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住乡愁 芹乡故事在传说【上】

 新用户7160502v 2022-03-31

记住乡愁    芹乡故事在传说

 翼翔

    在山东济南章丘北部,有一个神奇的地方,她就是著名鲍芹之乡—鲍家。上千年来,鲍家庄的父老乡亲们,与清清漯河日夜长流相守,与魏巍巍长白秀丽群山相望。日出日做,日落日息。以朴实善良的村风和辛勤的汗水,在这片富饶美丽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不断书写着人生壮丽乐章!

鲍叔牙与鲍鱼

    鲍姓历史久远,据宋朝邓名世撰《古今姓氏书辩证》和《氏族志》记载:“鲍本姒姓,夏禹之后,至敬叔仕齐,食采於鲍,遂以为氏。”山东微山县《鲍氏族谱》记载的鲍氏“鼻祖贞公,姒姓,禹王曾孙仲康之庶子也。生而神异,长而英豪。后相嗣位之元年乙亥,封于鲍,公爵。子孙遂以鲍为姓,鲍氏由此焉”。该谱记载,从始祖至35世即敬叔、恭叔。时值春秋,敬叔仕齐为上卿,食采鲍邑,生子叔牙。

《元和姓篡》及《通志氏族略》也记载: 春秋时,夏禹后人、杞国公子叔,到齐国出仕,食采于鲍邑(意指将某地(邑)分封给某人,封主享有地方财政军事大权,古代根据国名、封地、官职起源姓氏较多),人称鲍敬叔,其子叔牙,曾孙鲍国,国之孙鲍牧,世代为上卿。牙墓即在鲍山,墓前有碑,属济南市受保护的历史文物遗迹。

    还有一个传说,安徽歙县鲍氏《著存堂》宗谱开宗世系前图曰: 始祖之先系出姒姓禹王之后,名为婴子者,其父名逵,母义氏早卒,继母义门氏生子昆子之后,经常虐待前室之子。婴子七岁时,被继母遣人溺于河,有鲍鱼结队来负之,行至渭滨止焉。适渔者过,见水际有红光,趋视之,见一儿卧矶石上,身畔有玉遗焉。盖鱼衔以报救之者,渔人并献太公。及太公遇文王,荐之于朝,赐姓鲍鱼。封辨宝奏议郎,后改封百庆郎。又以能译各国贡书,进封百庆侯,尚柏檀公主(即招为驸马)。公主梦大鱼自天飞下,觉而有娠。公主共产十子,长子范,封御宸伯,袭本姓;次皆封姓立地,伯爵。至第五世,讳昌龄者,字实之,博闻强记,王奇其才,尚林源公主,食采邑于上党,爵至封侯。先是赐姓鲍鱼,至公,穆王命除去鱼字,惟用鲍字,鲍之得姓自此始。

    中华鲍氏,源远流长。近年来,在清明节前,南祭大禹、北祭鲍叔牙,南北两片活动热烈。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鲍姓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人物。山东临淄(齐国故都)是鲍叔牙和管仲一起辅佐齐桓公成就春秋霸业的地方。著名历史人物鲍叔牙“举贤荐能、管鲍分金”的故事广为流传,“管鲍之交”成为历代用人、交友之典范。

    鲍家立村年代久远,暂无详考。先秦时期,鲍姓主要活动在山东地区。济南的鲍山和章丘的鲍家、鲍庄,应该和鲍叔牙齐国辅佐齐桓公执掌朝政有一定历史渊源。

    岁月更替,斗转星移。时间万物,变化多彩。纵观历史,人口迁移安居,其主要原因离不开战争动乱,自然灾害和刑事变故。故土难离,谁愿意抛家离乡。宋朝时期,鲍姓第一大省是安徽省,占鲍姓总人口的30%。明朝时期,浙江为鲍姓第一大省,占鲍姓总人口的43%。全国逐渐形成以浙、皖、苏和陕西为中心的两片鲍姓分布区。因此,设想北宋时期,鲍姓家人因金人入侵南逃江浙绍兴,元朝又回迁鲍家定居也不是没有可能。

