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访土陂山

 若冰t0r7j2ss5s 2022-03-31

张金怀搜集整理

土陂山是王家边村十组,到 2019 年底登记户口9  50 余人,与周边自然塆相隔都在二公里以上。

据《占氏宗谱》载,占氏发展到第十三世时,因人口快速增长,田地明显不足,经周家边人介绍,祖瑞公带着三个儿子来到土陂山。当时这里的田地、山林都属卢家冲,为了耕种方便,在这里建有庄屋,祖瑞公带着三个儿子就暂居于此,租田租地辛勤耕种,年复一年渐渐有些积蓄,土地由租变买,开始生根落脚。

祖瑞公在此落脚时,附近有三个小村庄,塆前离社庙一百米左右,有一间茶屋,还住着一位老太婆, 是卢玉堂的后裔,据说茶屋就是卢玉堂所开,专为往来客商、行人开办的,从不收费,只是施舍。在当时, 这里是出山进山的要道,明末清初鲍世荣被于成龙追剿时,曾经逃难路过这里,清朝雍正皇帝也曾路过这里,在屋后马岗至今留有上马石、鞍子石等古迹。雍正皇帝路过土陂㘭时,他看到路旁的一座坟有许多“搭信徒请求和还愿时挂的红布), 坟前有香炉香灰,他询问得知,这是一座叫花子坟,非常灵验,四邻八乡的人常来烧纸供奉,有求必应。雍正皇帝屈膝下拜,可从此再也不灵了。人们说,叫花子坟经不得大朝皇帝的跪拜。在叫花子坟下约两百余米远的路边至今留有“雍正九年八月”石刻。自雍正路过以后,石刻的上方悬崖上出现有彩绘图案,图案上人物穿红着绿,形象栩栩如生。

茶屋是旧时代的一个产物,传统  土木结构单体建筑,建筑在路旁供行人休息、提供茶水的小亭。在旧时代, 交通落后,普通人都是靠步行,无论多远的路,无论多高的山,而且地广人稀。人们出门,要喝水要吃饭,就有了“五里一茶亭,十里一饭店”的风景,有些人以此为营生,挣点小钱养家糊口。也有大富之家,亦或是大善之家,就烧施茶煮善饭,只为方便过路人,不收取一分钱。上述的茶屋就属于这一类。茶屋,有的是族内各家各户轮流坐庄,有的是各家各户出资派人坐守,但上述茶屋是一家人独守,既可说明他家殷实富裕,又可看出他家仁义善良。

据老人说,旧社会出山进山,土陂山处在交通要道上。麻城东山、罗田一带的人要去麻城,白果、龟山的人要来东山,都是经过八叠山或土陂山的,土陂山相对高度500 米,东西两边 20 余里基本没村庄,行人过往没水喝没饭吃,于是就有善人烧施茶,提供歇脚处所。这条道路现在少有人,完全被荆棘覆盖,但有个有趣的现象,从张家畈过土陂山到盐田河,再从明山至白果,这条线上的许多方音、方言完全一样,这个现象足以证明这条道路当年的重要,东西来往走亲访友、买卖货物的人,促成了生意交融,留下了地方化。

时代发展了,在城镇化的的锣鼓声中,土陂山这样的微村落日渐消失。现在登记的 9 户人家中,有 8 分别在麻城、张家畈、盐田河购买了房屋,在张家畈居住的几家人,还过着“两栖生活”,农忙时回家种田, 农闲时居住镇上,随时有放弃种田的打算。土陂山一带是王家边村的主要林地,今年按照国家防火护林要求, 村委会投资 5 万元,修通了 2 公里土坯防火路。这条路被森林覆盖,实际上是一条生态景观路,或许会为旅游开发增加一个增值点。但是,保养起来难度大。

土陂山,一眼望不穿的青山;土陂山,几代人奋斗的痕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