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成功的话,汉献帝的帝位还能保住吗?

 海枯石烂海枯 2022-03-31
文章图片1

图片来自网络

历史背景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九月,董卓擅兴废立,贬汉少帝刘辩为弘农王,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史称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正月,关东州郡起兵讨董,这就是汉朝历史上著名的“十八路诸侯”讨董卓事件。

这次战役最终以联军失败结束,但却打开了潘多拉盒子,各镇诸侯纷纷拥兵自重,以讨董卓的名义行兼并之事,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军阀割据始于此。

笔者在此假设,如果这次讨董卓的军事行动最终以联军获胜结束,那么,被董卓扶持上台的陈留王(汉献帝)还能够继续坐在皇帝的宝座上吗?

董卓和袁绍的矛盾焦点

从表面上看,董卓擅兴废立,确实是违背了封建社会的礼法制度;从实质上看,董卓之所以擅兴废立,就是在夺取权力时遇到以袁氏、荀氏等所谓四世三公家族们的强力狙击之后的反击而已。

汉少帝刘辩为何后所出,背后依仗的是大将军何进,而何进的背后站着的是以袁氏、荀氏等四世三公家族组成的政治团体;陈留王刘协出自王美人,王美人被何后毒死之后,董太后把刘协抚养长大,宫中称为“董侯”。汉灵帝虽然非常喜欢刘协,但是刘协娘家没人,背后没有能够依仗的政治势力,即使董太后在汉灵帝耳边说再多的话,也改变不了刘辩被立为皇帝的事实。

董卓进京后,虽然有救驾之功,但是在朝堂之上并没有多少发言权。朝廷上的衮衮诸公所想的就是如何把董卓赶出京去为他们打羌胡,打匈奴,这在董卓进京之前就已经有明证,如何进,私下里征召董卓进京,可是就在董卓到了河东之后,何进却临时变卦,命令董卓去讨伐匈奴单于于夫罗。要是董卓听了这个命令,那么,汉朝以后的发展还真的不好说是怎样呢。

文章图片2

图片来自网络

要想把持朝政,董卓要么与袁氏与荀氏之间达成妥协,共同享有权力,可双方之间的矛盾是无法调和的;要么就扳倒那些世家大族,可要扳倒这些四世三公,就必须得到皇帝的首肯,可汉少帝虽然平庸,但也决计不会自削羽翼,因此,此两条路都不通。

好在董卓找到了第三条路,那就是联合董太后。所以,董卓进京后不久,就宣称自己和董太后是同族,把自己纳入到汉朝外戚的行列中。其实,董太后的老家河间和董卓的老家陇西郡临洮差了好几千里地呢,哪会有什么同族关系,充其量是同姓罢了。可是,既然董太后不否认,其他人就更没有置喙的资格了,所以,世人也只好捏着鼻子认了。

董卓之所以要认董太后这个亲戚,并不是想做汉朝外戚这么简单的事,而是要谋划以陈留王替代汉少帝做皇帝。董太后本来就积极要把刘协推上去做皇帝,董卓的想法与自己不谋而合,因此,对废立汉少帝表示支持。

另外,使得董卓敢于做废立之事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董卓收编了原大将军何进和原车骑将军何苗的军队,实力大增。这件事笔者始终不得其解,因为袁绍是何进最为重要的部下,他怎么就没有能力来收编这只军队呢?曹操此时担任典军校尉,也是何进手下具有实力的武将,他又在做些什么呢?不要忘了,董卓刚进京时人马才不过五千,京城洛阳的军力远超董卓,不知这些被后世称为大咖级的人物此时都在做些什么,放任董卓如此疯狂的收编军队。

董卓收编完这两只军队后,又利用自己并州牧的身份,要求并州来勤王的军队归入自己名下,引起了并州刺史丁原的反对,董卓买通吕布杀死了丁原,又把这只军队纳入名下,这其中就包括了日后吕布帐下以张辽、高顺为代表的“八健将”。

文章图片3

图片来自网络

董卓并不是看起来那样粗鲁,而是非常有内秀,他很清楚,如果能够争取袁氏、荀氏的支持,那么,自己准备要做的大事就不会受到世人过多的抨击,即使有抨击,那些世家大族自然也会出面替自己摆平。所以,董卓先礼后兵,想要说服袁绍,没想到却谈崩了。

据史书记载:董卓闻言大怒:“竖子!天下事岂不决我?我今为之,谁敢不从?尔谓董卓刀为不利乎!”袁绍反讥:“天下健者,岂唯董公?”横刀长揖径出。

这段记载虽然在不同史书中记载的不尽相同,但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那就是董卓和袁绍谈崩了。之所以会谈崩,笔者认为并不是在由谁担任皇帝一事上谈崩,而是在陈留王即位后权力如何分配的问题上谈崩的,这也就是董卓和袁绍之间的矛盾焦点。

