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十八星宿彩塑,中国雕塑史上的绝唱

 雯的图书馆 2022-03-31

1.泽州府城玉皇庙二十八星宿彩塑,中国雕塑史上的绝唱

在晋城市泽州县金村镇府城村的北山岗上,有座玉皇庙。居高临下,气势轩昂,是古泽州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道教庙宇。创建年代不详,据庙内现存明代碑刻记载:“隋时居民聚之北阜,建庙宇三楹,内绘三清神像”。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在原址上重建,题名“玉皇行宫”。金泰和七年(1207年)庙宇多数坍塌,当地民众曾集资修复,金贞祐年间(1214—1216年)部分毁于兵火。元至元元年(1264年)又重建,明清两代屡次修葺,始成今日规模。

玉皇庙所珍藏的宋、金、元不同时期的彩塑,具有非凡的观赏价值和文物价值。

尤其是二十八星宿彩塑,在全国现已发现的古代塑像遗物中尚属孤品是一座奇特神妙的道教艺术宝库,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

古代天文学家把天空中可见的星分成二十八组,叫做二十八宿,东西南北四方各七宿。

唐代初年,五行家袁天罡把二十八宿与二十八种动物撮合在—起,并在每个星宿名后分别缀以日、月、金、木、水、火、土中一个字。于是二十八宿的名字由原先的一个字变成了三个字的组合,比如角木蛟,轸水蚓。

以此为据,把人物和动物形象相结合而塑像成形的二十八星宿塑像在晋城玉皇庙是中国保存至今的孤例。

二十八星宿彩塑

东方七宿(青龙)

角木蛟:主管人间将军、兵甲、雨泽、延生、农田耕稼之司。

亢金龙:主管人间瘟灾、大风、飚石、百药、国师、三公、五老百官禄秩之司。

氐土貉:主管人间后妃官府、山林草木、雨水淫溢之司。

房日兔(元)主管人间藏内、宝器金玉、骇雨负重、擎骆之司。

心月狐:主管人间帝王明堂、雨泽、工役技艺百巧之司。 

尾火虎 :主管人间祥云瑞雾、女人不和之司。

箕水豹:主管人间斜风细雨、奸邪淫佞妄、蛮夷狐貉、虏狄津梁水族之司。

西方七宿(白虎)

奎木狼(元)主管人间武库兵甲戈矛、沟渎池庭、风雨雷电之司。

娄金狗(元)主管人间宫观寺院禁苑内庭、供给牺牲、郊礼斋醮之司。

胃土雉(元)主管人间仓库、积聚金银珍宝疋帛、雷公五谷之司。

昴日鸡(元)主管人间天地晴明、去衰除祸、狱典曹吏、刑罚囚系考决之司。

毕月乌:主管人间天地开泰、朱轮宝盖、边兵守境封疆安宁之司。

觜火猴:主管人间收敛万物、风雷雨泽、山川房庙、鬼魅妖怪之司。

参水猿:主管人间将军权衡境域、杀伐冤仇、劫夺忿悦之司。

南方七宿(朱雀)

井木犴:主管人间天色昏暗、池塘坡井、桥梁大水江湖、鱼龙介族之司。

鬼金羊:主管人间金玉疋帛、丧祸诅咒、毒药、司察奸恶之司

柳土獐:主管人间庖厨食味、天色昏黄、雷雨、兵戈草贼之司。

星日马:主管人间裁缝、衣装文绣、晴明、刀剑血光之司

张月鹿:主管人间宗庙、珍宝衣服、赐宴宾容、父子不睦、兄弟不和之司。

翼火蛇:主管人间乐府五音六律、水府鱼龙、飞走群毛万类之司。

轸水蚓:主管人间天地明朗、哭泣离别、官府口舌、凶恶危难之司。

北方七宿(玄武)

斗木獬:主管人间进士登科爵禄、微风细雨、斛斗升合秤尺之司。

牛金牛:主管人间云雾霜雪、牛羊六畜牺牲、足虫百兽、南越百蛮之司。

女土蝠:主管人间裁缝衣物、嫁娶聘偶、阴凝大风之司。

虚日鼠(元)主管人间宫室庙堂盖屋、祭礼考妣、五虚六耗、悲泣之司。

危月燕(元)主管人间丘陵坟墓悲泣、旋风沙石、危厄艰险之司。

室火猪:主管人间官室金户玉堂、文章图籍、军料府库、阴霾凝滞之司。

壁水獝:主管人间文章图书秘府、阴寒雨泽霹雳,五谷百果之司。

玉皇庙的二十八宿塑像,推断为元代大雕塑家刘銮的作品,其特点是希腊鼻子,腰部细长,面部表情丰富而深刻。

塑像造型生动,仪态洒脱,神采飞扬,栩栩如生;众神欣然,从天而降,穆穆雍雍,惟妙惟肖,雕塑精巧,代表了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最高成就。

不仅对元之后的古代雕塑产生过重大影响,而且对当今雕塑艺术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世所罕见,当属全国文物之冠,国内现存仅此一处,堪称国宝。

二十八宿的魅力

作者:卓然

府城玉皇庙是祀神最多的一处道教庙宇,是藏纳道教文化艺术珍品的储宫。庙内保存道教神祗塑像之丰富、雕塑之精湛,为国内所罕见,是研究道教史和雕塑艺术的宝贵遗产。能将艺术价值非常高的二十八宿塑像藏掩至今,说来也实在不是一件容易事。不知道是仗了神明的庇荫,还是赖以人心。然而,一切似乎又都在二十八宿本身,在二十八宿本身的魅力。

首先让我们看看二十八宿的来历吧,看看人们为什么那么尊重二十八宿星神,注重二十八宿的艺术创造,注重对二十八宿文化的护卫。

众所周知,地球绕着太阳一年转一周,古人将太阳走的路线叫“黄道”。月亮以及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走过的路线都在黄道附近。要想观测天体的运动和变化,黄道附近的星空就显得格外重要。于是古人就沿黄道把这部分星空分成了28份,每一份叫一“宿”,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二十八宿”。

与西方星座相比,中国古代的星座体系要复杂的多。西方星座88个 ,中国三国时代星座就达到283个,清代又增加了23个。西方的星座是各自独立的,中国因为星座太多,所以就有了等级和区划,如“四象”就是四个大星区,每个大星区中有七个星座。比如“东方苍龙”就是由角、亢、氐、房、心、尾、箕7个星座组成的一个大星区。“紫微”“太微”等更是由许多小星座组成的庞大“星座集团”。

我国古代对星系区划不叫星座而叫星官。各个星官所包含的星数多寡不一,少到一个,多到几十个,所占的天区范围也各不相同。在众多的星官中,有31个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就是三垣二十八宿。

