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三人行

 新用户7160502v 2022-03-31

散文三人行

本期作者 赵纪国  苗庆顺  赵玉柱

白头翁的晨鸣

/赵纪国

“滴溜!滴溜!”一声声的鸟叫声把我从睡梦中惊醒。

是什么鸟呢?每天都是这个时候,在楼前的树上鸣叫!不让人们睡懒觉。看看钟表才刚刚六点,在人们习惯了的“春困”的季节里,作为退休在家的我们,孩子们八点半上班,似乎是早了一点。

我来说,对什么时候睡觉,什么时间起床那是无所谓的,因为喜欢看书或者写点东西。有时我能到凌晨三点还睡不着,有时刚刚躺下,鸟就叫了,这个时候就有些反感。一般情况下,鸟叫也正是我醒来的时候,即便不起来晨练,那就开始看书或在手机上点击。天天如此,所以也在乎鸟叫了!似乎不叫都不正常了,不论刮风还是下雨。

这使我想起了古人说的“闻鸡起舞”的故事,过去人们没有钟表,时间观念只能凭着物像来感官,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可对于求学上进的学子和习武爱剑的人儿来说,则听到鸡叫就起来学习和练舞。

鸡叫三遍才能明天,第一遍鸡叫大约也就是四点左右吧,天还没亮。所以人们就有了“闻鸡起舞”的成语,来形容人们的勤奋和刻苦。

时代变了,“闻鸡起舞”已经成了过去。现在生活在小康时代的人们,不管是城里还是农村,也都喜欢早起晨练了。到公园到田间散步,吸收一下新鲜空气,可又来了晨鸣鸟。

是什么鸟呢?这么准时,这么正常,又这么广泛。不管是在城里还是在乡下农村,都能听到。我注意观察了一下,又从网上查了资料。在我们这一带应该是白头翁,老百姓俗称“大家雀子”。这又使我联想到了小时候书上讲得“白头翁的故事”,说他一会儿跟着燕子衔泥,又一会儿跟着喜鹊叼枝,可因为都没有坚持下去,到老白了头却什么也没学成,所以人们叫它“白头翁”。并编成了故事来教育孩子要好好学习,无论干什么事情都要认真去做,不要像白头翁一样,到头来一事无成。

如今我看到“白头翁”这么勤快,又这么认真,心想是不是人们弄错了!它不可能是一只一事无成的鸟啊,我认为它是一只勤奋的鸟,快乐鸟,它更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你看它天天在开心的鸣叫,天天在吃害虫,与我们人类和睦相处在自然环境之中,才使我们享受到美丽的鸟语花香!

我喜欢你——白头翁,我也要为你歌唱,为你正名——你是一只成功的鸟!你把美丽的歌声送给了人间,你为人类做出了贡献。

赵纪国。1957年生,山东章丘人。从事文化工作多年,爱好文学,喜欢写作,曾在报刊发表小稿。关注生活,有感而发。

摘桑椹儿

/苗庆顺

  小时候,邻家的园子里有棵老桑树。它老的肚子都空了,枝干很少,但叶子还茂密。每年春未,桑椹儿成熟的时候,能去摘到几颗解解馋,便成了小孩子的奢望。那酸酸甜甜的浓香味儿,是我儿时永不忘怀的记忆。

  我现在的邻处,有一个小公园,里边长满了松,杉,银杏,女贞之类的名木。可就在其间,夹杂着几棵土生土长的桑树,还结了桑椹儿。年年春末,这里便成了男女老少各色人等的乐游处了。

  摘几颗,放进嘴里,寻觅着儿时的甜蜜,乘借着桑树的荫凉,端详着桑树刚柔并济的气节,想象着桑树浑身是宝的公认价值,回味着桑树救明始祖的故事情节。亲切得很。

  椹儿每天都在长大,每天都在变红变紫,一茬一茬没完没了。来摘椹儿的人也是没完没了。来的最多的是我的孙儿一代的孩童们。尤其我那孙儿,不但给自己摘,还给别人摘。不但从树的中下部摘,还爬到树顶上,猴儿鸟儿一样的摘。听别人一声夸奖,更是得意得忘形。

  远来的摘椹儿的人,大都是先解个嘴馋,然后拿回家哄孩儿。附近的邻居,把人字梯架到半空中,爬上去一摘就是斤数。可以举家分享。

  一个长满一头白发的盛装老太太,一边关切地提醒我的小孙子注意安全,一边自已也爬到树上,挑着熟好的起劲的摘。她的树下的外孙,不停地嚷着要姥姥先丢下几个来,让他先吃着。

  晨曦晚霞里的建筑工人,跨着他们特有的风尘步,来到树下,挺起腰板,顺手摘几颗半红半青的放进嘴里,改一改向来的苦涩。他们不上树,也不长时间逗留,他们的时间和力气都是用在工地上的。

