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万国来朝的真相,不是世界向中国朝贡,更多的只是一厢情愿

 激扬文字 2022-03-31

编者按:此文之前有发过,后因不明原因被平台撤下,先做了部分修改,再发一次。

自古以来,中原皇朝就一直视自己为天朝上国,自己之外都是蛮夷之邦。基于这种观念,中原皇朝与外界各国之间也就无法建立对等关系,只能是臣服和被臣服的藩属关系。

明朝在推翻蒙元后,自然也要承接中原皇朝的法统,那么明确自己天朝上国的地位也就成了皇朝的要务。但是没有谁天生就愿意屈居他人之下,更别说是称藩臣服了。

对于明朝,达到目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武力威慑或者征服。不过鉴于长期战乱的破坏以及蒙元残余仍在北方虎视眈眈,所以这个方法很快就被明太祖放弃了(为防止后世子孙兴起此念,他在《皇明祖训》中钦定了15个不征之国,基本将当时明朝周边国家都给涵盖了)。

既然不能使用武力,那么就只能改用其它更为温和的方法,于是“朝贡互市”应运而生。

“朝贡互市”简单来说就是藩邦承认明朝的宗主国地位并以臣属自居,明朝允许后会给予该国国王或部落头领相应的册封。双方建立正式的君臣关系后,藩邦可以向明朝派出使团贡献或贸易。

虽然称臣之后明朝不会侵占藩邦的领土、盘剥藩邦的财物,也不会干涉藩邦的内部事务,双方的臣属关系更多的只存在于纸面上。但是还是那个问题,这些藩邦为什么要屈居明朝之下呢?

如果说藩邦们是敬仰中原文化、天朝威德,那仰慕学习还不足以表达自己的崇敬,非要称臣自辱么?所以藩邦们愿意蜂拥而来称臣朝贺上国天子,唯一的解释就是他们可以在“朝贡互市”中获利。

藩邦的使节在向朝廷和皇帝朝贡贡物后,依照东方礼尚往来的传统,朝廷也会礼节性的赐予一些财物作为回礼,这也叫做“回赐”。这个回赐的力度大到什么程度,看看当年的藩邦是怎么描述的。日本学者檀上宽的《明初的海禁和朝贡》一书中指出:

伴随着朝贡的交易方面的经济利润是次要的,中国方面的“出超”是常态。与贡物相比,明朝皇帝的回赐往往是巨大的,往往是贡物的数倍,并且对朝贡国的附带品实施免税的恩惠。

当时明朝自己的记录又是什么样子呢?《明代倭变端委考》从明朝自己的官方档案中记录的数据如下: 1453年(景泰年间),日本朝贡总价值约为2000贯,而明朝给价约30000贯,获利高达15倍。

要知道最初日本是不愿意向明朝称臣的(太祖派往日本的使节也被他们处死),但是朝贡的利益让日本的幕府将军、各地大名从永乐年间就开始假冒天皇的名义向明朝朝贡获利了。到了嘉靖年间,日本的两个诸侯各自派出了朝贡团。这两个朝贡团在宁波相遇因争夺朝贡代表权大打出手,还在回国途中沿路大肆烧杀抢掳,浙中大震,史称'争贡之役'。

有的朋友可能认为“回赐”对于明朝这个庞大皇朝来说,只是九牛一毛,以此让周边藩邦称臣明朝赚了,可惜这只是现代的我们一厢情愿而已。

  • 九州之外番方远国则每世一朝,其所贡方物不过表诚敬而已……
  • 其他远国如占城、暹罗、西洋琐里等处新附国土入贡既烦,劳费甚大,朕不欲也。今遵古典而行,不必频贡。其移文使诸国知之。

在洪武朝,朝廷就有些受不了了。为此太祖专门下诏要求各藩邦没事儿别来,难道你真的认为这些藩属是仰慕天朝威德,宁愿倾家荡产也要来朝拜上国皇帝?

