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逸雪流年 I与同学们一起游山玩水—北京十渡(2006年)

 逸雪流年 2022-03-31
       推送说明:这是以前写的游记,那时公号还没有开通原创保护功能,目前就没法加入原创专辑里,现在只能声明原创后(略有修改)再推送一次。 
        此文写于2006年,那时候还在北京上学,周末和十来个同学相约一起去十渡玩那时候只能用带胶卷的相机拍照,所以照片留下来的不多。十几年过去了,再看当初的文字,斑驳的记忆又渐渐地回来了。这一群同学,如今都天各一方,分别定居北京、西安、宁波,还有出国陪读的,当然还是留在北京的最多了,因为有好几个同学本来就是北京人。
       这些年来,大家时不时地也会在微信上联络一下,如果去对方的城市时也会相约见个面、聊聊天,尤其是我和几个闺蜜还能每年都进行一次“闺蜜游”。
      几载同窗,一生同学情,永远难以忘怀。

1

      北京十渡风景区位于北京远郊房山区边境,缠绵不绝的山脉与河北交界。同学十余人浩浩荡荡地从北京城出发,坐旅游专线公交车三个小时就能到啦。

     游览的路线早就定下:东湖景区——西湖景区——龙仙宫。这些游玩由小娇来张罗,因为她就是房山人,她还请了一个本地的导游来为我们引路。

     到达第一个景点——东湖景区时,已经是中午时分了,迅速进饭店吃饭,然后就马不停蹄直奔景区而去。东湖景区,主要是爬山。望着连绵不绝高耸如云的群山脉,禁不住心里发怵,久居城市的我们,是否能够顺利爬到山顶,这实在是个未知数。想要爬山,第一道关是过河,这里的河面宽阔,河水清澈,不时浮出些许水草,水到膝盖深度,不时能见数尾小鱼在浅河里游动。河面上游人撑着竹排,悠闲自得。四面的山陡峭而峻逸,倒影在河面上若隐若现,整幅图画飘逸灵动,不愧有“华北小桂林”之称。

      河面上的铁索吊桥是十渡一景,想去任何一座山,之前总是要渡水,所以铁索吊桥便随处可见。约五十米或八十米的吊桥,走过去是需要勇气的,摇摇晃晃,犹如在半空走钢丝,明知是安全的,却还是把心提到了嗓子眼,虽然害怕,却又感觉刺激万分。

      开始山路不算陡,一路上溪水潺潺,水流不断,绿叶红花,随处可见,经过整修的路面干净而奇趣不断,小路蜿延盘旋,我们在大山中人影飘动,歌声飞天。每走约一两百米,就会有一个小小的景点,或是瀑布或是深潭,总有它的独特之处,耐人寻味,在我的意识里,这样的地方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我辈凡夫俗子,在这种地方是没法生存的。美仑美奂,一时只看到风景的美,却不能忘记肚里的饿,也许人类只有在饱肚的状态下才能体会美景,神仙却不一样,神仙不用吃饭的。

       一路上景点颇多,每一处都有个神话传说或是故事,无一处无名,无一处无来历,但都与我国古代的传说有关,这样一来,似乎我们来到了某某神仙或圣人的故居般,禁不住去设想他们是怎么样生活的,怎么样在此地久居不去,有什么值得他们如此留恋,为何不住天上,却来人间?
    

     快到山腰时,路就陡走来了,走不过的地方搭上了梯子,刚开始是偶尔一两处小梯,后来在光秃秃的崖壁上搭出了呈S型的天梯,盘旋而上,先不去想这梯子是如何建立的,只看到脚下的万丈高空,心就怵的发抖,此时此刻,是没法用心去体味神仙在高空行走的感觉的,我想做神仙的都不可能有恐高症吧,要不还怎么飞上天?我是绝对做不了神仙的,因为我有严重的恐高症。闭上眼睛好不容易爬上去了,却来一个一线天式的大洞,这下该无处攀登了吧,四处都是光光的溜溜的石壁,再一看中间却突然长出一根笔直的直达天际的铁柱子,围着它的是扇形的螺旋式上升的人造梯,这样不断360度旋转上升后,终于就晕乎乎地走出了一线天,来到另一个世界。好不容易历经坎坷爬到山顶,却发现原来山外有山,这个在山底我们仰望的入天之顶,与另外几个山峰相比,却只能到它们高度的一半。我们已累得汗湿衣衫,气喘不定,实在没有力气去翻越更高的山了。我想不只是我们,所有的人都不能上去,因为还没有开发,还没有现成的路可以上去,连路都没有的高山,我们还能上去么?