“三垣”是三个大星座集团。二十八宿绕黄道一周,把天球分成两部分,我们看到天球北半部分的时间多一点,这部分对我们就显得更为重要。于是,我们的祖先就在二十八宿包围的这半个天球“里”面建立了“三垣”。“垣”是墙的意思,每一垣有两道墙,围出一块近似圆形的小天区。“三垣”恰好呈三点状分布,就象正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位置那样。以北极为中心的叫“紫微垣”,另外两个是“太微垣”和“天市垣”。道教称为上元、中元、下元,也称天官、地官、水官,又称紫微、清虚、洞阴。世传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说的就是三垣神的职责。

在我们的日常口头叫法中,也常常把星星叫星宿,其实星和宿是两回事。星也可以说是单个的,也可说是所有的星星的总称。但宿却不能代表星。“宿”就是“停留”和“住宿”的意思。月亮与太阳几乎在同一条恒星带上运行,走得比太阳快,27天多走一圈,所以古人得出一个数:28。让月亮一天大约走一份。28被4整除,二十八宿分成4份,每份又正好是一个季节。古人想象,月亮也应该日行夜宿,所以就称这些星座为“宿”,旅馆的意思。

不知道天上星星有多少,光是三百零六个星座也够多了。为了方便管理,方便记忆和寻找,古人就让二十八宿作为“统帅”来统领它范围内的星众们。

划定二十八宿还有一个根据就是北斗星。在中国传统的天文学体系中,被称为“帝星”的北极星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它的位移明显而有规律,民间的一切节令,无不与它有关。既然是帝星,群星就应该以它为中心,团结在它的周围运行。所以整个天区就被划为五个宫,中宫就是北斗七星,东西南北四个宫管辖着二十八宿。古人又给东西南北四个星区分派了四种动物,(其实是五种)就有了“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总起来叫“四象”。这样,整个一个天空和满天的星斗,就被我们的先人们用“三垣、四象、五宫、二十八宿”的行政区划统管起来了。“三垣” 自成体系,是中央直辖市,所以不属不属二十八宿范畴。把二十八个星座按日月运动的方向由西向东排列,依次为: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牵牛)、女(须女)、虚、危、室(营室)、壁(东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东井)、鬼(舆鬼)、柳、星(七星)、张、翼、轸。

唐代五行家袁天罡又把二十八宿与二十八种动物联系起来,并将“日、月、金、木、水、火、土”七个字缀在某个星宿名下,于是,每一“宿”就有了三个字组成的名字,纳入“四象”,标以色彩,便成了如下四个组织:

东方青龙:角木蛟、亢金龙、氐土貉、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其形如龙,青色。

西方白虎:奎木狼、娄金狗、胃土彘、昴日鸡、毕月乌、觜火猴、参水猿。其形如虎,白色。

南方朱雀:井木犴、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马、张月鹿、翼火蛇、轸水蚓。其形如鸟,红色。

北方玄武:斗木獬、牛金牛、女士蝠、虚日鼠、危月燕、室火猪、壁水獝。形如龟蛇,黑色。

张衡在《灵宪》中描述:“苍龙连蜷于左,白虎猛踞于右,朱雀奋翼于前,灵龟圈首于后。” 形象地描述了四象的形状。

“角”是东方青龙七星的龙角,属于室女座,黄道从角宿之间穿过,所以角星又被称为天门;“亢”是东方青龙的咽喉。也属于室女座,较小较暗弱,晚上9时前后位于东南方;“氐”为青龙前足,较亮,属天秤座;“房”是青龙的胸房,属天蝎座;“心”是龙心,古代称之为商,是一颗红色巨星,属天蝎座;“尾”即龙尾,由八九颗较亮的星组成,属天蝎座;“箕”有四颗星组成一个四边形,一边稍大一些,形状像簸箕。《诗小雅》:“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说的便是箕宿。然而箕宿上方正好有颗“糠”星,人们就说是从箕宿中簸扬出来的。“月离于箕风扬沙”,是说月亮经过箕宿就会刮风,是古人测风的根据。属人马座。

西方白虎中的“奎”有十六星组成,一至九属仙女座,十至十六属双鱼座;“娄”通搂,古代把娄宿视为主管牧养牺牲或兴兵聚众的地方,属白羊座;“胃”宿均是四、五等的小星,属白羊座;“昴”宿是由一团小星星组成的,大部分人凭眼睛只能分辨出七颗来,说是七女星。古人用昴宿定四时,《尚书尧典》说“日短星昴,以正仲冬”,是说昴宿出现在中天,冬至就要到了。属金牛座;“ 毕”宿八星,其状如Y。《西步天歌》说:“毕宿八星如小网,左角一珠光独朗。”是古人观星的口诀。“昴毕间为天街”,韩愈诗中“天街小雨润如酥”的天街,杨廉夫诗中“天街如水夜初凉”的天街,和郭沫若“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诗中的天街,说的都是“昴毕”二星所在的地方。杜牧的《七夕》诗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说的也是昴毕二星,且连同牵牛织女星也有了。古人提倡低头看书,抬头看星宿,看书看星宿是最为赏心悦目的事。水星正位于昴毕之间。《诗经》:“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是说月亮经过毕宿时雨季就要来临了。属金牛座;“参宿七星明烛宵,两肩两足三为腰。”是观参星的歌诀。从冬季到次年的初夏,参宿一直都是夜空中一个最醒目的星座。传说高辛氏有两个儿子,一个叫阏伯,一个叫实沈,两个人常动干戈以相征讨,高帝便把他们分开,阏伯在商丘,主辰,辰为商星。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参宿和商宿的赤经相差约180度,同一地方的人永远也不能在同一时间看到它们。因此“参商不相见”就成了弟兄不和或者爱情不偕的说法。属猎户座;“觜”是三个小星宿组成的,位于参宿两肩上方,形状像鸟嘴。就是朱雀之喙。

北方玄武七星中的“斗”,就是南斗六星。北斗七星,南斗六星。但南斗主生,北斗主死。但南斗的范围和亮度都比北斗小。属人马座。“牛”,古称牵牛;“女”,古称婺女、须女。古诗“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说牛宿和女宿的名字是从牛郎和织女二星来的并不确切,要说牛郎织女的故事是从牛星与女星来的倒是。《礼记月令》说:“孟夏之月……旦婺女中。”如果黎明看到女宿出现在南方中天,说明初夏就要来临了。牛宿属摩羯座,女宿属宝瓶座;“虚”宿在远古时就已经相当著名,《尚书尧典》记载,“宵中星虚,以殷仲秋。”虚宿在秋分前后的傍晚出现在南方中天。属宝瓶座;“危”是屋栋之上的意思。《礼记》称:“中屋履危,盖升屋以避兵也。”形状就有如一个尖屋顶;“室”和“壁”是相连的两宿,“古有营室,东壁之称。”营室原为四星,东壁,西壁各两星,成四方形,有如宫室一样。后来东壁从营室中分出,成为室、壁两宿。春秋时期室宿在秋末冬初的傍晚出现在南方中天,此时正是农闲时节,人们利用这段时间建造和维修房屋,为冬天作准备,因此有营室之称。东壁与西壁四星都是著名的飞马座。

