去理这棵小树苗。

几天后,罗斯福再去看他栽的那棵树时,惊奇地发现它不仅没有枯萎,而且长出了几片新叶子,与兄妹们栽的树相比,显得更嫩绿、更有生气。

父亲兑现了他的诺言,给他买了他最喜欢的礼物,并对他说,从他栽的树来看,他长大后必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植物学家。

从那以后,罗斯福慢慢变得自信乐观起来。

一天晚上,罗斯福躺在床上睡不着,看着窗外那明亮皎洁的月光,想起生物老师曾说:植物一般都在晚上生长。何不去看看自己栽的那棵小树?

当他轻手轻脚来到院子时,却看到父亲用勺子在向自己栽种的那棵树下泼洒着什么。顿时,他明白了一切,原先父亲一直在偷偷地为自己栽种的那棵小树施肥!他回到房间,任凭泪水肆意……

从那以后,罗斯福更加乐观积极了,无论做什么事,他都用心地去做。直至最后成为美国总统。

父亲在幼小的罗斯福心中种下了一颗爱和希望的种子,让他重拾自信,并成就了他。

人的本质,是由肉体和精神组成。给予希望,是精神层面的滋养,就像阳光一般,更能促进积极有效的行为。

有希望,就有目标,就有了动力。进而促使我们作出对自己有价值的行为。

最好的教育,应该是播种希望的爱的教育。

4、良好的习惯培养,是教育不可忽视的主题

俞敏洪曾经说,

“一个人之所以优秀是因为有优秀的习惯”。

1978年,75位诺贝尔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记者问其中一位获得者:“您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了你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呢?”

出人意料地,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道:“是在幼儿园”。

记者又问:“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呢?”

学者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为什么幼儿园学到的这些会影响这位科学家一生而让他念念不忘呢?

是因为,这些从小养成的稀松平常的小习惯,让他更加自律。学术上的一丝不苟、不断精进,都得益于小时候养成的这些好习惯。

孔子曾说:“少若成天性,习惯如自然”。

意思是说,小时候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天生的一样牢固。

正是小时候养成的习惯,并一直保持,自然而然内化为自律,才能成为无往不利的利器。

俄国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

“好习惯就像是一种持续增长的资本,而坏习惯却是一种倒退的,会导致破产的东西”。

在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眼中,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他说:

“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

很多成功的人都拥有一贯坚持的好习惯,如,早起、坚持学习、多思考、规划目标等等,这些有益的习惯,逐渐形成内在的一种强大的力量,最终成为成功的习惯,而受益一生。

儿童至小学阶段,是行为习惯培养的最佳时期。成绩忽好忽坏的孩子,往往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所以,最好的教育,要以从小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始。

5、爱的教育,创造奇迹

在美国西部的一座小城,一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拿着一枚1美元的硬币,一家一家商店地询问:

“请问,您这儿有上帝卖吗?”

店主要么说没有,要么认为他是在胡闹,不由分说就把他赶出了店门。

天快黑时,小男孩顽强地向第69家商店的店主开了口:

“请问,您这儿有上帝卖吗?”

老板60多岁,满头银发、慈眉善目,他笑眯眯地问小男孩:

“孩子,你买上帝干吗?”

终于有人回应了,小男孩激动地流出眼泪。

他对老人说,父母去世,是叔叔抚养他。在建筑工地工作的叔叔从脚手架上摔了下来,至今昏迷不醒。医生说,只有上帝才能救他。

“我把上帝买回来,让叔叔吃了,伤就会好。”

听完小男孩的叙述,老板的眼圈也湿润了,问:

“你有多少钱?”

