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仙苏05 大小苏:成长经历重合的兄弟 性格如此迥异?

 无犀之谈 2022-03-31
仙苏05 大小苏:成长经历重合的兄弟 性格如此迥异?

上文说到,苏轼与苏辙共同的好友,三孔之一的孔平仲,在江州造屋后,二苏以诗相贺。
今天,我们仔细看看两诗的格调,感受一下同胞兄弟的迥异风格。
小苏与小孔的交谊最久,因此是他先为这草庵作诗祝贺的。
孔平仲著作江州官舍小庵
苏辙
近山不作看山计,
引水新成照水庵。
闭口忘言中自饱,
安心度日更谁参。

简编围绕穿书蠹,
窗户低回作茧蚕。
我亦一轩容膝住,
敝裘粗饭有余甘。
小苏之诗,前半讲草庵的环境和庵主人的生活图景,隐居避世,云淡风轻;后半由人度己,以做映照,充分表达了自己对于孔庵的欣赏。
(书蠹代指潜心苦读的读书人)

小苏诗后,苏轼以其韵脚和诗,并寄到江州孔宅,就是下面这一首:
和子由寄题孔平仲草庵次韵
苏轼
逢人欲觅安心法,
到处先为问道庵。
只看诗头两句,不觉哑然失笑。这是苏轼在元丰五年春天写的诗,之前几篇有讲过这年春天苏轼的心情不错,究其原因,是他正在全身心地投入到为自己盖一座大屋的“事业”当中。
这“事业”,令身处谪地、衣寒食匮的他,暂时忘记了生活的困局。
听说朋友小孔已经率先盖房后,苏轼的心情会是什么样?
我猜想,他大概会有三种错落的心情:首先是替好友开心,然后是羡慕好友已经做成了这件大事,再然后,应该就是有些着急了。
苏轼是个急脾气,又是个非常开朗且乐于表达自我的人,所以,更应理解他诗头所说的“安心法”。
当世俗遭遇了无法解释与自洽的困扰时,苏轼求助于道家,得到了很多帮助。黄州苏轼,对于道家的哲学思想有了更多的参悟与了解,与各地的道士也多有交往。
卢子不须从若士,
盖公当自过曹参。
卢子是指秦代方士卢敖,曾替秦始皇寻仙问药,后因皇帝跋扈骄横,避祸隐居于山东诸城的山中。始皇帝大怒搜山抓捕未果,后人称此山为卢山。
若士,传说中的古代仙人。
盖公是西汉初期的黄老之学大家,名相曹参向其求教治世之道,这才有了汉初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的太平年景。
羡君美玉经三火,
笑我枯桑困八蚕。
“三火”引用了白居易《答友问》诗末——
良玉同其中,三日烧不热。
君疑才与德,咏此知优劣。
“八蚕”引用魏晋文人左思《三都赋》之《吴都》:国税再熟之稻,乡贡八蚕之绵。
这两句中,上句恭维好友品行操守,下句以困蚕自谦。
短短四句诗,连续用了四个典故……
大苏的阅读量实在惊人,记忆力更是惊人,因此写诗时极喜用典,实非小苏可比。
犹喜大江同一味,
故应千里共清甘。
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
上文说了,二苏同题之作,不做高下品评,但评至诗末,实在忍不住再重头拿回小苏的末两句来——
我亦一轩容膝住,
敝裘粗饭有余甘。
小苏诗,格调清雅,以朴素的衣食铭志,尚可。
大苏诗,但凡稍微有些品诗素养的人,不可能不喜欢,诗中这一个“犹喜”,迅速亮明心迹,他喜欢什么呢?
长江沿岸,这头我在黄州,那头君在江州,同饮一江水,千里共清甘。
直抒胸臆,豪气干云,哪怕身在困局,人如蝼蚁,命如浮萍,亦不失精神风骨。
所以,多说一句,明人有好事者排布出一个“唐宋八大家”,大小苏均列于其中,这里的“大家”成就,仅指文章,绝不包含诗词之艺。
若以诗为论,有宋一代,唯苏子瞻,可追大唐李太白,杜子美,白乐天,王摩诘之意向格调,更不输之。

今天,就到这里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