南方朱雀七宿中的“井”宿八星状如水井,故名。属双子星座;“鬼”,又称舆鬼,为众鬼之意。鬼宿四星呈方形,似车。《步天歌》说:“四星册方似木柜,中央白者积尸气”,伽俐略曾认为积尸气是一颗星,当他用望远镜对这一星团进行观测后,发现里面有四十余颗星,不禁为之惊讶。可见我们的中国古代对天象观察研究的成果有多么辉煌。属巨蟹座;“柳”原名咮,鸟嘴的意思,与角为龙角的意义相似。《尔雅释天》说,柳宿八星,形状弯曲,像鸟嘴,也像垂柳。属长蛇座; “星宿”位于长蛇的心脏,《步天歌》说:“七星如钩柳下生,星上十七轩辕形”。这里的轩辕是一个著名的星群,西方称为狮子座;《尔雅》说:“鸟张嗉”,“嗉,鸟受食之处也。”可见“张宿”取意于朱鸟;“翼”宿,也取意于朱鸟,《史记天官书》:“翼为羽翮”。翼宿二十二星,形状就如张开的鸟翼,部分属于长蛇座,部分属于巨爵座;“轸”,《说文》:“轸,车后横木也”,轸是车轴上插着的小铁棍,可以使轮子不脱落。属乌鸦座。

把地理形势与天上的星宿相对应叫“分野”。东方苍龙七宿分兖州 豫州 幽州;北方玄武七宿分扬州,青州,并州;西方白虎七宿分徐州, 冀州,益州;南方朱雀七宿分雍州,梁州,荆州。我们常说华夏神州为九州,九是个瑞数,其实不止九个州。也有十二州之说,但却没有九州名气,所以九州成为中国之说。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是根据二十八宿出没中天的时刻定四时,安排农事活动的。东方苍龙七宿就是决定季节变化的重要星座之一。每年一月到农历二月前后,太阳一落山,“角宿”就出现在东方地平线上的时候,说明就要春开了,播种的季节就要到了。在晋城一带有两句谚语:“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龙抬头就是角宿从东方地平线上开始升起来了。 二月二日出前不可到井里担水,也不能到缸里舀水,怕惊了龙王爷。为了早晨做饭方便,家家头天晚上就把锅里装满水,早晨连锅盖也不敢掀,把锅蹲到火上,等到水开了该下米时,太阳就出来了,掀开锅盖就不怕惊动龙王了。

府城玉皇庙后院东垛殿为三垣殿,殿内所存三官神像成塑于宋,但经历代重妆,虽然已经失去了本来面貌,却并不妨碍我们对“三垣”星区的解读。

西庑下八间为二十八宿殿,殿内西、南、北三面环塑二十八宿星君神像。像玉皇庙这样以人物和动物形象结合而产生的二十八宿塑像在国内属于绝版。府城玉皇庙的二十八宿彩塑和十二辰彩塑,均成塑于元代,并且是出自同一匠师之手。根据塑像风格推断为元代著名雕塑家刘銮的作品。

《太上洞神五星诸宿日月混常经》有对二十八宿之状貌的描述:“角星之精,常以立春后寅卯日游于寺观中,形少髭鬓。”“亢、氐、房三星之精,常以寅卯日同行,衣青苍衣”,“角星神……姓宾名远生,衣绿玄单衣。”“亢星神姓扶名司马,马头赤身,衣赤缇单衣,带剑”。元代的大雕塑师刘銮就是从《太上洞神五星诸宿日月混常经》中得到启示,根据这些描述,将二十八宿塑成二十八位性别、年龄、性格、身份不同的人物形象,突出表现了人物的心灵世界,取得了神形兼备的艺术果,使二十八宿塑像惊世骇俗,栩栩如生。

二十八宿的形像与性格大都与“金、木、水、火、土”相关。凡带“水”的星君都是女像,大都显得姿态柔美,温婉娴静。如“娄金狗”就是一位少妇像,相貌俊俏,神态温婉,柳叶细眉,樱桃小嘴,高高的发髻像闲花蓓蕾,身穿绣袍帔肩,左手抚右袖口,娴雅端庄,若有所思。小白狗立在左侧,昂首仰望着主人,生动而自然。“轸水蚓”头戴花冠,面容娟秀,右手用兰花指俏然捏着一条蚯蚓微微托举,似在穿针引,动作轻盈、舒缓、优雅,神情凝静、安祥、自若,是一中年贵妇像的完美表现。“虚日鼠”,也是一位中年女像,长发披肩,面目温柔清俊,头略向前倾,凝神自若,温良持重,为群像中女神之代表作,被称为东方圣母像。凡带“火”字的便显得刚烈、勇猛。如“尾火虎”就是一位武士,身披铠甲,须发如锥,紧攥拳头,目如喷火,身边配一只啸虎,让人威敬。“危月燕”作为中年男子坐像,则显得姿态潇洒,仪态落落大方,面貌恭谨儒雅。左手抚着座位,身体也正好略向左倾,这样的姿势便于右手抬起,也便于仰头观望右手托举的明月,与月中的翩然飞燕。身体倾斜的角度显得非常自然。“胃土雉”系老翁像,左手举物已失,右手抚雉,衣袍肥大,有大地的长者宽厚之风,盘右膝伸左腿端坐,张口凝视,若望若呼,栩栩如生,是男像中的杰作。

二十八宿中男像有热情奔放的,有姿势威猛的,有潇洒大方的,有风度儒雅的。女性脸庞温润细腻,老年肌肤干瘪松驰,武士筋骨刚健有力,文士神态文温儒雅。所着服饰纹理简捷凝练,线条疏密相间,既有真实感,又有装饰美。人物神情、动态的时有转换变化,或左顾或右盼,高低起伏穿插,加上动物形态的多样化,给人生气蓬勃之感。

  二十八宿以及“三垣”、“四象”、“五宫”与中国历史文化、文学艺术、哲学、医学、农业、水利等各行各业都有着密切关系。《诗经》“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七月份天气尚热,有人就说是“七月流火”,其实错了。“七月流火”的“火”是指心宿,七月已是秋天,心宿早早就要向西落下去了,寒冷的季节就要来临。古诗“寒蝉鸣败柳,大火向西流”,指的就是此“火”。天气既然渐渐变凉了,“九月授衣”,就是应该送寒衣了。“觱”“栗烈”形容朔风怒号,按当地老百姓的说法就是到了“风刮豆叶黄”、“风刮高粱叶呜呜响”的时候了。

这是讲时令。从地域上讲,不了解二十八宿的分野,你也很难读懂中国文学。李白《蜀道难》中有:“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扪参历井”的“参”与“井”指的是古代四川地区的益州和雍州,蜀道跨越二州,所以李白在他的诗中说,登上险峻的蜀道,可以手摸参宿,身历井宿,用以说明“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有人说中国古代文化是“陈谷烂芝麻”,读中国古典有碍先进文化尤其是科学文化发展。此言特错。大科学家牛顿说不是说他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做事的吗?单说“神5”“神6”的成功,谁敢说其中没有优秀传统文化因素在呢?

