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沈万三的师父陆德原

 苏迷 2022-03-31
《姑苏晚报》2022年03月28日 B06版

  李嘉球

  说起元末明初传奇人物沈万三,在苏州几乎是妇孺皆知。昆山周庄镇上至今还有座“沈万三故居”。而沈万三之所以能经商致富,靠的是在“赀甲吴中”的著名商人陆德原手下积累的经验,靠的是陆德原的财产资助,这一史实则鲜为人知。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陆德原就不可能有富可敌国的沈万三。陆德原虽然是个商人,但他“平生以振兴学校为志”(清乾隆《长洲县志》),且矢志不渝,死而后已。

  一

  陆德原(1282-1340),字静远,又字志宁,号杞菊,人称杞菊先生,平江府长洲县甫里(今属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人,是唐末著名文学家陆龟蒙的九世孙。其曾祖陆迈,祖父陆文明,父亲陆应祥,母亲周氏。

  出身书香门第的陆德原,从小受到文化熏陶并接受了良好教育,“少知学,治别室,延宿儒与居与游,左右书数千卷,常乘间披阅之”(《墓志铭》,以下引文不另注释者均属《墓志铭》),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他“好学博古,尊师敬友,虽资赡力给,谦慕若出诸生之下”(清乾隆《苏州府志》),是个有文化修养的谦谦君子。时人谢常有诗描写他:“玉树风姿迥不同,金兰交读忆而翁。序联鸿雁诗书泽,笔走龙蛇翰墨功。曲米□浮春醑绿,落花交滴夜灯红。芳园杞菊几应遍,尚想先贤甫里东”(《简陆静远》)。陆德原形象可谓英俊、儒雅。

  纵观社会发展的历史,常见这样两类人:一类出身平民,经过辛勤努力,积累了一定的经济基础,然后便注重孩子的读书学习,拼命争取跻身上层社会;一类是出身富贵,家境富裕,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便不愿再吃苦努力,整天吃喝玩乐,醉生梦死。相比之下,陆德原则是个另类。他是唐朝宰相陆元方的后裔,祖上是大地主,家里很是富裕,然而他“自视焰然,不敢与有力者争其豪侈,恒惴惴焉,以不克保前人之遗业为惧”,勤俭治家,辛苦劳动,踏实经营。不久,苏州原本与他家资产相差无几的许多富户人家因挥霍奢侈,财产都逐渐“倾散”,唯独陆家财产不但丝毫无损,反而趁机买进了大量田地,他在苏州城里经营木材、砖瓦以及棉布等商品,生意做得很大。由于他决策正确,经营有方,再加上用人得当,财产源源不断增长,成为“赀甲吴中”(《陈湖陆氏宗谱》)的巨富。当时,陆德原手下有一帮得力精明的能人,其中最得他赏识的有两个,一个姓葛,另一个就是沈万三。

  中年以后,陆德原一度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淡泊金钱,一心向往过隐居生活。特别是见过了“千金一笑,万钱一箸”的奢侈生活后,意识到物聚必散的道理。因此,他决定将部分财产分给沈万三和葛某。一天,他将沈、葛两人叫到面前,平和地说道:“你们两位精明能干,我能富甲吴中自然也有你们的功劳,对此我十分感谢。人生在世,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我年纪一年大一年,对生意场的事原本就没有多大兴趣,现在我决定将我的财产分给你俩。”两人都感到很是惊讶。接着,他语气郑重地说道:“不过,我担心这些财产或许会给你们带来祸害。”

  陆德原将财产分送掉后,浑身轻松,“遂为黄冠师,居陈湖之上”(《陈湖陆氏宗谱》),在陈湖筑升云观,并改名宗静,还在旁边修筑笠泽渔隐。此处建筑主要是想再现其祖先陆龟蒙当年生活,陆龟蒙曾自称笠泽渔翁,因此他取其名。陆龟蒙好植杞菊,他因此将园内主要建筑物命名为杞菊轩。陆德原还仿照陆龟蒙《杞菊》续作《杞菊赋》,准备“暮年归老其间,复散人(陆龟蒙)故事”,可惜,他后来忙于办学,未能真正实现归隐湖上的愿望。

  二

  陆德原乐于兴教立学,对当时社会尤其是农村集镇不重视文化教育的现象十分不满,“慨念世俗怵于福报之说,而不知圣人道德仁义之泽被于无穷。”更为祖先的文化不能传播弘扬而深感忧虑,“愤甫里之学不传”,遂于元朝元统二年(1334),在当年陆龟蒙隐居处(今甪直镇保圣寺西)创办甫里书院,“建学立师,(悉)如书院之制”(元戴良《重修甫里书院记》),建有夫子殿(又称宣圣殿)、明伦堂、求志轩、明道斋、正义斋、甫里先生祠、东西庑、仪门、泮池等,“屋以间计者,凡三十有奇。”为保障书院经费开支,陆德源割良田四顷多。他“又将束筐币聘经师,开来学,而劝奖作兴之功”(元柳贯《甫里书院记》),聘请名师,传播文化,教化乡民。他还在书院旁建“二刘公祠”,祭祀唐朝史官刘知几、苏州刺史刘禹锡。

