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烹说调

 微游枣庄 2022-03-31

中国烹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大国粹(诗书画、中医针灸气功、京戏、烹饪)之一,博大精深,早就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说烹饪博大精深,不深入了解的人还认为有人在故弄玄虚。其实,人类文明始于饮食劳动。茹毛饮血式的吃喝不能算作人类的文明,只有人进入了熟食阶段,促进了大脑的发展,才逐步创造了今日的文明社会。供人吃喝的食物是需要用火做,用盐调,之后才有了中国烹饪的精髓。


有了火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烹,有了盐才有了中国烹饪的第二次飞跃。火与盐是中国烹饪的真正内涵。因为火标志着人类最终和动物划分了界限。由火烹开始,经历了草烹、柴烹、石烹、泥烹、陶烹、铜烹、铁烹、现代烹、超高压烹等,第三次的飞跃将是炊具的变革,超高压烹饪正在导致人类食文化的一场新的革命。

人类的最高文明是旨在提高人的生命质量。烹饪是人类文明的集中表现,先秦时期的古籍中记载:夫礼之初,始诸饮食。食是比天还要大的事,烹好调好才能食好。因而我们说烹饪与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文化、教育、艺术、工业、农业、牧业、加工、制造、医学、心理、民俗、气候、物产等各行各业紧密相连,若沒人吃,不烹饪,人类的一切活动将会停止。

中国烹饪受华夏三大流域的影响,形成了四大流派。这就是黄河流域的鲁菜,辐射到东北、西北、华北,长城内外,天山南北,白山黑水之间,到处都能发现鲁菜的痕迹,是黄河流域北方菜的代表,味多咸鲜。长江中上游的川菜,具有盆地潮湿气候的痕迹,味的刺激性强。长江中下流的苏菜,受吳越文化尤其是姑苏文化的滋润,味多清淡。岭南珠江流域的粤菜,是近现代中西文化的交汇地,崇尚潮流,人擅啃嚼,虫蛇鼠兽,生猛海鲜,无一不食,味多淡鲜,与长江、黄河流域的烹饪有明显的区别。

烹饪、菜系、饮食、口味、食俗,是一个说不清,理还乱的行业。休说人群,即使每个人,还有不同于父母兄弟姐妹的口味爱好。就烹调二字而言,说白了就是做菜做饭。单说烹,就是用火做菜做饭,调就是主要用盐,再加一些需要的其它调味品将菜肴定味,达到人爱食用之目的。向复杂去说,烹与调是科学,是文化,是艺术。它对选料、切配、火候、调味、熟制、装盘、组宴等,都是有讲究的。其中的一枝之差,一料之差,一念之差,烹调加工出来的成品是绝对不会一样的。


烹调是食物加工技术与调味艺术的完美统一体,受从业者的知识、阅历、观念、心理、眼界、道德、态度、追求、情绪、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影响,全面把握、加工出来的菜肴成品才能称其为食用的艺术品。如果向简单去说,烹与调就是做菜做饭,只要想法做得好吃一点就行了,何必那么讲究。14亿中国人中的一半,没有想得那么复杂,没有正而八经的学过烹调,不也是无师自通吗?而且家庭主妇做得某些菜,大酒店大宾馆厨师反倒做不出来那个味,这算不算复杂问题的简单化。所以说,烹与调是做菜做饭的技法,饭与菜是烹与调的成品,味道的好与孬便是厨师技术水平高低的体现。别把菜做生了,别把菜做糊了,别忘了放盐,就算一个好厨师。条件看似低了些,但实践中却有不少带级的厨师还达不到这三条基本标准。

菜肴的生与糊是火候的问题,说明用火技术不到家,还没有掌握好火候,更谈不上合理利用火候了。好厨一把盐,菜肴不咸不淡,不欠不过,恰到好处,而且知晓哪些原料盐应多放点,哪些原料不需要咸应少放点,惟妙惟肖,不可粗心,必须用心,方显功底。
食无定味,适口者珍。哪种味道好就像什么食物好吃一样,永远没有统一的答案。酸甜苦辣咸,各有所嗜,各有所好,人人不同,才有了厨师的用武之地,施展技艺的舞台。光烹不调没有味,光调不烹难入味。烹与调必须结合起来。烹到何种程度,什么时间加放什么调味品,比例多少,是烹前、烹中还是烹后调,必须搞清楚,弄明白。否则,虽然干烹饪,当厨师,但你一辈子也成不了社会与行业都能认可的名厨、大厨。

目前,鼎中之变,仅凭经验,若能规范,尚需时间。烹调菜肴,即使原样复制,但真用科学方法分析,一定会有差异,说明烹调过程还有很多待解之谜。


烹小鲜若治大国。千万不要小看烹饪职业,它是人人离不开,事关生死健康,延续种族后代,满足口腹之欲所需要的职业。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文化的进步,某一行业可能会消失,但烹饪行业则永远不会消失,是天地不灭永恒存在的职业。厨祖篯铿(彭祖)善烹野雉,羊汤煮鱼,鲜字由此而来;伊尹以烹调给商汤说明治理国家的道理,商兴数百年;易牙烹子献媚,为的争权夺利;鸿门宴、满汉全席,均为烹饪创制,皆为政治服务。芸芸众生,男女老少,谁人不吃?就连儒家经典《论语》一书,食字和政字巧合的很,在书中都出现了41次,其中食字当吃而说的就有30次。烹之大乎,调之焉乎。

精彩不错过

一位抗日英烈的家书情怀

滕州发现古墓葬,正在抢救性发掘!

山东老战士的风雨人生 ——峄县三区潘济民传略(1)

电影电视各版本《铁道游击队》中的王强谁与真是人物最像?

70年前的滕县卷烟厂,这些烟厂的品牌你还记得几个?

作者:王新权

微游枣庄  编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