一味泥古是僵化,割断历史是忘本。僵化没出息,忘本也将一事无成。

走进晋城府城玉皇庙,领略一下道教文化的丰富内涵,看一看“二十八宿”的不朽与辉煌,从中可以看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看到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

关于泽州玉皇庙二十八星宿彩塑,最全解读

在晋城市泽州县金村镇府城村的北山岗上,有座玉皇庙。

居高临下,气势轩昂,是古泽州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道教庙宇。创建年代不详,据庙内现存明代碑刻记载:“隋时居民聚之北阜,建庙宇三楹,内绘三清神像”。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在原址上重建,题名“玉皇行宫”。金泰和七年(1207年)庙宇多数坍塌,当地民众曾集资修复,金贞祐年间(1214—1216年)部分毁于兵火。元至元元年(1264年)又重建,明清两代屡次修葺,始成今日规模。

玉皇庙所珍藏的宋、金、元不同时期的彩塑,具有非凡的观赏价值和文物价值。

尤其是二十八星宿彩塑,在全国现已发现的古代塑像遗物中尚属孤品,是一座奇特神妙的道教艺术宝库,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

玉皇庙所珍藏的宋、金、元不同时期的彩塑,具有非凡的观赏价值和文物价值。

尤其是二十八星宿彩塑,在全国现已发现的古代塑像遗物中尚属孤品,是一座奇特神妙的道教艺术宝库,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

二十八星宿彩塑
东方七宿(青龙)

角木蛟:主管人间将军、兵甲、雨泽、延生、农田耕稼之司。 
亢金龙:主管人间瘟灾、大风、飚石、百药、国师、三公、五老百官禄秩之司。

氐土貉:主管人间后妃官府、山林草木、雨水淫溢之司。

房日兔(元)主管人间藏内、宝器金玉、骇雨负重、擎骆之司

心月狐:主管人间帝王明堂、雨泽、工役技艺百巧之司。

尾火虎 :主管人间祥云瑞雾、女人不和之司。

箕水豹:主管人间斜风细雨、奸邪淫佞妄、蛮夷狐貉、虏狄津梁水族之司。

西方七宿(白虎)

奎木狼(元)主管人间武库兵甲戈矛、沟渎池庭、风雨雷电之司。

娄金狗(元)主管人间宫观寺院禁苑内庭、供给牺牲、郊礼斋醮之司。

胃土雉(元)主管人间仓库、积聚金银珍宝疋帛、雷公五谷之司。

昴日鸡(元)主管人间天地晴明、去衰除祸、狱典曹吏、刑罚囚系考决之司。

毕月乌:主管人间天地开泰、朱轮宝盖、边兵守境封疆安宁之司。

觜火猴:主管人间收敛万物、风雷雨泽、山川房庙、鬼魅妖怪之司。

参水猿:主管人间将军权衡境域、杀伐冤仇、劫夺忿悦之司。

南方七宿(朱雀)

井木犴:主管人间天色昏暗、池塘坡井、桥梁大水江湖、鱼龙介族之司。

鬼金羊:主管人间金玉疋帛、丧祸诅咒、毒药、司察奸恶之司

柳土獐:主管人间庖厨食味、天色昏黄、雷雨、兵戈草贼之司。

星日马:主管人间裁缝、衣装文绣、晴明、刀剑血光之司

张月鹿:主管人间宗庙、珍宝衣服、赐宴宾容、父子不睦、兄弟不和之司。

翼火蛇:主管人间乐府五音六律、水府鱼龙、飞走群毛万类之司。

轸水蚓:主管人间天地明朗、哭泣离别、官府口舌、凶恶危难之司。

北方七宿(玄武)

斗木獬:主管人间进士登科爵禄、微风细雨、斛斗升合秤尺之司。

牛金牛:主管人间云雾霜雪、牛羊六畜牺牲、足虫百兽、南越百蛮之司。

女土蝠:主管人间裁缝衣物、嫁娶聘偶、阴凝大风之司。

虚日鼠(元)主管人间宫室庙堂盖屋、祭礼考妣、五虚六耗、悲泣之司。

危月燕(元)主管人间丘陵坟墓悲泣、旋风沙石、危厄艰险之司。

室火猪:主管人间官室金户玉堂、文章图籍、军料府库、阴霾凝滞之司。

壁水獝:主管人间文章图书秘府、阴寒雨泽霹雳,五谷百果之司。

玉皇庙的二十八宿塑像,推断为元代大雕塑家刘銮的作品,其特点是希腊鼻子,腰部细长,面部表情丰富而深刻。

塑像造型生动,仪态洒脱,神采飞扬,栩栩如生;众神欣然,从天而降,穆穆雍雍,惟妙惟肖,雕塑精巧,代表了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最高成就。

不仅对元之后的古代雕塑产生过重大影响,而且对当今雕塑艺术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世所罕见,当属全国文物之冠,国内现存仅此一处,堪称国宝。