    鲍家原名鲍李庄。据有关家谱记载和原存鲍家湾、鲍家坟,李家坟等地名标识佐证,以鲍李为立庄之名,说明两姓同时来此,并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相当。后来,李姓人丁不旺,逐渐衰退败落。最后一户因家庭贫寒,搬去刘官村岳父家住,后续无嗣而消亡。从此,鲍李庄改为鲍家庄。据《章丘地名志》记载:“元代,鲍姓在此建村,以姓氏命名”,已有800年的历史。由于元末战乱不断,中原大地诸多村落已是十室九空,鲍氏一族亦未能幸免。自此之后,鲍氏一族便一蹶不振。清光绪年间最后一位鲍姓人去世(姓名无考)。自明洪武四年,万氏、李氏、刘氏等,分别从河北枣强和浙江绍兴山阴会稽等地,陆续迁居至此,逐渐形成今日之格局风貌。

地理人文,造福一方热土

    鲍家得天时、地利、人和,西有漯河古道,南有漯水碧流,东有清渠,北有良田三千,是块风水宝地。

    鲍家村现有人口2300名,共计630户,总占地面积3300亩、耕地2646亩。村现有中共党员62人,自2021年起,成立中国共产党鲍家总支部委员会,下设三个党支部。

    鲍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土质多样。西、南向多为白沙土,村东、北向多以黑红黏土。土壤富含锌、铜、鉄、锰、碘、钙、镁、钠等矿物质。鲍家水源丰富,地下水源充足。原有漯河清流浸润,水质清纯无污染,后有近年来引黄入辛。可谓气候宜人,风调雨顺,丰盈均衡、自然生态优美。

    鲍家属多姓大村,有三刘、三李、万、马、彭、朱、赵、孙、贺、王14个姓氏居民。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鲍家村已有大约200户村民在章丘明水,省会济南及全国各地工作定居。

     鲍家村庄建制,可以追溯到明朝洪武初年,实行的是里甲制。每110户编为1里,由丁粮最多的前10户担任里长,其余100户则为甲首。里中鳏寡孤独户,则带管于110户之外,称为畸零户。10名里长以10年为一个周期轮流管理,先后顺序根据丁粮多少预先编排,每年由1名里长率领10名甲首当差,并负责“管摄一里之事”,那时,鲍家属清平乡二里。

    保甲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时代,长期延续的一种社会统治手段。日伪和国民党时期,保甲制的基本形式是10户为甲,10甲为保,10保以上为乡镇。保设办公处,有正副保长及民政、警卫、经济、先生各一人,鲍家实行保甲制管理,一直延续到全国解放前夕。

    1948年下半年,随着中国革命胜利曙光的来临,党组织派万昭德组建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政府,万昭德任政治指导员,万昭阳任村长。从此,鲍家掀开了新的历史一页。

    解放初期,鲍家经历了土地改革、互助组、初级社,再到高级社发展阶段,鲍家村随着共和国的风风雨雨而成长壮大。

    1955年9月,全县277个乡合并为220个乡。鲍家隶属道口乡,万昭兴为道口乡副乡长。

    1957年成立灯塔高级合作社,马念文为高级社社长。

    1958年9月,章丘成立29处人民公社。同年12月,调整为:文祖、埠村、垛庄、普集、胡山、刁镇、黄河、绣惠、明水、平陵10处人民公社。鲍家隶属刁镇人民公社。

    1959年,鲍家、索家、王三合村并社。与此同时,鲍家迎来第一次科技发展飞跃,购置了安装蒸汽提水装置(锅驼机)、12马力柴油机、7.5马力汽油机(后来改装为柴油机)和磨面机。