 

      山顶上气象万千,我终于明白什么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虽然我没在最高峰,但却不难想象了;我也明白什么叫做“云蒸霞蔚”“人间奇景”了,心里无限感慨,只有大自然才有如此的鬼斧神工,我们所引以为豪的现代生产力,是根本制造不出如此景象的。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显得多么渺小,不,整个动物世界都显渺小,由植物,山石等无生命运动的物体组合起来的壮丽的山川,却显出了勃勃的生命力。“造化钟神秀”果然不假,人是最爱攀比的动物,在如此宏大的景象前,都心甘情愿地低下了头。

      站在山顶上,突然想作一首诗,来表达此时此刻的所见,而且也能很快成句:雾生峰间树长壁,一层白来一层绿。人影浮动山峰里,仰望铁梯到天际。虽然不成佳句,却使我明白为何自古以来朝朝代代的大诗人总要历尽艰险去爬山,原来是山中有诗意,胸中有诗情,自然出诗句了!

2


      从山上下来时,已是近黄昏了。坐车到西湖去划竹排,每三两个人一个竹排,大家卷起裤脚
,露出双脚,让脚与水能够最亲近最温柔地互相拥抱。

        男生们禁不住诱惑,纷纷跳下水去,大家疯狂地互相扬水,我们衣服都湿透了。

      我单独在一筏竹排上,故意离他们几个竹排远远的,把脚放在水里荡着水,仰面躺在竹排上,望着黄昏时变幻的天空,再赏着或远或近的各种形状的山峰,被那种自然的宁静和唯美感动了。任竹排在水面随意飘荡,随思绪远离不止,这种任情任性的感觉真好。

     眼里是造型百态的山峰,清澈的河水,浪漫的竹排;耳边响起的是同学们的玩闹声和互相泼的声音;呼吸到的是大自然清新的空气......此时此刻,尽情地享受和沉醉吧。

      当然,我们都是读中文系的,面对此情此景,有几位同学已经诗性大发,开始吟诗作词......

      到大家尽兴而归的时候,除了期待晚上农家小院的烤全羊外,还各自洗晾着自己玩水时弄湿的衣服。

     晚上住在农家小院里,才发现我们还是没法真正在风景如画的地方长久生活的,晚上的蚊子飞虫等,就让人产生了还是城市好的想法。关于白天的种种设想,都暂时忘记了。晚上的黑太浓了,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也许是因为黑夜中山峰耸立的缘故,总会让人想起恐怖片里的场景,心里咚咚地害怕,白天的诗情画意在夜间全都灰飞烟灭了。

      第二天要去龙仙宫,大家早早就起来了。据说睡得不太好,都起来散步了。一大清早就去导游家摘了桃和李子,露水挺重,可玩心更浓,采摘的过程是如此快乐,胜过吃的感觉。

3

      想进龙仙宫还必须爬山,而且是海拔一千多米的比较陡的山。这简直要了命,昨日的疲惫还未褪去,今日又要再攀另一高峰,心里矛盾无比,但想想听说的龙仙宫里的仙境,就只好和自己的体力挑战了。望着弯弯曲曲的阶梯,抬头有一种“直见阶梯到天宫”的逼人气势,似乎永远走不到头了,视力所不及处,已变得隐隐约约。

      终于爬上山顶的时候,两条腿已不是自己的了,打晃发抖之外,还没有了知觉,汗不停地流出,连眼睛都睁不开了,心在胸腔里不安分地跳动,大有要跳出来之势,用手按在胸前,能感觉到心跳的速度空前未有过,脑里想着还能不能活下去的问题时,身体已不由自主跌在了地上。等休息了一阵才看清四周的环境,原来是一片小小的平地,还有两间屋子,抬头往上看时,原来也只是到了半山腰,还有一半的山峰直立眼前,却没有了路。在山腰上,有一处黑洞洞大门,上头有三个大字——龙仙宫。终于见到了,我不禁怨起是谁第一个发现了这个地方,让后来的人如此受罪。洞口有一股冷气冒出,有点阴森森的,像是地狱的大门。依稀可见里有红绿蓝等荧光闪闪,更加重了地狱般的气氛。好在我们人多,又都是相信无神论。听说里面的温度只有14度,而且一年四季恒温,外面的温度有三十五度以上,加上登山自身的热量,人体的温度应该有四十度了,所以不敢贸然就进去,得等到汗干了,在洞口适应适应,还必须租件大衣穿上,才可以进去。

      终于开始进洞了,我们一行人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裹上大衣服,依次走进洞里,在只容一人行的单行道上,迎着扑面而来的冷气,鱼贯而进。这是一个人工开出来的大遂道,黑漆漆的,只有壁上的点点荧光灯,虽然灯不少,但却不能把这黑给打散了,只能让人模糊往前走,约摸走了二百米遂道,就有一处往上爬的台阶,等爬完约几十级的台阶,就有一个稍小的洞口,一转就进了去,才发现这就是龙仙宫了。由于太黑,这时眼睛还不能适应,所以就没有什么声音,慢慢地就有声音响起,多数是惊叫声,如“啊”“天哪”之类,接下来就是“太神奇了”“太美了”之类的高八度。

      这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啊,等我的眼睛适应了之后,我发现,这是个我没有想到过的世界,也是我未曾见到过的景观。是个溶洞,巨大的溶洞。是把一座无比高的山的上半截中空的溶洞。洞里空间宽阔无比,抬头看见的洞顶,就像有星星的夜晚我们抬头望着天空一样,不过苍穹中烁的不是星星,而是荧光灯。灯有成百上千,可是依然不能照亮这个天空,灯的光亮只能像是星星点缀漆黑的苍穹一样,依然黑,但却可以看见些轮廓,仔细的景象只能走近了才看得真切。