猜想千年可能

赵雪梅

晋城市东郊的青莲寺与玉皇庙之间相距有十多公里,都有长达千年以上的历史。在历史的烟云中,他们与这座城市、这块土地,共同经历了沧桑迭变、兴废交替,然而不变的是寺庙的顽强存在和百姓对它的绵长记忆。在这段记忆里,最久远、留存物质和精神最多的是唐朝华贵的佛、宋代精致的神。千百年来,青莲寺里释迦牟尼与他的弟子们,玉皇庙里玉皇大帝和他的各位神将,不动声色地征服了众多的香客和艺术家。在人神共处的默契中,像一篇叙事性的小说或激情飞扬的散文,叙述着创建寺庙的一个个隐隐约约的故事。人们崇拜着、困惑着,无论是佛还是道,都给后人留下了太多太多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在这众多的经典中,尤以泽州府城玉皇庙后院的二十八星宿塑像的传说最为离奇、最为丰富,也最被关注。一般的说法是,二十八宿的塑像是元代作品。更具体地说,是元代雕塑家刘元的作品。但遍观庙内碑刻,遍阅历代史志,均无明确记载。偶有涉及,不是语焉不详,就是众说不一。1994年,中国雕塑学会会长、深圳雕塑院院长孙振华先生所著的《中国雕塑史》中写道:“晋城玉皇庙内保留的道教泥塑神像中,以二十八宿殿的星宿群像最为出名。它是全国元代泥塑之冠。”中国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阎文儒在他的《中国雕塑艺术纲要》一文中则说,“明代道教塑像,遗存到现在的,还是很多,……是值得特别提出的,如晋城二十八宿像,如要每一个来进行分析,就可以说,是和蔼可亲的老人,雄武劲健的壮士,窈窕轻倩的美女,沉着俊秀的青年。尤其在塑制的手法上,那种凹凸屈曲、活泼流利的衣纹,丰富多彩、细腻精致的堆金描金,可以说是前代所赶不上的。”1998年,晋城首任市长、时任山西省副省长的薛荣哲先生在他主编的《泽州古代文化荟萃》中,则谨慎地作了这样的记叙:“据有关专家推断,玉皇庙的二十八宿彩塑和十二辰彩塑,均成塑于元代,并且可能出自同一匠师之手,有人认为是元代著名雕塑家刘元的作品,但迄今仍未找到真凭实据。”据实而言,是一种科学的态度。但本书的最后一句“迄今仍未找到真凭实据”却引起了我探索的兴趣。根据玉皇庙庙内现存的1通北宋碑,1通金代碑,3通元代碑,4通明代碑,24通清代碑和1通年代不祥的残佛经经幢的资料可以证明,至少在隋代,在府城村北岗现在玉皇庙所在的地方,已经有了庙宇。庙内现存的明代万历年间(公元1595年)《创建庙门屏志》碑刻上有这样的记述:“隋时居民聚之北阜,建庙宇三楹,内绘三清神像,至今原貌存焉。徵之碑铭可考镜已。迨宋熙宁丙辰。本乡旱干已甚,乡民祈祷于此,既而甘雨滂沱,乡邑沾足,耆民李宗颜、秦恕等,深感神工、于旧庙稍西,度地为阳相形土岗,创建庙宇三院,共计百楹有奇,最后正殿绘昊天玉帝,绘三官四圣,两庑绘九曜星君,十二元神,二十八宿等”。我以为此处的“绘”与隋代记载的内绘三清神像的“绘”按常识讲应是塑像,而非壁画,除此应理解为彩绘。这通碑的碑文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隋代时这里已经有了一个绘有三清神像的道家庙宇。宋熙宁年间,当地百姓与此祈雨灵验,遂大兴土木,扩大规模,修建了供奉昊天玉帝祠庙,在此基础上改建为玉皇庙。这是碑刻里关于玉皇庙沿革的原始记载。此后千年过去,虽然朝代屡有更迭,而玉皇庙的沿革至今未变。

玉皇庙西廊庑殿里的二十八宿塑像成于何时?又是何人所塑?这些已经模糊在悠悠的岁月里。所有的考证、结论都在现代人的文章中进进出出,几多猜测,几多推想,然而定格的还是在庙里无言的碑刻中。宋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正逢宋代道教的辉煌期。当时的《玉皇庙碑文》记载:“府城社玉皇行宫,始为岁旱。又得秦翌,杜惟熙等纠率乡人敛集藻绘廊庑之费,无不喜从者,先是廊庑既成,有信义之士李宗颜,自备己力,构成三门,费直之缗,不下数万”。廊庑不仅修成而且进行了藻绘,三门也已修成。这个时期的玉皇庙有了完整的道家体系规模,二十八宿泥塑应成塑在廊庑藻绘之时。所以比较可信的结论是,府城玉皇庙西廊庑里面的二十八宿塑像在此之前已经存在,最迟也是这时成塑的。如果按元代塑像之说,那么,从宋熙宁九年到元代其间一百多年,西廊庑或者是空着的殿,或者供的是其他神像。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有悖于常理。百余年后,即1190年,对玉皇庙又进行了规模较大的维修。此时宋王朝已经南迁,泽州已是金国属地。以宋的纪年是宁宗庆元至开禧年间,以金国的纪年是章宗明昌至泰和年间。此次重修玉皇庙碑文中明确记载:“濩泽东堥距郡城二十里有聚曰府城,有庙岿然而峙者,昊天玉帝之行宫也。奈历寖远,堂宇疏陋,金代章宗明昌年间(公元1190年),管众集而议之,同心戮力,再营庙貌,用钱二百万,于金章宗泰和年间告峻。大殿轶轧,如翚斯飞,金碧炫耀,于榱题锦,石琳编于阶楯,翼以廊庑。”此时廊庑又随着庙宇的修复进行彩绘,碑文中对廊庑彩绘的色彩进行了刻意的描述。这时玉皇庙里的二十八宿应该是存在的。此时刘元尚未出生,可以不论。核心的问题是1294年开始的那次维修时,玉皇庙西廊庑里面的二十八宿塑像是否存在?这是二十八宿塑像是宋塑还是元塑的关键之所在。如果二十八宿尚在,则元塑说就站不住脚。如二十八宿已经完全毁灭,必须重塑,则元塑说便有了可能。元世祖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玉皇行宫记碑》记载:贞祐兵后,府城庙有重创。至元二年,府城刘宽率众维修东西偏殿,斤斧朽镘,丹青像设,随在呈巧,并经营庙貌三十余年。我对此碑文中“斤斧朽缦,丹青像设,随在呈巧”12字作了详细推敲,斤斧朽缦即用刀斧一类的工具对损坏了的进行增补;随在呈巧即随其所在,按原来的风格,原来的位置进行了补色、补修,呈现了原来的风格。在玉皇庙的历史上,刘宽是个重要人物。他为玉皇庙的维修和增制起过关键作用。至元三十一年四月,刘宽完成玉皇庙的维修后,树了两通碑。一通记载的是刘宽等人修庙的经过,另一通是玉皇庙功德碑。从碑文记载的经过看,东西偏殿是毁堕的重点,也是维修的重点。东西偏殿修好后,这才修东廊庑,随后修西廊庑。当时玉皇庙的毁坠程度如何?碑所载,贞祐兵变后是很严重的,达到“焚烬无几”的地步。经过1243年那次修葺后,从碑文的记载来看,大殿是基本完好的。碑文的撰写者是曾经当过元朝国史院编修官的宋景祁,宋景祁曾经来过泽州,与刘宽有过交往。1294年至元三十一年四月,宋景祁时在乡宁县,刘宽长途跋涉到乡宁求其撰文。宋景祁在碑文中说:“余来之乡宁,刘惠然来见,言经营庙貌事殆三十年,今筋力甚惫,不能复勤,欲纪岁作于珉石,以劝将来第阙重文,敢请余去此未远,且怀旧俗,故强为之辞,且告后之善继者”。宋景祁在碑文中形容玉皇庙的毁堕情况是“焚烬无几”,但他也明确了一点的是,这是“刘惠然来见,言经营庙事”。就是说宋景祁本人并未亲见,是听刘宽自己说的。是刘宽夸张了玉皇庙的毁堕程度?还是宋景祁出于人情世态,以彰刘宽修缮之功?只能从碑文的字里行间中去探求。从碑文描述的修缮过程看,正殿没有损坏,也未提到。关于“创列”东西廊庑的说法,我对比了前后碑文的有关描述,按照古人的词义,“创列’不是新建而是维修。碑文中对西廊庑亦有“肯构心勇”的提法。肯构是肯堂肯构的意思,即子承父业、完成前人未完成的事业,意在表彰刘宽能像前人一样为修庙尽心尽力。所以,照理东西廊庑应该是存在的。既然廊庑存在,那么宋熙宁年间塑的二十八宿塑像也应存在。如果说这仅仅是孤证,还可以从功德碑上得到旁证。刘宽所树之功德碑记载,当时为玉皇庙捐献净资者的功德主达八十多人。功德主的捐资目标很明确。谁捐的钱用在哪个神像的维修上,都记得一清二楚。所以才有青龙白虎神彩绘功德主、昊天玉帝圣像妆塑功德主、十二元镇君功德主、二十八宿星君功德主等称谓。