更尴尬的是蒙古人即便是发起战争也要求朝贡。最初是也先,正是他疯狂的扩大朝贡使团的规模,导致朝廷取消了蒙古的朝贡许可,最终矛盾积累爆发战争。结果也先俘获明英宗之后,仍然向朝廷提出朝贡的要求。嘉靖年间俺答率领军队打到北京城下,他向朝廷提出的和解要求是允许他朝贡并开市。

难道明朝已经威武霸气到,蒙古人宁可战争也要争取跪伏在皇帝脚下称臣的资格么?蒙古人已经崇拜明朝到,你不同意我称臣,我就打到你同意为止?我相信任何一个思维正常的人都知道答案,朝贡可以获取巨大利益。

因此不少人也认为,明朝和蒙古之间的封贡互市,与其说是君对臣的“赏赐”不如说是类似宋朝的“岁币”

在宋元时期,由于海路的兴盛,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大增朝廷通过对商船、商户抽税(并不是现代意义的关税)能获取大量财政收入。但是明朝为了吸引各国前来称藩朝贡,做了“饮鸠止渴”的事情。

首先为了通过贸易拉拢藩邦称臣,朝廷同步推行了严格的海禁,不允许民间与外界贸易。这等同于直接放弃了宋元时期朝廷的一大财源– 贸易税,这也是明朝一直财政拮据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此基础上朝廷还对许可的贸易的税额予以减免,例如明成祖曾经说过:“商税者,国家以抑逐末之民,岂以为利?令夷人慕义远来,乃欲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万万矣。

对于商品的定价,朝廷也给予了格外的“优厚”。例如明朝时进口锡价每斤五百文,但朝廷给琉球的却是8贯,高出市价十六倍。胡椒在产地每斤不过十九文,运到中国的市价是每斤三贯,而朝廷给琉球的是三十贯,是市价的十倍,是产地价的一百六十倍。

(荷兰人笔下十七世纪的广州码头)

如此高额的利润,谁又能不心动呢?于是乎纷至沓来、万国来朝!如果说赔了本能赚来吆喝,也还凑合,但是很多时候,连吆喝都赚不来。

首先是国号,从宗藩关系上来说,只有宗主国才能在国名前加个“大”字。以越南为例,他们从北宋开始一直自称“大越”,到了清中期终于不称“大越”了,因为改朝换代改叫“大南”。

对于君主的称号、自称上他们也是故意僭越。越南的君主们就把自己定义为“皇帝”,自称为“朕”,号令为“旨”。缅甸是自称“王”,看似合规,但是他们认为他们的王是“水和土地”的主人,天下只要有水和土地的地方都是他的。

这些藩属国还有个花招就是在向中原王朝的上书中使用假名,例如明朝首辅叶向高曾经说过安南:“其君长尤狡狯,有二名,以伪名事中国。自黎氏以来,虽奉贡称藩,然自帝其国中,如赵佗故事,死则加伪谥。”

真名在国内使用,假名专司忽悠天朝上国用。

(明朝册封使登临首里城图)

基于此而形成的宗藩关系,已经沦落为朝廷出钱,他们来捧场助兴。除此之外朝廷又获取到什么政治或者经济利益?尤其是蒙古,一不给钱各部族就聚集人马嚷嚷着要去北京朝觐大皇帝。

有些人总是说朝廷通过朝贡贸易直接或者间接获利多少多少,但这些人永远回避一个问题,为什么明朝朝廷的岁入那么低?以至于最终穷死了?

其实这些都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为了维护朝贡贸易,我们开始禁海自我封闭,再也无法自己打开国门,所以中国从明朝开始就被西方追赶并超越。对我们而言更悲剧的是,接替明朝的清朝也接下了“万国来朝”的衣钵。

所以说中原皇朝一门心思的沉迷于上朝天国的美梦中,用自欺欺人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明清两朝的万国来朝只不过是一厢情愿的幻想罢了。

打开网易新闻,阅读体验更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