“1美元。”

“孩子,现在上帝的价格正好是1美元。”

老板接过小男孩手中的硬币,从货架上拿了一瓶“上帝之吻”牌饮料,对小男孩说:

“拿去吧,孩子,你叔叔喝了这瓶'上帝’,就没事了。”

小男孩喜出望外,紧紧将饮料抱在怀里,兴冲冲地奔赴医院去找医生。

没有想到,第二天,一支由世界顶尖医学专家组成的医疗小组乘专机来到了这个小城市,奔赴小男孩叔叔所在的医院,对他进行了联合会诊。很快,小男孩的叔叔就醒了过来。

临出院时,他们才知道,那位老人叫邦迪,是个亿万富翁,医疗队是邦迪花费重金找来的,也帮他们付清了医院里所有的医疗费用,而那家杂货店是邦迪的祖产,他时常来此打发时光。

当小男孩和他的叔叔跑去杂货店想向老人致谢时,店员拿出了老人临走时留下的信。

信上说:“年轻人,您不需要感谢我,所有的一切,您的侄儿都已经付清费用。我要说的是,您能有这个侄儿,实在是太幸运了。为了救您,他拿1美元到处购买上帝……感谢上帝,是他挽救了您的生命。但您一定要永远记住,真正的上帝,是人们的爱心!”

后来,那个到处买上帝的小男孩长大后,考进了医学院,为了感谢曾经救过他叔叔的亿万富翁邦迪,也是为了帮助更多意外受到伤害的人,他发明了创可贴,并用邦迪的名字命名。

爱会产生奇迹,蕴含着世间最强大的威力。

在孩子心中播下爱的种子,让爱丰盈他的内心,生发出无尽的热爱,让他成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有信念的人。

当他面对困难时,也能心存正念,引领他走出低谷。

所以,最好的教育,不能缺少爱的教育。

溺爱不是爱,过分的宠溺只会助长骄横、任性。

很多父母知道溺爱不好,却分不清哪些情况属于溺爱,归纳起来无非以下四种:

一、过分关注:处处以孩子为核心,什么都给他特殊待遇,全家人围着转,使孩子形成唯我独尊的意识,难以适应外面的环境;

二、过分满足:要什么给什么,造成孩子只知道索取,不懂得珍惜;

三、包办代替,剥夺孩子独立权:过多的帮助,弱化了孩子的能力,造成孩子独立性差,缺乏自信;

四、当面袒护,护短纵容:造成孩子性格扭曲。

溺爱表面来看是父母一厢情愿的“爱”,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并没有真正从孩子的长远发展去考虑,主观意识太重,过多地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了孩子,总认为这是“爱”孩子。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提出,

“凡儿童自己能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做;凡儿童自己能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

这才是符合教育规律的。

6、教育从尊重开始

一位从德国回来的女士谈及亲身经历的一件事。

星期天,她领5岁的儿子到公园玩。

儿子用一只“纸飞机”换回了德国小朋友的一辆电动“小汽车”,这使母亲大吃一惊。

因为那只纸飞机充其量只值5 美分,而这辆小汽车至少也要值20多美元。

当她带着儿子找到小汽车的主人和德国小孩的妈妈时,这位德国母亲说:

小汽车是属于孩子的,该由孩子做主。”

她还说:“你儿子喜欢,小汽车就归他了。过会儿,我会领着孩子上玩具商店,让他知道这辆汽车值多少钱,能买多少个纸飞机,这样他就不会第二次做这样的蠢事了。”

孩子是在不断的尝试和试错中认识世界的,这是他们认知事物的方式。只有正确的教育才能让孩子在尝试和试错中学到成长和思考。

好的教育是在尊重孩子的选择权的基础上,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不盲目批评,不强加干预,也不武断阻止。

给予尊重的同时,也教会他尊重别人;接纳他所做的选择,也是保护他的独立意识,从而强化健全的人格,不断激发孩子各方面的潜质和能量。

总结:

成长,永远是一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功课。

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

教育就是一颗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这个世界上美好和善意都是通过传递得来的。

俞敏洪根据古人“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理念,提倡“全人教育”,认为要把躯体、心智、情感、心力融为一体,而不仅仅只注重应试教育。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就像云朵推动云朵一样,用爱和尊重,去培育一个有希望的、自信自律的、拥有健全人格的人。

这样,才是给予孩子最好的教育,会让他受益一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