这里关于功德主有三种提法,一是彩绘功德主,二是妆塑功德主,三是功德主。这三种称谓有什么区别呢?首先我查阅了有关资料对功德主的解释。功德主,即:“供养佛、法、僧三宝的施主、檀越。在佛门中,布施净财者为功德主,发心作务或热心接引他人入佛门,使佛门蓬勃发展者,亦可称为功德主”。按照这个定义,彩绘功德主与妆塑功德主所捐的资是维修款,而功德主的捐资是为了供养神仙。前者的维修捐资要专款专用,后者的捐资是一般的日常布施。二十八宿星君的功德主是黄头村的王秀、赵庄村的王整等29人,称其为功德主而未称彩绘和妆塑功德主,说明此时的二十八宿状态尚好,需要日常供养费用,无须花钱彩绘和重塑。所以二十八宿的布施者们,既不是彩绘功德主,也不是妆塑功德主,而是一般功德主。有人曾把这块碑文作为鉴定二十八宿为元代雕塑的唯一证据,理由是这时二十八宿塑像已经“焚烬无几”。我认为,鉴于以上两个原因,这个结论恐难成立。庙中明确记载二十八宿彩绘过程的是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二十八宿重妆记》碑文(立于二十八宿殿北门外),碑上有这样的记载:“余乡之南府城,旧有二十八宿行殿,创自宋熙宁间,为岁久像败,复从而妆之,在里人妆绘诚为美誉”。明确了两个意思,一是二十八宿成塑于宋熙宁年间。二是“像败,复从而妆之”。重新妆,不是重新塑。在玉皇庙中的三十多幢碑刻中,记录有关塑像的碑文,除明万历年间的碑刻中有片言提到年月深邃、神像腐败、丹青剥落、公亦有塑者之外,此碑文是唯一清楚地记载了二十八宿塑像的成塑时间。而其中隐藏较深的信号是:“里人妆绘诚为美誉”之言。里人妆绘诚为美誉,这是一个颇含深意、又很容易被人忽略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后文还要谈到。如果宋塑说能够成立,刘元说已不攻自破。但是多年来刘元塑像之说几乎成为定论,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一代人。人们在介绍晋城二十八宿时,都会告诉游客说,这是元代大雕塑家刘元塑造的,并且特别要解释二十八宿神像的高鼻梁特点,说是刘元师从忽必烈的营造总管、尼泊尔人阿尼哥,因而其作品带着异国风情。据2010年3月《太行日报》一篇文章披露,刘元塑像说的最初倡言者是已故晋城籍学者原石民先生(1900年-1966年)。对此,我专门访问了提供此信息的李家琪先生。他说,是听原晋城县文化局李和平先生讲过此事,但没有文字考证。有鉴于此,迫于史料占有的饥渴,又对刘元其人在史料里深度认识。史书上关于刘元的记载是不甚清楚的,有说是叫刘兰,也有说叫刘銮。宝坻县志说刘元生于1250年,卒于1320年。而有的书说刘元生于1240年,卒于1324年。有说是蕲州宝坻人,有说是山东人。孙振华先生考证认为刘銮和刘元是同一人,学术界也作认可。这不是本文要讨论的事情,但有责任说清。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晋城人,多年来,我对此说也深信不疑,并为此而骄傲。当我有兴趣接触到这个问题时,才发现,有关刘元塑像的说法竟然没有任何证据支持。几乎所有的有关古代雕塑的专著,无不对晋城二十八宿塑像艺术津津乐道。但是他们都陷入相互印证的怪圈里。文物史家说,刘元作品惜已绝迹。艺术家说,晋城二十八宿是刘元风格。既然已经绝迹,刘元塑像风格谓何?所以,理清这个问题还要从玉皇庙本身说起。第一,要搞清晋城玉皇庙的地位和刘元的基本情况。刘元,元代蕲州宝坻人,据《宝坻县志》记载,刘元生于1250年,卒于1320年,早年做过道士,年轻时师从青州道士杞道录学习雕塑。1270年元世祖建大护国仁王寺时,诏求天下奇工为造佛像,刘元被推荐应征到京城从阿尼哥学习“西天梵相”。阿尼哥是尼泊尔人,西藏王八思巴修黄金塔时,尼泊尔王派去80个工匠,阿尼哥是其中之一,后留在西藏。八思巴入京朝见元世祖时,阿尼哥随行,留在大都,负责皇家庙宇神像的塑造。按宝坻县志记载此时刘元大约在二十岁左右。由于他敏慧过人,特别是在上都塑的三皇像“神思妙合,遂为绝艺”。元世祖对他欣赏有加,授以昭文馆大学士,赐宫女为妾,“帝出行,必相随”,并下旨非经亲准,刘元不得为人造神像。由此可知刘元在当时地位。刘元一生主要奔波于上都与大都之间。上都是成吉思汗蒙古帝国的祖庭所在地,即今天的内蒙古的多伦。元帝国在此大兴土木,建祠修庙是在情理之中。大都是元帝国的首都,大兴土木也是正常的国家行为。北京至今有一个地名,叫刘兰塑胡同,即是刘元当年在大都的居住地。刘元主要的任务是为皇家庙宇塑像。史书记载北京的多处庙宇的塑像,如永福寺、东岳庙的塑像都是刘元所塑,可以说,刘元一生是为皇家服务的一生。回过头再看府城村的玉皇庙。这是以府城村为中心的附近几个村庄的村庙。算是村级工程吧。试想,一个处于偏远山区的村级庙宇如何劳得动皇家雕塑师、昭文馆大学士正奉大夫刘元的大驾?元朝皇帝又如何能批准刘元去为府城村玉皇庙塑像呢?第二,要搞清刘元有可能给府城村塑像的年代。刘元大约活了七十多岁或八十余岁,在他所处的年代前后,府城玉皇庙有碑文可证的修缮只有四次。第一次修缮是在1207年,由东、西元庆村人集资维修。第二次是在1243年,由郡长段侯牵头维修。这两次维修时刘元尚未出生,可以不论。第四次是在1355年,其时刘元已经故去,也可以不论。刘元唯一可能的机会是第三次、也就是1265年至元二年到1294年至元三十一年的那次维修。前面说过,这次维修是府城村人刘宽主持。且不说作为一个村长级的刘宽能否请得动刘元,假使因为我们所不知道的机缘确实请来了刘元,刘宽必定是感到受宠若惊、蓬荜生辉。可是刘宽所留的两通碑上,只字未提刘元。而在功德碑上刘宽却留下了上自将军元帅、翰林国史院官员下至平民百姓八十多个人的名字。这不是刘宽的疏忽,只能说明刘元根本就没有参与府城玉皇庙的维修工作。即使是政治因素,不能写刘元之名,那么元朝更迭在以后的朝代中也应该记载刘元塑像之事,说明刘元不是二十八宿的塑造者。第三,要搞清刘宽修庙期间刘元在干什么?可以知道的事实是,刘宽修庙的动工时间是1264年,即至元二年。据《宝坻县志》说,刘元出生于1250年。刘元这时只有十四岁,正在跟随山东青州道士杞道录学道。六年以后,1270年元世祖忽必烈昭告天下,广征能工巧匠入京修建仁王寺。刚刚二十岁的刘元这才有机会到大都拜阿尼哥为师。刘元跟随阿尼哥学习了多长时间?已无法考证。如以十年学艺为期,已经到了1280年。刘元学成后定居于北京,奔波于两都。此时刘宽维修玉皇庙已经基本完工。为国事忙碌的刘元怎么有可能分身有术为玉皇庙塑像?因此,可以断定,晋城府城玉皇庙二十八宿塑像不是刘元作品。关于府城玉皇庙二十八宿塑像的鼻子问题。因其高隆,有欧洲人鼻子的某些特征,据此就想到忽必烈的营造总管尼泊尔人阿尼哥,阿尼哥本人是雕塑大师,阿尼哥不可能来府城塑像,附会到他的徒弟刘元头上是可以理解的,但必须有证据支持。我在照相时,仔细观察了神像的鼻梁,到生活中,又认真观察身边高鼻梁的人,其实神像鼻梁之高并不特殊,只是塑像师抓住了人的五官尺寸的合理之处,选用了高鼻梁的特点而已,并不是只有外国人才有高鼻梁。古人形容人的鼻子时,常用“鼻若悬胆”,二十八宿的鼻子有悬胆形状,并不奇怪,此其一。其二,宋代时的贸易,特别是国际贸易很发达。据历史学家潘光旦先生考证,宋代开封、洛阳城里有很多来自欧洲、中东、中亚的商人。洛阳的一条街上住的全是犹太人,都是来做买卖的。国际交往的频繁必然带来文化的融合。洛阳距晋城直线距离仅百里之多,距开封也仅仅一百五十公里左右。晋城的冶炼业异常发达,铁器畅销大江南北,大阳镇从汉代以来就号称针都。这种经济的交往,也会影响晋城文化艺术的发展。