    1961年3月,章丘增划辛寨等7处人民公社。1963年5月,全县调整为16处人民公社:明水、黄河、高官寨、水寨、辛寨、刁镇、宁家埠、绣惠、平陵、相公庄、枣园、普集、埠村、文祖、胡山、垛庄,鲍家隶属辛寨公社,延续多年。

    随着人民公社的成立,鲍家改为大队管理体制,分四个生产队,1961年又分为8个生产队队,1962年下半年又分为16个生产队,延续到现在的16个村民组编制。

    鲍家村庄古老,大街小巷经纬分布分明,村庄如诗、田园如画。主要地理标志命名有:

   十字街,有南北街和东西大街交叉而得名,是鲍家社会活动中心地带。古时有万氏祠堂和李氏祠堂,经常举办家族聚会祭祖,后演变为村重要办公场所。

官地(官邸)旧时传说清乾隆年间,皇家拨专款修漯河万家险口,刘墉下乡体察民情,监督工程建设时曾经住过的地方。官地(官邸)南有大湾一个,大湾渗透能力强,不易积水,且湾底平整。湾西、北广场开阔,村民常借地理优势。在湾南面搭台唱戏,放电影,在文化相对匮乏的历史年代,成为青年人非常喜欢的重要文化娱乐中心场所。

    另外还有小庙子、葫芦头、朱家井、苦水井等。

    鲍家胡同有三十多条,以地理特征命名:铁胡同、弯弯胡同、大胡同等。以居住姓氏命名:刘家胡同、李家胡同、赵家胡同等;

    鲍家土地幅员辽阔,西坡,南坡相对偏少,主要在村庄东北方向。南门大桥以南路东有一少部分土地,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划归索家。鲍家地名繁多;有对井子、南罗、北罗,四股道。顺道地、赵家地、长顺地、姑地、幽栏子坟,万家坟,大方塘,夹子地等地名。

    鲍家各姓氏祖茔,状如繁星。庄南路西有万家坟;庄北路西有李家坟,庄西路北有朱家坟,庄东路南有李家坟等,都是墓碑坟地,翠柏幽深。随着解放后移风易俗,上世纪五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分两个时期将所有坟头夷为平地,辛寨土地变成方田,有些地名旧貌不在,已经失去标识意义

    鲍家海拔高度适宜,自然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以夏至、冬至为昼夜分界。总体是春季少雨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清凉湿润,冬季寒冷少雪。由于地处平原地带,光照充足,无霜期185-209天。优越的生态地理环境,适宜的土壤和气候,为农作物提供了理想的生长条件。

    主要种植:粮食类:小麦、玉米、大豆、高粱、谷子、芝麻、地瓜和其他小杂粮。

       蔬菜类:芹菜、大白菜、大葱、土豆,菜花、菠菜、茄子、黄瓜、莴苣、辣椒、冬瓜、豆角、西红柿,南瓜、青萝卜(水萝卜)、红萝卜(白萝卜)、扁豆、丝瓜等。

        瓜果类:苹果、桃、甜瓜等。

    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鲍家村民科学种田意识和无公害意识日益增强,不断引进新品种、新科技、新种子、新肥料,品种繁多,品质优良。农作物生产逐渐向规模化、专业化种植转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提高,为乡村振兴和加快新农村建设速度,不断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记忆乡愁,芹乡故事在传说(下)

文/翼翔

乡土文化,铸就鲍家精神

    2021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跨入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启航之年。实现乡村振兴,农村向城市化转化是历史发展必然。从这一点上讲,不管鲍家将来存在与否,不管我们走到哪里,鲍家庄世世代代造就的乡土人文,依然是人们心灵的寓所。因此,记忆乡愁,把我们的乡村历史留下,把我们的乡土人文留下,是多么一件有意义的事。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鲍家村地处章丘北部,南靠儒商重地刁镇,北与古梁邹接壤,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鲍家村民的精神家园是亲不够的乡土,割不舍的乡情,忘不了的乡愁。这是鲍家村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道德情感。每时每刻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全体村民的生活行为和精神追求,承载着纯朴的生活方式和恒久的价值观念。