诡异的矫诏和遥推的盟主

在《三国演义》中,这次“十八路诸侯”讨董卓的事件是曹操矫诏,也就是假传圣旨,号召关东诸侯起兵讨董。其实,这件事在历史上还真不是曹操做的,而是当时的东郡太守乔瑁干的。

据《三国志 魏书 武帝记》注引《英雄记》“东郡太守桥瑁诈作京师三公移书与州郡,陈(董)卓罪恶,云见逼迫,无以自救,企望义兵,解国患难。”

以当时关东诸侯的官职和影响力而言,乔瑁就属于一个平常人而已,如果京师三公(杨彪、黄琬、王允)真的希望关东诸侯们起兵勤王,这份诏书恐怕也会落到袁绍或者韩馥、刘虞头上才是,这样的话,影响力会更大一些。可诡异的是,这份矫诏却偏偏是由本不甚出名的东郡太守乔瑁发出来的,这就不得使我们想的多了一点。

文章图片4

图片来自网络

那么,这份矫诏究竟是乔瑁激于义愤发出的,还是在别人的指使下发出的呢?矫诏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这件事要想弄明白,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这份矫诏发出后,谁获得的利益最大,那谁就是幕后指使者。

这份矫诏发到冀州之后,冀州牧韩馥曾经有一番话,非常明显的点明了幕后主使。

据《英雄记》记载:馥得移,请诸从事问曰:“今当助袁氏邪?助董卓邪?”治中从事刘子惠曰:“今兴兵为国,何谓袁、董!”馥自知言短而有惭色。子惠复言:“兵者,凶事,不可为首。今宜往视他州,有发动者,然后和之。冀州于他州不为弱也,他人功未有在冀州之右者也。”馥然之,乃作书与绍,道卓之恶,听其举兵。  

由此可以看出,本来应该是一场诛灭国贼,兴复汉室的壮举,却成为了袁氏和董卓争夺权力的一场闹剧。袁绍在背后指使乔瑁矫诏的目的就是在逼着各路诸侯进行政治站队。袁绍以三公名义发出的这份矫诏还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祸心,那就是借除掉仍在洛阳的三公杨彪、黄琬和王允,为自己消灭董卓后占据更加有利的政治地位。同时,自己不出面,不做这个出头鸟,还可以保住洛阳的袁氏一门的性命。

公元190年,关东诸侯起兵讨董,本应冲在第一线的袁绍却在此时驻军河内,迟迟不肯渡过黄河。已经到达酸枣的刘岱、孔伷、张邈、桥瑁、张超等五人都不敢登台主盟,因为他们很清楚,真正的盟主应该是袁绍。可是,袁绍仍然不出头,他仍然在使用着诈术,期待于骗过董卓,好保留住自己一家人的性命。

文章图片5

图片来自网络

俗语曰:“鸟无头不飞”。一次轰轰烈烈的会盟没有了盟主,简直就是个笑话。眼见场面即将无法收拾,广陵功曹臧洪站了出来,慷慨激昂的发表了会盟宣言,并遥推袁绍为盟主。看过《后汉书》的人可能知道臧洪是何许人也,他就是袁绍的死党,会盟中发生的一切其实都是袁绍和臧洪等人安排好的套路。

袁绍的心思并没有瞒住大家,最起码是没有瞒住董卓。在关东诸军的猛烈攻击下,双方虽互有胜败,但是董卓认识到,洛阳地处四战之地,不是久居之所,于是决定迁都长安。临行前,董卓屠戮了袁氏一门老少几百口,作为这次以袁绍为盟主的讨董的报复。

除了董卓之外,还有一人也深刻的认识到袁绍的险恶用心,这个人就是济北相鲍信,他曾对曹操说过:袁绍为盟主,因权夺利,将自生乱,是复有一卓也。

联军如果救回汉献帝,还会继续拥护他吗?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汉献帝刘协在董卓的裹挟下迁都长安。这对于汉献帝来说,既是不幸,也是有幸。不幸的是,汉献帝是个傀儡皇帝,号令不出宫门,毫无权力;有幸的是,自己毕竟是被董卓推上台的,董卓又自称是抚养自己长大的董太后的同族,在面子上还给予自己足够的尊重,性命还算无忧。可是,如果关东联军灭了董卓,自己这个被董卓推上台的皇帝是否能够被他们接受呢?一旦自己被废黜,那等待他的只能是死亡,汉少帝刘辩的前车之鉴并不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