       洞里上万平方的空间,被封得严严实实透不进一丝阳光,却一点都不觉得呼吸困难,我也寻思着氧气是如何产生的时,发现了湿润的地面,寻着湿迹探寻,发现还有水珠在滴嗒,也许是水中分解出来的氧气吧。这是个存在了七千万年的溶洞,曾经这里是一片汪洋,这个洞的形成也是在海底形成的。虽然进不了阳光,却并不能说它没有缝隙,因为还有水点从洞壁上滴下来,从而洞壁形成了无数的各式各样的形态万千的石钟乳,像极了珊瑚礁。洞壁上搭上了蜿延盘旋的铁梯,我们才可以因此得以看得真切,还可以用手摸一下,感觉真切。洞高约几十米,宽度更大一些,身处在这种神奇的“建筑”里,心里是说不出的兴奋。

     我曾在电视里见过《封神榜》里姜子牙的师父元始天尊就住在这样一个无比大的洞里,也在电影《神话》里看到过秦始皇为自已修在骊山的地宫,就是这样的一个洞里,巨大无比,似另一个世界,里面却奇景万千,令人惊叹。我一直很惊讶编剧的想象力,虚构出那样一个洞里天堂,却又如此隐蔽,不被人发现,更难以想象的是如此浩大的工程该如何完成?不费一砖一料,天然构成苍穹,而且能七千万年屹立不倒,该是怎样的工艺?我以为艺术是超越现实的,可现在看来,艺术是来源于现实的,人类无论怎样的穷极想象,在现实中都能找到影子。大自然才是最富有想象力的,而人类却是最富于模仿和改造的。 

      洞中千姿百态的钟乳石,形态各异,有的像是一座宝塔,玲珑剔透,精致万分,我想世间最巧的工匠也做不出如此精致的作品,明明是死物一件,看上去却生机盎然,活灵活现;有的还像是狮子看门,还有的像是观音坐禅等等,其实它不定是什么,只是人类的想像力使然,它能使你东看像人,西看像狗,再看像花,总之,它能让你充满无穷的想象力,你觉得它像什么,它就能像什么。而且质地如此的好,做工如此精细,它的制作者就是水滴,它七年万年如一日,不停地打磨,制作,这该是天地的杰作,人类无法比及,因为人类一生短短的几十年时间,在它的生命长河里只是转瞬即逝,起不了任何帮助。但是人类却有一股力量,能轻易摧毁制作了七千万年的并仍然还在制作的艺术品,人类的破坏力无与能及。

      据说这处洞穴是2000年才发现的,最初两个村民无意中发现了一个洞口,然后找来绳子进去,发现了里面天地。还发现了木头和一些绳子的痕迹,虽然已经化成灰了,可形状还在。不知是不是多少千年前我们的祖先曾来过这里?这里还有一些化石,有一个海狸的化石,与岩石壁紧紧地贴在一起,想必是冰河期的故事吧。还有一个巨大的蛋,传说是龙蛋,我想即使是龙蛋,也只会是恐龙的蛋吧。2001年开始开发,直到一年半后才开始开放游览。开发时没有破坏原来的样子,只是从山腰打个了洞进来而已,原先的那个洞口,一般人是爬不上去的。现在那个洞口还有一具天梯立着,从下往上看去,天梯没有尽头,洞口没有一点光,只有一圈更浓更黑的影子,看形状像是洞口,梯子据说是最早进来的村民回去后特意做的,很不结实的,我想在这洞里放上几十年就会灰飞烟灭。现在被保护起来了,没有人会用它,也不准用它。我们在洞里拍了很多照片,洗出来一看,黑乎乎的背景,看不清任何东西。只希望用DV拍出来的效果会很好,不然就太让人遗憾了。


     出来的时候我们还在讨论,希望我们人类的发现对它来说不是件坏事,也希望不会影响它的继续存在,我们惊叹发现了一处如此圣境的同时,也要积极提倡保护它。毕竟它们是时间的精品,毁坏了人类是赔不起的。

4

      离开十渡时,心里是无限满足的,望着莽莽群山,不禁猜想:不知在它们的肚里还装着多少让人类惊叹的作品,不知它们还蕴育着多少让人类无法想象的神奇?  


(珍贵的一张合影)

(全文完)

       (后记:后来又到十渡玩过两次:2010年崔先生过生日,我俩与小娇、可平去的;2018年,我带着灵儿,方姐带着她女儿,小娇带着儿子,三人带着孩子又去过,但都没有第一次去时那样震憾了,也许是因为年龄和身份不同了,感受也就不一样了,但是每次都玩得挺开心的。小娇与可平,从我的同学变成了女儿的干妈和干爸,我们不仅是同学,还成了亲戚,人生的缘份真是奇妙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