鲍家乡村文化,内容丰富,包罗万象。

农耕文化

    “人生天地间,庄农最为先”,这是清雍正、乾隆年间马益著所编《庄农日用杂字》开篇第一句。这本通俗易懂的教科书,在学而优则仕的科举考试年代,第一次肯定了农民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实属可贵。虽然是教人识字,但是字里行间,把农民兄弟一年中所有的劳作,写的事无巨细,淋漓尽致,充满了实实在在的的农耕文化思想。在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再读300年前的教科书,倍感亲切。

    《庄农日用杂字》基本囊括了“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农业八字方针的所有内容。而且涵盖了从喂猪养鸡、养鱼养虾、养蚕编织、瓜果蔬菜、纺线织布、做衣鞋袜、婚丧嫁娶等日常生活的诸多方面。话语实在,画面真实,惟妙惟肖。“喂猪图攒粪,挣钱是枉然”这样的语句,已经成为一个相当长时期的至理名言。

    农耕文化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衣食保障,也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社会稳定,提供了色彩缤纷的精神财富,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

    鲍家农耕文化的核心是,以地为本,勤奋劳作,守正本分,安居乐土。这种地里来、地里去形成的独特的农耕文化理念,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影响了农民兄弟的所有生活。一是关注气候变化,用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业生产,因地制宜,不违农时;二是注重打理和使用劳动工具,逐步改进耕作方法,减轻劳动强度,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三是精打细算,颗粒归仓,秋收冬藏,勤俭持家,坚持富日子穷过,防患于未然;四是自觉掌握农业生产规律,总结出了农业生产诸多方面的成套经验,如时令、节气、农谚等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许多知识。所有这些,看起来简单,其实,里面饱含着丰富多彩的农耕文化大学问。

   不仅如此,鲍家村民在长期的生活磨难中,养成了勤奋耕耘,吃苦耐劳的精神;助人为乐,乐善好施的品质;不占便宜,诚实守信的立身之本,代代相传。

    农耕文化内容繁多,包括农耕思想、农业技术、生活习俗、水土管保、节气节日、农业生态、农产品加工、林牧副渔、蚕桑养殖、酒食制作、劳动工具、民间艺术、小调谚语等。这是一笔宝贵的乡村文化财富。

    在绵延不断的历史长河中,农耕活动对鲍家精神文化的形成、发展和延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鲍家人生生不息的延续和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

庙堂文化

    旧时逢年过节,各姓族人有组织的祭拜先祖,或者过年过节、婚丧嫁娶等重大家族活动,高堂上座,儿孙拜跪老人等,其实,就是一种良好的家风传承,通过这些活动传播孝道,促进家庭伦理规范,提高家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庙堂文化随着时代发展而在农村,逐渐淡化,但是,应该看到这种仪式感所带来的教育效果,绝对不能小觑。

诗书文化

    鲍家村民历来恪守“忠厚传家,诗书济世”的理念, 重视家教、家训的传统教育。“忠厚传家”是指人在品德方面的修为,强调只有忠厚才能传家。“诗书继世”强调文化知识在家族传承中的作用,是从德、知两方面言说了人们应该操守的立身处世之道,对人们的心灵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启迪、规范、教化和塑造。“腹有诗书气自华”,只有具备高尚的品质和诚实厚道的品德,家族才能人才两旺,长久不衰。

