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孝友堂张宅拾遗

 苏迷 2022-03-31
《苏州日报》2022年03月19日 B01版

  何大明

  苏州不少大户人家的老宅,都拥有家族堂号,孝友堂张宅即为其中一例。老宅位于姑苏区,坐北朝南,前门在干将路622号,后门在建新巷30号,现在已列入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名录(标牌127号)。

  有关孝友堂张宅的史料很少。《平江区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对张宅始建年代有简单记载:“清道光年间建,原为张氏住宅。建筑面积1394平方米。”笔者通过稽古钩沉,才找到有关孝友堂的一些来历。

  张氏是苏州的名门望族。宋代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事志》曰:“张良七世孙曰睦,字选公,为后汉蜀郡太守,始居吴郡,吴郡张氏皆其后也。”从张良往下推七代,张氏迁吴应该在西汉末东汉初。六朝时期,苏州张氏人丁兴旺,有“朱、张、顾、陆”四大家族的说法。明清时期,苏州的张氏主要支派往往指衡平堂张氏、锦赐堂张氏和亲仁堂张氏。其实,主要支派还遗漏了孝友堂张氏。孝友堂的堂名,出自《诗经·小雅·六月》:“侯谁在矣,张仲孝友。”张仲是周宣王的卿士。他不但和尹吉甫一起,尽心尽力共同辅佐周王朝中兴,在家还非常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这就是“孝友”的出典。于是,张仲就成为孝友堂张氏的始祖,世世代代悬挂“孝友堂”匾额于厅堂。

  孝友堂张宅属于传统香山帮建筑古宅。整座古宅颇具规模,分为东中西三路。中路五进,从南至北依次为门厅、轿厅、大厅、堂楼和后楼。西路附有花园。园内植树栽花、叠石掇山、疏池理水、建台筑亭,四大园林要素一应俱全。苏州市住建局档案馆内,保存着一份孝友堂张宅的登记资料。民国时期,孝友堂归张季常所有。张季常善于经商,在古城开设多家店铺。同时,他还投资金融业,为丰泰钱庄股东。丰泰钱庄于民国十六年(1927)开设在当时的吴县,地址在西中市德馨里。

  新中国成立后,孝友堂张宅收归国有,分配给多户居民居住。老宅内搭建违章建筑,成为“脏乱差”的大杂院。1991年,为了改善老宅的居住环境,有效保护好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古建筑,苏州市政府对古民居实施改造修复。在不改变老宅原有建筑风貌的前提下,在宅内辟建卫生间和厨房间,从而优化居民的生活质量,让老宅居民也获得现代化生活的幸福感。当时,孝友堂张宅被列为首批三处试点老宅之一。改造后,大门门楣上统一镶嵌“古宅新居”砖额。1992年孝友堂张宅扩建后,成为苏州锡剧团演员宿舍。每天早晚演员进出老宅时,会引来附近的票友关注。夏夜,演员在门口纳凉时,兴致勃勃演奏小曲与民同乐。后来,老宅又一度成为广电局的职工住房。

  现存的孝友堂张宅,东西两路原貌不存,仅剩中路四进。第一进门厅因干将路拓宽而拆除。因此,第二进轿厅改为沿街墙门间作为通道。大门上镶嵌绿字砖额“古宅新居”。旁边悬挂两块文物局的标志牌: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苏州市历史建筑。门口左右两侧,设置一对青石质抱鼓石,系从原门厅前移来。抱鼓石上,雕刻传统的“双狮戏球”精美图案。第三进为大厅,面阔三间10.8米,进深六檩11米。大厅架构雕花扁作梁,前后设置船篷轩,雕花精细。厅前砖雕门楼已残缺。西侧月洞门后残存湖石假山立峰,水池已填埋。第四进为五开间走马楼制式,底层扁作梁雕刻较精美。前后两座楼厅通过隔厢相连贯通。楼下有一枝香轩廊,木雕花篮较精。第五进为三开间后楼厅。每进之间,以天井分隔空间。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活化利用古建筑,孝友堂张宅已启动修复工程 。一宅两制,老宅第三进的大厅现仍为民居。目前先修复第四进走马楼和第五进后楼厅。2018年9月,原住在这里的26户居民已搬迁,修复项目地址登记为建新巷30号。2019年3月,苏州市人民政府和中国建筑学会共同举办的第一期苏州古城复兴建筑设计工作营正式开营,建新巷30号孝友堂修复项目,被列入设计研究项目。经过多位院士和专家的专业评审,建设综合勘察设计研究院创作的“叠园今梦”设计方案,获得在场评委的高度赞扬,成为孝友堂张宅修复利用的蓝本。蓝本以“叠园今梦”为主题,以新旧并存的修缮理念,山水宅院的建筑格局和绿色生态新技术应用等方面综合规划,为古宅复兴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样本。修缮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最小干预”原则,采取“屋面揭顶,木结构整修”的修缮方式。

  修缮是为了利用,利用是最大的保护。孝友堂张宅修缮后,可以很好地活化利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