  过路的大学生们,慵懒的踮起尖尖的皮鞋,摘一颗能发出好几串惬意的嬉笑声。有的想方设法鼓励自己的男朋友上树来摘,可帅哥们大都是装装样子敷衍了事,真上树的绝少。

论起我上树的“功夫和年少时的顽皮,这几树的椹子也够我施展得开的。但是年纪大了,往事不再。每天趁着早练,从树下拣一拱鸟鹊们啄下来的通黑透紫的,洗巴洗巴,就够我受用的了。日常,则是乘着它的荫凉,吻着它的香甜,欣赏着它的丰姿,感受着天地万物的和谐,幸福快乐,很知足了。如果站得远一些,会有种游目骋怀,兴味盎然的快感呢。

    苗庆顺 区老年大学第四功能型党支部,党员。

喜看古槐乔迁记

/赵玉柱

201810月,马安旧村改造安置工程,历经三年零一个月竣工。村民们如愿以偿的入住花园式的楼房小区。

正值村民们摒弃因拆迁而客居他乡三年的寂寞凄苦,住进高楼大厦,欢声笑语喜庆乔迁新居之余,都在为伫立在旧村址上两棵古槐树的命运而忧心忡忡。

古槐树啊,它早已在人们的心田里,深深地扎下了根。在人们的心里,有着着弥足轻重的位置。它是马安村地理位置的坐标,它是故乡儿女魂牵梦绕的精神寄托,它承载着离乡游子对故土家园的依恋和顾盼。

听上辈老人们说,这些棵古槐是在明末清初时期,由赵氏、苗氏先祖栽种的,具体时间不详,大约历经风雨沧桑500多年了吧。虽经历代兵火战乱的摧残,但她那盘根错节、虬曲瘤凸而苍劲中空的躯干,依然倔强的耸立着,依旧枝繁叶茂、葱茏劲秀、生机勃勃、且巍峨挺拔。即使是在特殊的激进年代,亦没有人去动它。给整个村庄添描上了一层神秘深幽,如梦如幻的色彩。在村民们眼中,这些棵古槐就像神灵一样,庇护着马安村的这方热土。有的人家,为了保佑自己的子女们能够健康成长,将它认做“干娘”,年年岁岁,烧香祈祷,顶礼膜拜,心虔志诚。俨然成了整个村子的守护神。小时候,我经常到古槐树下攀爬、嬉戏、玩耍,就像躺在母亲的怀里的感觉,留下了许多童年欢乐的记忆。

由于对它有眷恋之情的原因,我每天早晨晨练的时候,都要在它的身边流连瞩目一番。见它没有因为人们都搬走了而寂寞、失落不堪。仍像往常一样,站在旧村址的废墟上,沐浴阳光,呼吸清新的空气,与白云招手,与春风嬉戏。

可是,好景不长,一度宁静恬阔的生长环境被打破了。华侨城的开发商们,要破土动工了!

为了赶进度,还没把它们安置好,就开始施工。霎时间,大型挖掘机便恶狠狠的,在它的周围疯狂地挖掘,一辆辆重型排渣运输车,不分白天黑夜,闷声怒吼着,往返穿梭狂奔。飞沙走石,尘土飞扬天黄地昏。由于地面被深深地下挖,整棵大槐树被高高的、孤零零的,像个碉堡似的凸立起来,光是树下的土柱就有四米多高。在它的周围打强夯,打探井,灌浆浇筑。关心、关爱它的村民们的一颗颗心悬了起来,议论纷纷,窃窃私语,心里有着太多的无奈。

然值得庆幸是这二棵古槐树,是挂了绿牌备受政府保护的重点文物。村两委领导为能留住这唯一的“乡愁”,满足村民心愿,在相关部门之间,展开了马拉松式的请示、争取、谈判,真可谓是跑断了腿,磨破了嘴。最终达成共识,将它们迁移至马安社区。

2019726日那天,将它们挪移出了曾经生存的一隅故土,分别在马安社区大门的东西两侧,安下了新家,扎根定居了下来。

为了保证让它们能够万无一失的存活下来,几位园林师傅们天天围着它转,给它打上吊瓶输送营养液。渐渐地,它的枝叶开始复苏有了新绿。村民们的一颗颗悬着的心,如一块高悬的巨石落了地。

据说,大槐树的保活期为二年,有关部门投入养护管理保证金49万多元,真可谓用心良苦啊。

古槐树啊,魂牵梦绕的古槐树!你像一个历史巨人,见证了马安村从原始的贫穷落后到现在的富裕和兴起;你是一部史书,记载了马安村从开庄至今的发展史;

古槐树啊,你虽然思念不得已而离开的那片故土,思念那些常栖息在你身上的鸟儿、虫儿,纵然有一千个思念,一万个不舍,其实你最不舍得的是,要与爱你的马安村民们永不分离,永远在一起。晨迎朝阳晚送霞,灯火阑珊映人家。春赏百花秋望月,夏乘凉风冬看雪。你怀揣更大的心愿,就是要继续尽一份护佑马安社区这片新的热土的责任,实现中国梦,踏着豪迈的步伐走,向从小康到中产阶级的伟大新时代!

最终还是走到一起来了!

美哉,郁郁葱葱的老古槐!壮哉,昂首天外的老古槐!

赵玉柱,1956年12月生,高中文化,章丘,自由职业者。喜欢习诗休闲。

编辑:四面八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