工匠文化

    鲍家有铁匠、木匠、泥瓦匠,银匠、锡匠、纸扎匠、小炉匠等,可谓人才辈出,技术高超,他们农忙种地,农闲靠一门手艺养家糊口,每个工匠身上都有一本血汗史,可歌可泣。

    工匠文化首先是老师带徒弟的传承。每一个工种都有每一个工种的祖师爷,过年过节诚心祭拜。

    由于“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这种现象的影响,过去传授技艺主要是亲子传承。但是,有的师傅或因生意扩大,需要雇佣学徒帮工,才出现了师徒。因此,师徒制与父子传承制基本一样,延用家族之治的理念,教授徒弟。师傅在选徒和教徒时,在手脑灵活,意志力、人品、能力等各方面都会有严格要求。一般徒工要学徒三年,很多时候甚至过于残忍、挑剔。他们非常重视培养弟子的封建宗法观念,“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使徒弟从思想上对师傅忠贞不二,终生感恩。不过,一旦确立了师徒关系,师傅就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尽力传授技艺。学徒期满,独自开业时师傅赠送一套工具,师傅去世后徒弟要以孝道待之。

    师傅带徒弟首先要培养匠心,那就是虚心、细心,执著之心。体现在日常工作中,就是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一丝不苟,确保产品质量;耐心专注,用心做好一件事情。

交往文化 

    鲍家人讲究君子之交,以德待人。人是“万物之灵”,本质就是因为有德。孔子以“知、仁、勇为三德”,建构起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规范体系,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与文化精神。主要包括:一是处世做人,贵在有德。“处世”核心是“做人”,做人就是以道德律己,以道德待人。在人与人交往中,具体表现为“诚实正直”、“忠厚善良”、“言行一致”、“待人纯朴”等。另一方面,鲍家人还表现为:日常生活中的“宽宏大量”、“不计小节”;在名利面前“吃亏是福”和“不贪便宜”的品格;对待人际纠纷,一个“让”字,可化解纠纷,和谐人际关系。在守信用方面。基本是“言必信,行必果”。说话算数,言行一致等。

礼宾文化

    鲍家礼宾文化直接受经商,外出学买卖文明礼仪要求影响。于细微之处,彰显一个人的素质和涵养。

    鲍家人讲究礼尚往来。无论是亲朋好友,还是街坊邻居,平时串串门、过节访访友,那是“必须的”。否则,就会落下“不识人情事故”或“不食人间烟火”的骂名。鲍家人有个良好的传统,如果平时有点小矛盾或者小摩擦,只要过春节时,有一方到另一方家拜年,就会化解矛盾,和好如初。

在平常生活接待中,一般宾客上座,主坐下陪。“就要满,茶要浅”,“七茶八饭”这句话。总结了人在斟茶、满酒和盛饭时候的礼仪。假设你在给对方斟茶的时候,倒上七分满就行了。这表示对人的尊重。当你给客人满酒时,要倒满,酒满心诚。当你在盛饭的时候,盛八分满就可以了。

    鲍家茶文化虽然没有“茶道”那么讲究。当对方给你倒茶的时候。你要根据给你满茶的人的辈分大小,分别伸出三个或者四个手指头,表示感谢。这样对方会感到你对他的回应和尊重。而且也显示出了你的素质。  

    鲍家酒文化:家里有红白喜事,或者过年过节,一般都是在家垒锅盘灶,在家开席,一张饭桌坐八人。座次是“尚左尊东”,并根据主客身份、地位,亲疏分坐。 

    宾主落座,敬烟喝茶,等待上菜开席。大席有“四大件”、“两大件”、“四四到底”等。席间,宾客和主陪,要礼貌相敬,说话得体。特别上菜后要先放主宾面前,再就是要注意鱼头朝向。总之,酒桌文化博大精深,在此,不详细累述。一个目的就是达到客人满意为止。

    俗话说,“入乡随俗”,“一家门头一个天”。由此派生出来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等,可谓五花八门。

    一部村史,几多乡愁! 回望鲍家村祖祖辈辈几十代人,含辛茹苦,艰苦卓绝的足迹,换来了我们眼前乡村振兴的喜人景象。

【作者简介】李义祥,笔名:翼翔,退休前从事教育和文化宣传工作,爱好文学及诗歌创作,喜欢戏曲及乐器演奏。多次创编村歌、厂歌、校歌,组织、策划专题片拍摄,画册制作和大型文化活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