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膑围魏救韩庞涓死,千百年来人性就没怎么变过!

 品读二十四史 2022-03-31

长篇连载《秦汉三国五百年》音频版!

公元前341年,魏国发兵攻打韩国,大军统帅是大名鼎鼎的庞涓。虽说几年前输给了孙膑,可魏军实力不减,庞涓依旧有杀伤力,韩昭侯自知不是对手,赶紧派人向齐国求救。

打仗向来是大事,齐威王召开会议,听取大家的意见。大家的意见很不统一。

宰相邹忌的意思,没必要帮助韩国。

大将田忌主张,如果不施以援手,韩国危险,会让魏国强大,如果出手,就要赶紧,否则韩国撑不了多久。

孙膑看的比前两位都透彻。韩国肯定是要救的,可不能出手太早,韩、魏二国刚刚交手,火力都很足,这个时候插手进去,等于我们替韩国挨揍,不值得。最好派人告诉韩国,齐国即将出兵,你们要挺住,韩国人看到了希望,就能超常发挥,尽量的消耗魏军。等到那个时候,我们再出手,打魏军就轻松了,还可以名利双收。

得到齐国的承诺,韩国果然同魏军死扛,可是毕竟实力悬殊,五战五败。只好再次催促齐国出兵,还低三下四的表示,只要渡过此劫,韩国愿意做齐国的附属国。

齐国人出兵了,田忌为统帅,孙膑为军师,还是上次围魏救赵的老套路,不管韩国,直奔魏国的都城大梁而去。

孙膑又用这招,庞涓心头是一阵恶心,可没办法,只好放开韩国,回去自保。有了上次的教训,这次魏国动用全国人马,决心要跟齐军轰轰烈烈打上一场。

庞涓着急,孙膑是一点也不急,一路之上,他同田忌分析,赵、魏、韩三国向来瞧不起齐国人,觉得我们胆小,不敢正面作战,我们不妨就顺从他们的心意,故意示弱,等他们放松警惕,再给以痛击。

齐军进入魏国境地以后,庞涓每天派人去前方打探。第一天,齐军做饭建了十万个炉灶,第二天变成五万个,第三天变成两万个。庞涓笑了,齐国人果然没种,才几天就有这么多逃兵,再这么下去,齐军就会都逃走了。不行,机不可失,我要抓紧时间跟他们打一场。

庞涓下定决心,就放弃大军,率领骑兵部队,带着仅够几天的口粮,日夜兼程的向齐军方向赶,在一个黄昏,庞涓的骑兵来到了马陵。

马陵这个地方地势险要,只有一条狭窄的路可以通过,孙膑早就在此处埋伏一万名弓箭手,还让人把一棵大树剥下树皮,上面写着几个大字“庞涓死此树下”!

庞涓赶到树下的时候,天已经黑了,他派人点燃火把观看,还没等看完,周围万箭齐发,魏军骑兵死的死,逃的逃,庞涓自知难逃一死,干脆就拔刀自杀了,临死之前他还骂了一句“竟然让这个傻子出名了”!

围魏救韩的故事不复杂,主要是孙膑、庞涓二人斗智,不过仔细品读一下,里面包含了很多人性的东西。

首先,韩国遇到困境,本能的反应,是找人求救。几年前魏国攻打赵国,齐国发兵围魏救赵,这是摆在眼前能对付魏国的人,韩国很自然的,就把求援之手伸向了齐国。大多数人遇到困难,也是这样的思维方式。

第二,不管是对韩国施加恩惠以求后报,还是为了打击潜在对手魏国,齐国出兵都是应该的,可帮助韩国跟帮助韩国有很大的区别。韩国虽然处于下风,可毕竟是一方诸侯国,熬一阵毒打的能力还是有的,过早的为他出头,的确等于引祸上身,等一等才是上佳的选择。

对一般人来说,是没有这个觉悟的。有人遇到困难,自己都没动脑子,就找人求救,帮忙的人辛苦解决了问题,可被帮助的人缺乏切身感受。还有一些人,大概就是所谓的“暖男”,没等别人求援,主动就伸出手去,这样的结果,被帮助的人,就更难产生感激之情了。

遇到了困难,自己用尽本事,都不能解决,这个时候去求助别人,别人在很为难的情况下,出手相助,事成之后,被帮助之人的感激之情,自然有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出手之人也能得到相应的成就感!

第三,赵、魏、韩三国,历来看不起齐国人,这是有原因的。赵、魏、韩是从晋国分离出来的,晋国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一直同秦国、楚国、齐国等国作战,大多数时候都是赢家,特别是打齐国,很有心得,所以瞧不起齐国人。

人也是这个样子的,很难改变对另一个人的看法,他的理由可以是“狗改不了吃屎”,其实这样固执的偏见,何尝也不是一种“狗改不了吃屎”!

第四,庞涓输给孙膑,那就是技不如人,可临死之前,他想到的不是这个,也没有想到自己之前陷害了孙膑,而是条件反射的口头侮辱对方为“傻子”,达到一种心理平衡。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不但现代有,两千多年前就存在了。

这么看来,千百年来,人性还真是没怎么改变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