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袁素霞诗选

 中诗报 2022-04-01

天安门文学,时代潮流让文字温暖人生!

       

打开春天的门

/袁素霞(河南)

立春绝不是第一个伸手的人

风暖了

日子自然会随着一朵花,一棵草

活络身子

我就在这样的阳光下

看着晾晒的棉衣

就像看着冬天

一件一件卸去伪装

【大风赏析】描写春天的诗歌,层出不穷,可是写得如此巧妙的少之又少。袁素霞老师是值得我们的称赞一个,不需要太多篇章语句描述,寥寥数语又像是在拉家长,一下子就把春天的大门打开,诗人的文字功底可见一斑,值得学习,推广,赞一个。

在一首诗歌的深处静坐

/袁素霞(河南)

像参禅那样

一点一点走进去

再静静,坐下来

每一粒文字,从干枯的树枝

发芽。开花。结果

泥土遵从思想

抽出隐秘的香味

铺在一行句子里。细思

一条河流的走向

一片天空的高远

半闭眼睛。感受动荡

在季节的出入口悄悄呈现

慢慢隐退

仿佛三月的桃花

一声不响,就开成了春天

【梓君赏析】这是一首寓意很深的小诗。乍看是在表述一首诗的诞生。作者使用了象征隐喻等手法,演绎诗意在诗人内心萌发,生长,“开花。结果”的过程。第二小节很有意味。诗的意味不单是“意境美、音韵美、语言美”。诗论家吴晓说:“作为一个有意味的形式,诗的最高境界,就是宇宙形式”。要使诗画面开阔,意境雄浑,就得“细思/一条河流的走向/一片天空的高远”!只有真正做到了在“诗歌的深处静坐”,一首诗才会“仿佛三月的桃花,一声不响,就开成了春天”!人生活在大自然里,生活在宇宙,需要与大自然融合,才会和谐共生!诗,是这样,而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诗是生活,你就得深入生活(泥土)!想起孙明亮老师的一句话:“你把生活观察仔细,你把生活予以呈现,诗歌已经不远了。”有的人文字不能说不美,但没有“意味”。原因就是喜欢上天,总是不入地!读者细嚼慢咽,元素老师这首诗意味无穷。

小镇

/袁素霞(河南)

安静地等旷野的树

把一身疲惫卸下来

再安静地看

阳光一点点怯懦

风势壮大

你单薄的躯体裸露出来

像守护者

为人们,抵挡寒意入侵

街道在初冬里

一把揽住流浪的孩子

“天冷了,

我就是你另一个港湾”

【吴日梅赏析】这首小诗的主题意象是"小镇"。诗人没有正面写"小镇"的存在状态,而是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完成意象,来表现小镇的神情和精神内涵,"安静地等旷野的树/把一身疲惫卸下来……一把揽住流浪的孩子/“天冷了,我就是你另一个港湾”。进而表现了诗人对小镇深深眷恋之情。从语法角度看,诗中的意象""只是表语,但它的内在情绪与感觉却和小镇关联在一起,从而完成"小镇"象征性的意象。元素老师这首诗有一种很特别的气质:一是她诗歌的语言;二是人是她诗歌的意象特点,都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远行是一场幻象

/袁素霞(河南)

虚构出海岸,沙滩,树木

让阳光照耀

让夜在近处,星星在远处

和心爱的影子

在一个午后漫步

像漫步云端那样

不牵手,不拥抱,把甜言蜜语

放在海里。然后浸泡自己

一个眼神被浪花捉走

另一个眼神,看着一条路

发呆。思索。遗忘

【莫名读诗】 远方是诗一样的存在,却止于幻象当中。一切看似真实却虚幻。缘于心中的那一份念想和期盼。比如“心爱的影子”,比如“甜言蜜语”…给我们展现了她的内心世界,我们却陷入了和她一起的惆怅…

今年的流水

/袁素霞(河南)

天上的水都到了地上

地上的水无处可去

它张开獠牙,吞噬生命

村庄和田地被浸泡

汽车和桥梁被冲毁

数千万颗心跳

面朝中原,把背弯下去

这一刻,佛祖与菩萨的供奉

超过往年。多少人

在香火上系愿望

我与他们一样

我足不出户,眼睛潮湿

眼泪助长了风声

一个好端端的城市

全体失声

【吴日梅赏析】《今年的流水》一,写自然灾害的严重性"天上的水都到了地上/地上的水无处可去/它张开獠牙,吞噬生命/村庄和田地被浸泡/汽车和桥梁被冲毁"。二,写灾害面前的人性"数千万颗心跳/面朝中原,把背弯下去……多少人/在香火上系愿望"。三,写诗人的痛"我足不出户,眼睛潮湿/眼泪助长了风声"。诗人用拟人,借喻完成了全诗意象的跳跃与剪接。诗人跳脱的思维和超强的想象力,使这首诗的段落与段落之间,意境与竟境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凑,深刻,诗的表达更加精准到位。