再说,东西南北,唐宋元明清,历代神像的风格,各有千秋,从来也没有统一的格式。如唐塑气象恢宏,宋塑细致平俗,明塑隽秀,清塑清丽,其实都是高鼻梁。所不同的是,府城二十八宿的鼻子尖下垂,有西域人鼻子的某些特征而已。府城玉皇庙出现高鼻子的二十八宿塑像无论放在哪个角度也不足为奇。不能据此就说是刘元所塑。那么府城玉皇庙塑像到底是何人所塑?清雍正五年的碑文中说,“里人妆绘诚为美誉”。里人,即当地民间百姓。我以为这里的“里人”有三种理解,一是当地人赞誉妆塑很美,二是当地人妆塑得很美,三是当地人有这种做公益事业的美德或美名。民间是孕育艺术的襁褓,所有的艺术都是孕育于民间而发达于庙堂。玉皇庙的雕塑是泽州本地匠人的作品,这一论断的证据不足,却在情理之中。在《晋城县志》的宋、金、元的大事记中我们可以看到,古泽州在宋代前期是非常活跃的。仅北宋宋太祖建隆元年至宋徽宗宣和二年(公元960-公元1120年),宋真宗开辟天井关道路,程颢建立儒学,孔三传创宫调,农业大丰收,广建寺庙。据晋城市旅游局青年文化学者张建军先生考,宋代古泽州各种寺观庙堂成千上万,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修建寺庙和妆塑神像的手工业群体。从现存的有关古建筑艺术看,古泽州工匠所画的壁画、线雕、泥塑、庙堂在全国是一流的。其中石匠和画师偶有姓名留下,大部分工匠湮没在岁月的长河中,或许二十八宿泥塑师就是古泽州众多雕塑师中的优秀者,虽名声不达于王室权贵,却享有崇高的民间声誉。中国历史上最早从事雕塑与绘画的都是下层的工匠。那时的雕塑与绘画的作用是为了祭祀娱神,不是作为独立的艺术品供人欣赏。尽管这些人对文化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工匠仍被视作皂隶之师。这是中国的一个旧传统,离不开工匠,也看不起工匠。中国文人画大约出现于南北朝。宋代时,文人画风行画坛,很多文人参与绘画,少部分画师从画匠蜕变为文人画作者,变得高雅。而雕塑品依然不是独立的艺术作品,依然附着于庙宇建筑。雕塑者自然难登大雅之堂,与木匠、铁匠、泥瓦匠一样属于民间手工业者。府城玉皇庙二十八宿塑像中,有晋城当地人的脸部特征,有浓厚的宋代文化气息。特别是细节部分的刻画,与太原晋祠圣母殿宋代仕女像有很多共同之处。据玉皇庙文物管理所所长余晋红先生回忆,2004年,中国现代雕塑大师钱绍武和他的学生到西廊庑殿中看了二十八宿神像后,曾言有宋代风格。我在电话中也多次请教钱绍武的学生张志强,他对玉皇庙情况了解甚多。庙内有几块碑,放在什么地方,碑上记载什么内容,是什么朝代的,他都一清二楚。2006年他参加了抢救性的修复玉皇庙被盗和被毁的塑像工作。他言辞谨慎地说:有宋味,但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只有专业人士能从中闻到宋代的味道。我顺着遗留碑文的信息和二十八宿的文化风格,从钱绍武先生和他的学生对作品评价的逻辑推理中,猜测府城玉皇庙二十八宿塑像应是宋代作品,而且是我家乡的匠人们所为。我不是方家,这个推想仅是个人的一孔之见。我对府城庙的所有碑刻阅读后,以为泽州当地雕工完全有能力完成这组雕像。封建社会的匠人地位低下,有刘元那样的地位的,是凤毛麟角。所以,捐资者有名、题额者有名、撰文者有名、撰书者也有名,唯独工匠没有名。个别勒石者偶有留名,也是借勒石之便,顺手刻上去的。在300多尊神像中,除中院、三王殿马王像背后发现的题记外,没有任何姓名留下。中国的乡土文人有“借先贤以自重”的传统,他们自然不可能把米开朗琪罗弄来,刘元因有大师之名,成为首选目标也是可以理解的。泽州是个古老的地方,秦汉时手工业就非常发达,而且这一传统一直延续了两千年。在晋城城市周边(原泽州县)的村庄,素有“九头十八匠”之称,带有“匠”字和“头”字的村名五十多个,仅钟家庄乡带有“匠”字和“头”字的村庄达12个,西上庄乡(现为城区所辖)7个,泽州县南村镇6个。这些不同门类的工匠们,以家庭为单位,祖辈相传,在长期的磨砺中形成高超的手艺。他们或许是春秋制造兵器的匠人,或许是汉代制造农具的匠人,也或许是修庙塑像的匠人。至今泽州县制造业依然发达,仅南村镇的马匠村手艺人户户皆有。如此多的能工巧匠云集泽州,修个寻常庙宇不过是举手之劳。晋城玉皇庙的二十八宿,青莲寺的唐佛,宋代的罗汉像能经历千年留存至今,足以说明它有环境支撑。何况古代社会,山川阻隔,交通不便,信息阻滞,修一个村野庙宇怎么可能去请外地工匠。这在情理上不能不使我认为,泽州古代的工匠们有这样的智慧、能力和环境条件。祝勇先生说:民间工匠在造像时有极大的随意性,这种随意性却包含了他们内心的逻辑。他们没有权力篡改宗教经典,但是他们凭借自己的巧手,一步步地修出那些禁锢人心的部分,代之以鲜活生动的生活图景。任何宗教无论它是多么深刻的教义,进行着多么善意的教化,如果它不能以人性和灵性相结合,它迟早会失去人性的滋润而零落和枯萎。将神性依托于人性之上,恰恰是历史中最神秘的一笔。在神威仪庄严的背后,与生活中的人有相通的一面。神像里有生命的因素,才使他有了生命的灵动;人的生命里有了修养和境界,才使人活得更有智慧,更善良,更有责任感。玉皇庙的碑刻中把“里人”这种智慧、善良、责任记载得具体而生动。隋唐宋元明清至今一千四百多年间,玉皇庙的功德主包含了各个阶层的人。有名有姓的社首里长、元帅将军、教谕郞中、知事郡长、巾帼、僧人、科头、进士,数不胜数。还有未具名的七社十八村的百姓,他们是玉皇庙香火生生不息的真正缘由。一代代人不间断地创建、维护,不间断地妆塑、彩绘。他们虔诚地塑造着众神,使府城玉皇庙的规模在国内道教中占有重要位置。历朝历代修了又毁、毁了又修。虽说虚无缥缈的神是人的心灵折射,但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它无疑承载着百姓的信仰和期冀。府城玉皇庙的二十八宿塑像是国之瑰宝。近年来,国家拨款近两千万元进行维修和妆塑。这是自隋唐以来,国家拨款最多的一次。由百姓的宗教信仰而产生的艺术瑰宝,记录了一个民族前进的蹒跚脚步。庙宇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是如此契合。国家盛,庙宇盛;国家衰,庙宇衰,已是一种必然规律。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说:重要的不在于表达什么时代的历史,而在于什么时代人表达。碑文中曾经出现过的宋代进士李安时、元代孔子五十五代孙孔仲祖、明代李佐、清代布衣刘兆熊,他们就是那个时代的表达者。表达者表达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思想,而且是那个时代百姓的一种祈求。庙宇中的碑石就是一块不朽的表达平台。 玉皇庙的建筑布局和神祇谱系也表达着其所在时代的意识形态。它塑造的是一个等级森严、机构庞大的宗教体系。虽说有些神是渐次填补的,但后院的二十八宿,是玉皇大帝身边的主要神祇。因为二十八宿掌管的日、月、星等天体运行,关乎天界的秩序和安全。按宋代的道教庙制规定,二十八宿有较高的地位,其神祇应该随玉皇大帝神像在宋熙宁九年一起入住于这座殿堂。而且,从宋代的碑刻中,已明确记载绘三清、绘昊天玉帝、绘三官四圣二十八宿等。同时宋代碑刻中也提到藻绘廊庑之言,廊庑既已建好,并已彩绘,如果空着廊庑达一百多年之久,到元代再塑二十八宿,按宋代道教供奉神祇的规定也是不合理的。所以宋代的道教规制和神祇谱系为下层传播道教提供了合法场所,也为玉皇庙二十八宿的雕塑时间作了有力的铺垫。这些是我对晋城市府城玉皇庙三百多尊泥塑经过筛选后留下自己的一些有知和无知的简言只语,属一家之言,请方家指教。