  不久,陆德原又在苏州城东创办义塾,建明伦堂、大小学斋等。他将自己在陆氏家族田产中拥有的四十亩私田捐献给义塾,说道:“吾衣食幸有余,再有这些私此田,不可创义塾,以田归之?”又重金聘请陆文圭、龚王肃、柳贯等彼时名儒担任教师。此事感动郡守,报请于行中书省,亦定名为“甫里书院”,并任命他为山长(即院长)。当时常有许多外地人慕名而来,书院“学劄、饮膳之物,惟所须而具”,还刻印陈制《锦管见》、程端《礼进学》,“凡交游与来学者,人予一帙。”

  最初,长洲县在苏州城里没有独立的学宫,县学附设于府学丽泽斋。宋景定三年(1262),“制诏天下,县设主学”(乾隆《长洲县志·学宫》),于是将广化寺改建为长洲县学。咸淳(1265—1274)末,长洲县学毁于火灾。元初,只得将县驿舍改为孔子庙,暂作学宫。大德六年(1302),长洲县署徙到丽郡后,便将原县署旧址改为学宫。至元三年(1337),陆德原见学宫地势低洼狭小简陋,且靠近喧哗市场,又无所于休息,不利专心读书,决定“倾家创建之”(乾隆《元和县志·学宫》),于是“更营亢爽之地徙置,而增广之”。开始时,长洲有个豪民“纵贷钱数万緍,(官员)责其本助之”(乾隆《元和县志》),不久,豪民变卦,来到陆德原面前哭穷,陆德原一眼看穿把戏,说道:“你贫困没钱,我不会责怪,我看你是根本没有这份心意。现在县学废坏已久,我怎能甘心不管呢!”无奈之下,陆德原只得“取其子本,市材僦工”,拿着儿子的资本,买材料,动工兴建。县学四周修筑长垣围墙,前为礼殿,辟广庭、穹门,翼以邃庑,后为两斋、伦堂、庖庾,“凡所宜有者以次皆为之”(元陈旅《重建学记》,下同)。“材必良,工必善”,所用材料和工匠都是最好的。“规制严壮而改作坚致,浙右邑校盖未有能胜之者”,成为浙西最好的县学。他又请名匠塑“先圣四侑十哲之像,绘群贤从祀之位”。工程于至元三年三月动工,第二年十月告成,历时二十个月。县学建成后,参观者咨嗟喟叹:“世之人率罄其所有,以为老佛氏之宮,今亦有为是者乎?”接着,陆德原“以为事虽美而岁入不足以养士,则徒为虛器也”,于是“又以田如千亩为学田以实之”,以千亩良田作为县学经费来源。他还出资修复了学道书院。

  陆德原不惜倾产办学,事迹感人,精神可嘉。至元六年(1340),行中书省调他去担任徽州路儒学教授。到任后,他看到徽州学府已久废,其中“孔殿缺弛最甚”。陆德原以为徽州“为儒学薮泽,朱子(熹)阙里在焉,不宜坐视其坏”,于是决定重新修建,“财用不足,乃大发其私汇,以资土木之费。”为了保证工程质量,他特地回到苏州“购良材,募善工以往”。

  由于奔波劳累,加上酷暑炎热,陆德原突然患病,于至元六年(1340)九月三日在家不治身亡,年仅59岁。噩耗传出,平江、徽州人都为之感到震惊、痛惜。他为兴学立教尽心尽力,不惜倾产甚至生命,后人评论他“兴学立教,厥功甚伟”(康熙《吴郡甫里志》),永远称颂并纪念他。

  三

  陆德原天性恭谨,平时家居无惰容,“虽盛暑冠带自若,绝去圭角,循循下人;有非礼相加者,忍弗辨”,是个有修养的好好先生。他“能尚义而好礼”,每当遇到灾荒歉收年份,总是慷慨救济,“佃人之家赖以全活甚众”。平时,他家“四方宾客无虚日,莫不满意而去”。听到亲朋好友逝世消息,他会“不远千里往赙之”。浙江永嘉林宽以文学闻名于当时,陆德原与他年龄相仿,以兄事之,两人常讨论古今。林宽家境穷困,死后竟无以殓葬。陆德原毅然出资帮助料理后事,并“厚恤其家,而为嫁其女”。后来林宽的弟弟病死,陆德原又出资为他买棺材殓葬。每当看见无家可归的孤寡老人,他都安排最好的房子让老人居住并予以抚养。

  陆德原与倪瓒、虞堪、郑元祐、张天英、谢常等彼时文化名流都有交往,相互赠诗酬唱甚多。陆德原能诗文,著有《杞菊轩诗》。陆德原逝世后,“诸生由君之力得成其学者,咸相率为文以祭。”行中书省检校官王艮予以高度评价:“君居家庭为孝子,处州里为善人,官学校为良师。”当年十月初二,陆德原葬于吴县东横山(今属吴中区木渎镇)祖茔旁,黄溍作《徽州路儒学教授陆君墓志铭》。

  再说,陆德原手下的沈万三靠了在陆家经商积累的经验和分得的财产起家,买卖经商,最终成为天下著名的巨富。葛某,“亦大富,名不传”(《陈湖陆氏宗谱》)。沈万三经商致富,当然是自身努力的结果,但按现代经济学资本经营的观点看,如果没有陆德原的帮助、培养及资产,沈万三是不可能富可敌国的。后来沈万三因与朱元璋斗富,差点被杀头,落得流放云南、客死他乡的下场,陆德原“但恐为汝祸耳”的担忧竟然得到了验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陆德原的确个高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