投向岁月的钓钩

/袁素霞(河南)

后来,他总想

一个早晨的鸡蛋

一个午后的茶叶

一个晚上的那场梦

它们溜着墙根走远了

把他摔向黄昏。鱼和水草

陷入一场瞌睡

无数的泡泡就此升起

然后,童年、青少年、中年

就像放映的电影

一帧帧被记起,又被

放置水里

而他,只钓起

一轮夕阳

【吴日梅浅析】《投向岁月的钓钩》,整首诗想象崎崛,意象丰盈,通过"早晨,午后,晚上,童年,青少年,中年"精妙地建构了一种独特的时间,空间与人的独特关系。诗人用妥贴的修辞,冷静温情的笔触抒写那些回不去的曾经和留不住的过往,以圆融宽和的心态"钓起一轮夕阳"。岁月的钓钩既是一个意象同时也是一个空间想象。诗人用细小入微的感悟贴近生命。延展,还原事物的本质。

一阕花间词

/袁素霞(河南)

提笔。放下。开头的字眼软弱

撑不起春光的帆

一朵花等着蝴蝶来

十朵花等着看花人青睐

卧着的情愫,铺开千米

新叶陪衬了一棵树

在无限的招摇里

我不做那叶,也不做那花

我愿是枝间的一枚刺

噙着露珠念出清晨

黄昏与一湖水。绕着山梁奔跑

我又是那花,妆点了自己

一阙匆匆写就的字眼

自此,有了可以信赖的山河

【杨优赏析】元素老师创作意境和思维打开还是有其独特之处的。这一阕花间词,想像力辽远深阔,从一朵花到十朵花,再到一些景像,最后以觉醒和观照万物的内心,意境无限,诗意无穷。这首诗情感表达也很细腻,“卧着的情愫,铺开千米/……噙着露珠念出清晨/黄昏与一湖水”,极具感性的认知,跃然纸上,将自己的情绪融入花间,融入天地万物,交汇。

四月物语

/袁素霞(河南)

许多耳朵被春天挂出来

又被春风收走

我恰好可以证实这一事实

比如油菜花,比如桐花

他们穿过四月的墙壁

大肆宣扬魅力

春天便留下残缺的身体

或许她将打着哑语

慢慢地,慢慢地,遗忘

人间的影子

【游海赏析】“人间最美四月天”,但再美好的季节也会被“春风收走”的时候,油菜花,桐花的凋零,“恰如可以证明这一事实”,四月虽短,但她仍然“大肆宣扬魅力”,把残缺而美丽的身体留在人间!袁素霞老师的作品,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明亮,精炼,含蓄,生动,有张力;意象丰富,极具哲理,给人以美的享受。值得推荐欣赏和学习。

命运,是有纹理的把手

/袁素霞(河南)

我们听从命运的安排

在出生时,把自己置于一个齿轮上面

高峰,低谷,高峰

不断接受这样既定的碰撞

纹路是固定的形状

而纹理,从纹路上延展开

仿佛又多了无数条路

为我们铺设未来的走向

安静,活泼,黑暗,光明

像镌刻在把手上的不同纹理

接纳与吸引我们

安抚与排斥我们

这不同的火种,带着使命

穿越灵魂深处

不停锤打。我们是被塑者

骨子里早被种上不屈的信念

【燕子赏析】袁老师的《命运,是有纹理的把手》手法巧妙,对立词语和比拟形象,让我们在思考中过度诗意。第一段中的亮点“在出生时,把自己置于一个齿轮上面”精辟惊艳。“高峰,低谷,高峰/不断接受这样既定的碰撞”这样的佳句撞击着我们内心。第二段过渡主题,提升诗内涵,结尾这段将作者内心情感和境界释放出来,同时也让作为读者的我们共鸣。喜欢这首撞击灵魂的诗,如同我们也愿意被一首诗雕塑。

想象一些温暖的事物

/袁素霞(河南)

捻起“回归”