玉皇庙二十八宿泥塑为元代作品当没有多大疑问。就文中所列碑刻史料作一分析:“隋时居民聚之北阜,建庙宇三楹,内绘三清神像,至今原貌存焉”,此一说法在宋代碑文中没有记录。原文为“府城社玉皇行宫者,始为岁旱遍于群神祈祷无应,时有本社李宗秦恕二人即陵川之下壁请得信马,于当社祈求,克日而甘泽沾足,即时兴议,卜吉地北岗秦吉秦简地内,鸠工营匠不日而成”;金代按碑文所述确实对玉皇庙进行了大的维修。但正如元至正三十一年《玉皇行宫记碑》所言,“贞祐兵后焚尽无几”,要不然不会有刘宽三十余年的修建和那么多的施主信士捐款,并且碑阴对每处塑像都列了功德主,如果仅仅是重装,是不需要多大投资的,花费这么长时间和钱财,只能是重建、重塑,这样的工程,即使在今天,也需要数年乃至数十年。再说宋景祁,它并不是来过泽州,而是任过泽州长官,“余尝蒞此邑,刘为里长,三五年间,其朝夕在祠下”“余去此未远,且怀旧俗,故强为之辞”所以刘宽营修庙宇的艰辛,他是比较清楚的。当然,塑像是不是刘元所作,诚如文中所说,证据不足,我也比较赞同为里人所为,因为正殿正脊的二十八宿不就是我们先民的首创吗!另:出版于1962年的<上党古建筑>(张驭寰著),是较早全面介绍晋东南古建筑艺术的著作,张先生在书中明确指出"庙创建于宋熙宁九年,西庑中的二十八塑群像是元至正三十一年的作品,均出自民间匠师之手";2003年出版的<山西古代彩塑品赏>(王永先李剑平编著)中同样没有提塑像是刘元的作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