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发展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

 捉光凑影 2022-03-31

图片

19466月,国共和谈彻底破裂,国内战争全面爆发。8月,国民党军队对热河解放区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赤峰作为战略要地处于国民党军队的包围之中,并形成了从战略防御到战略相持的局面。中共冀热辽中央分局坚决执行党中央制定的“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战略方针,主动将驻赤峰的各级党、政、军机关及其它单位撤出城区,深入乡村或边远地区巩固发展革命根据地,开展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

发展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

五月战役后,热河战场出现了暂时休战的局面,国民党军队占领了热东、辽西等大片地区,使解放区面积逐步缩小,加之冀热辽部队连续作战,力量消耗很大。
 
194671日,中共冀热辽中央分局基于热河战场的发展形势,并根据中共中央的有关指示,将誓死保卫承德、赤峰的方针转变为让开重要城市和交通干线,保存战斗实力,建设农村革命根据地。827日,中共冀热辽中央分局、中共热河省委、省政府及学校、医院等机关分批撤离承德来到赤峰。
 
这一时期,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的赤峰解放区,普遍开展了建党建政、组织人民武装、保卫新生红色政权等各项工作。
 
19459月初,成立了中共赤峰县委、县人民政府和赤峰县支队,建立了群团组织,使红色政权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发展。随即,县委、县政府派出一批干部深入到广大农村,把发动群众、组建地方革命武装、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工作延伸到基层。
 
194610月,执意发动内战的国民党当局,继826日调国民党十三军(军长石觉)攻占承德、滦平、隆化、丰宁和围场后,又派国民党九十三军开始准备大举进攻赤峰。为最大限度地保存革命力量,早已退守在赤峰地区的中共冀热辽中央局、中共热河省委、省政府和学校、医院等,按照中共中央关于“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经略方针,开始了从容有序的战略转移。
 

图片

106日,驻赤峰的冀热辽中央分局成立了自卫战争动员委员会,李运昌任主席,确定“先主力,后地方,先前方,后后方”的建军原则,热河省军区暂停止工作职能,所辖军事直接归冀热辽中央分局统一指挥。
 
109日,鉴于战场上出现的新变化,中共冀热辽中央分局、热河省、卓索图盟和赤峰市(日本投降后赤峰市与赤峰县同时设立)等党政军机关、所属各群团、学校、医院、兵工厂及后勤保障单位,在冀热辽军区第十六、十七旅阻击赤峰东南方向进犯之敌的掩护下,大踏步地从赤峰撤向林西地区,使该地区成为冀热辽(后改称冀察热辽)中央分局指挥冀察热辽地区解放战争的中枢和大本营。
 
中共冀热辽中央分局为有效拒止国民党军队北犯,组建了乌丹(二十二)地委、专署和军分区(亦称乌丹警备区),领导指挥机关设在乌丹城,辖赤峰、赤西、乌丹、围北4县。邱会作任书记兼军分区政委,刘锡三任专署专员,吴烈任军分区司令员,这些主要领导人大都是来自延安的红军干部,多数在中央机关或中央军委机关工作过,有丰富的保卫工作经验。
在军事力量配制方面,共有3个骑兵团,每团4个连(七八百人),1个步兵团(警备四团,1300余人),加上军分区机关500余人和地方主力军4000多人,另外,还有6个县支队(包括卓纵2个支队)和33个区小队的3000多人。这些武装力量形成了阻止国民党顽军北犯的锁钥,筑成一道不可逾越的铜墙铁壁。
 

194610月,为了适应战争环境的需要,赤峰县析为赤峰和赤西两县。翁牛特右旗的原组织和区划建制不变,同赤西县一起开展游击战争。

中共热河省委和乌丹(二十二)地委赋予赤峰、赤西两县和翁牛特右旗的任务是:在国民党军占领赤峰县城期间,要广泛动员群众,坚决粉碎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保卫人民民主政权和土改胜利果实,保卫中共冀热辽中央分局,阻止国民党军侵犯乌丹以北解放区,扩大解放区范围,并坚持以游击战为主的作战方针。

本月,按照冀热辽中央分局做出“县不离县,区不离区”的指示,赤峰、赤西县和翁右旗党政机关、县(旗)支队从赤峰城区撤到农村,先后在纸坊、关东铺子、大庙、北水泉、初头朗等设临时治所。

在居无定所的严酷条件下,县(旗)、区两级党政军干部和武装工作队,深入到广大农村开展游击战争,巩固发展革命根据地,加强民主革命政权建设,巩固和发展了大片农村解放区。

 ——摘自《赤峰市松山区革命老区发展史》第五章“赤峰县军民在解放战争中的战斗历程”第二节“赤峰县军民保卫解放区的斗争”。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