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核心产区的茶,显然更值得信赖。 说到产地,就不得不提起白茶了。 福鼎白茶有三个讲究:原产地、原材料、原加工。 而先前,有位茶友提出了一个问题:“带果香的老白茶,是来自哪个产区的?” 换言之,也就是想知道茶叶的香气和产区有着什么样的联系。 这其中的复杂关系,三言两语难以说清,还需细细道来。 

《2》
白茶的香气,和产区有关系吗? 产区环境对茶树的影响,是深远的。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孟母三迁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孩子拥有一个好的环境来学习。 而一个优秀的产区,可以让白茶赢在起跑线上,也就是所谓的“抢跑”。 产区对白茶的香气,的确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白茶兴起的这么多年来,除了最初的福鼎和政和,还有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制作白茶。 福建省内有,省外亦有。 还有句话叫,“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茶树作为一种植物,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自然是很大的,外地或是外省的白茶,很有可能因为“水土不服”而导致内质匮乏,香气薄弱。 故而,缺少优质白茶所具有的,鲜香醇爽,香清甘活。 除此之外,即便同属于福鼎太姥山,但也有海拔的区别,在海拔600米及以上的,则称为高山茶。 反之,生长于较低海拔的茶树,产出的白茶则名为平地茶。 高山茶和平地茶之间,便存在着种种的差异。 茶树的生长,离不开“温、光、水、气、土”这5个因素。 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每升高100米,温度就会降低0.6℃。 按照这样的方式换算,高山茶园的气温普遍会比平地地区低上4-6℃左右。 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高山茶园采摘的时间偏晚一些。 但这并非坏事,一个适宜的温度,可以让茶树们缓慢发育,积累更充足的内含物质。 其中,就包括了丰沛的芳香物质,为白茶带来馥郁多变的香气。 轻轻捧起茶青,凑近嗅闻,就能感受到一股清香,扑鼻而来。 除此之外,高山上的云雾缭绕,水汽充足,空气清新,土壤疏松且肥沃。 温柔的漫射光,让茶树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也不会被晒伤。 阳光与茶叶当中的某些物质产生交换,生成了更多的芳香物质和营养物质。 种种因素的加持,都为白茶内质的积累,形成有力的后盾。 故而,高山白茶的香气,是清幽的,是空灵的,是多变的。 而生长在平地上的白茶,内质稍显不足。 由于生长速度较快,营养物质积累有限,品饮起来平平无奇。 这样看来,白茶的香气的确和产区有着一定的关系。 

《3》
带有果香的老白茶,是来自哪个产区? 这里面,存在着一个误会。 香型和香气,是两种不一样的概念。 举个简单的例子,白茶的香型,有毫香、花香、草药香、荷叶香等。 而要是说到香气,就复杂得多了。 如毫香,可以分出野蕨菜的气息、煮玉米须的味道、干枯的芦苇草香、稻谷香…… 再比如花香,又包括了栀子花香、茉莉花香、桂花香、洋槐花香……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高山白茶的香气馥郁,香型多变,但毕竟是有限的。 再优秀的产区,生成的香型也不过数十种,但若是论香气,则可以达到上百种甚至更多。 果香,是老白茶的一种香型。 它的出现,更多的是由工艺所决定。 一般情况下,果香会出现在白茶饼上,而散白茶,是很难出果香的。 当白茶经过了压饼以后,细胞壁破裂,细胞液溢出到叶表,在密封的环境下与微弱的氧气发生物质交换。 如此一来,果香便诞生了。 大多数情况下,老寿眉饼出果香的概率更高。 而白毫银针饼存老了以后,呈现出的是稻谷香、陈香和药香,白牡丹饼老了以后,则是以药香为主。 原因在于,二者的芽头居多,而叶片较少,果胶物质含量低,生成果香的概率便下降了。 此外,很多人将枣香等同于果香,其实是不正确的。 果香是一个大类,里面囊括了枣香、果脯香、蜜饯香、蜜桃香等等。 有些老寿眉饼会出现果香,却不会有枣香。 枣香的出现,除了以老寿眉饼为前提之外,还需好品质的加持。 也就是说,产区好、工艺好、储存好的老寿眉饼,才有生出枣香的可能。 

《4》
有哪些味道,容易和果香相混淆? 果香,是白茶饼独有的。 尤其是喜欢喝醇厚口感的茶友,更是对这种独特的香型爱不释手。 但曾经有人反映,在散白茶当中也喝到过果香。 这样的说法,似乎与先前的定论相违背。 不是说压饼才有果香吗?为什么散茶里也有呢? 此果香,非彼果香。 通常情况下,白茶饼当中散发出的果香,是浓郁的,是清爽的。 但散茶里面的“果香”,却带着股闷味和酸味。 比起香味来说,它更接近于臭味,因此用“酸梅味”来形容这种味道,更加的合适。 酸梅味的出现,往往伴随着茶叶受潮变质,过度发酵。 当白茶由于存放不当,或自身含水量不达标的原因,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被重度发酵了。 发酵,就代表着白茶坏了。 不管是在散茶还是饼茶当中,只要闻到了不正常的酸味,就代表着茶叶受潮变质。 与此同时,内质受损,原本醇厚柔润、鲜香醇爽的口感,也消失不见。 因此,切忌将果香和酸梅味混为一谈。 无论外头把“酸梅味”如何美化,吹得天花乱坠,但也改变不了劣质茶的本质。 

《5》
当下,核心产区之所以会被受到追捧,是有因可寻的。 因为这里拥有优越的自然环境,给茶叶的品质打下了坚实基础。 这一点,毋庸置疑。 但如果只看产区,不看其它条件,注定还是会踩坑。 盲目迷信核心产区,不顾工艺和储存。 只要是xx核心产区的茶叶,就心甘情愿的付款买单。 如今,也因此出现了种种乱象。 好产区+好工艺+好储存,的确有别于一般产区。 我们买白茶所考虑的要素之一,也包括了产区。 全方位的考量,理性的思考,才能更快地买到优质白茶。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