太阳,故乡,和漂泊的人站在一条线上

往北,想一场大雪

向南,想春暖花开

所有的事物铺设,准备抵达

内心的方向

攥紧一枚书签

字词的根,落在夕阳深处

等流水喊出回溯的源头

黑夜和黎明

把一朵花捧出来

还给母亲

【李小利赏析】首节出现的“回归”两个字很贴近温暧的主题,接着相继出现了“太阳、故乡和漂泊的人”更促进了诗的节奏感,进一步突现出诗人对温暖事物的呈现,这些生活中的细节表现出了诗人情感中隐匿的部分。接着用南与北两个地域所出现的不同的景物作对比铺陈出了诗人内心所抵达的方向。最后一节“攥紧一枚书签,字词的根,落在夕阳深处”读到这句诗时,让人想到了“叶落归根”这个词,人最终要回归,生与死不仅仅只是一种现象,它更是生命的一种归宿,无论是灵魂或肉体,都是从浮躁的现象回到宁静本质之中去。末句的“黑夜和黎明,把一朵花捧出来,还给母亲”这句诗正好回到了生命的源头,母亲是生命的起始,更是事物最温暖的守候者。

我悲悯每一个词

/袁素霞(河南)

或躺着,或坐着

站立起来,就孕育了一种风骨

在春秋的肩膀上,它们

独立行走,挖掘出时代的回音

字组成词,字词成句

这多种组合,演绎华夏的文明

闹市,山村,溪流,荒野

石头,草木,人心,思想

穿越昼夜的灯火

那是心之火。是佛前相伴的青灯

我坐下来。轻轻或是沉重

木槌一起一伏,木鱼声一抑一扬

影像浮动。不断掠过的词

陷入血肉,喂养一座莲台

【醉心赏析】首先,这首诗的开篇“风骨”与“时代的回音”对应,让我感觉诗的内蕴很正;第二节,作者用细节性语言简洁地阐释了“……字词成句/这多种组合,演绎华夏的文明……”;第三节,作者使用通感语言将视觉、听觉和触觉融汇在一起,写出了自己精妙的艺术性的诗语。即“木槌一起一伏,木鱼声一抑一扬/影像浮动。不断掠过的词/陷入血肉,喂养一座莲台”。我们都知道“悲悯”这个词,其实是儒、释、道的宗教语言(诗中指向是佛教向善的正能量),是慈悲与怜悯叠加起来具有对众生大爱之灵魂高度的主旨。而诗中的“莲台”作为意象,正好与诗题的“悲悯”对应,或者叫艺术上的点题收尾。该诗,作者运用意象与通感结合的笔法,紧扣主旨,既阐释了自己对五千年华夏文明的诗意理解,也释放了自己对众生施以大爱的悲悯情怀。好诗,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本人点赞。

丛林的呼啸

/袁素霞(河南)

风的力量不足以撼动丛林

夜的呐喊,从月光开始

一点点漫上来

像抛弃腐朽的影子

好多好多秘密浮上水面

抑制生长的痕迹

在斑驳里

晃动即将行走的路线

喊蜜蜂,蝴蝶

喊鸟儿,和无数的叶

醒来

我还需要另一缕光亮

它会像呼啸而过的子弹

射中黎明

【李小利赏析】这是一首充满力量的哲理诗,诗在唤醒自然的同时,也唤醒了人性。夜是孤独的,孤独的不仅仅只是这样的一个时间段,而且它占据着人的内心,风只是其中的一种力量,如诗中所说“风的力量不足以撼动森林/夜的呐喊,从月光开始一点点漫上来”此处的风和月光则暗喻成另一件事物,或许是一些人又或者是一些文学作品,总之它代表了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从诗人的主观感受渐渐上升到了思想的高度。“在斑驳里/喊蜜蜂,蝴蝶,喊鸟儿,和无数的叶醒来”文字本身就暗含了多种修辞手法,使诗歌的内涵与外延有了不同层次的深入。最后一节进一步重现了诗题,便诗人的主题更加清晰可见,诗人所要需求的光源,可能来自于自身,又可能来自于外部世界,总之,他相信自己这种光他一定会找得到。

今夜,诗行深处

/袁素霞(河南)

掩盖一层光芒,提笔行走

在浅淡处埋下秋风

一路向北。穿过斑驳的树影

寻觅落脚的符号

那些词语被陌生人接走

正在酝酿的诗意

躺在落叶上,服从月光的安排

我期待凌晨两点

他们纵向蜕变

抵达一枚霜叶的内心

今夜,诗意深处

有我寻觅的影子,唱歌

【婷婷赏析】写诗是一种心情,也是意境,作者在夜晚寂静时,以诗文写景引出情感,将符号、词语、还有意境逐一进行描述,显现出作者对写诗的倾心与热爱。埋下秋风,落脚的符号,抵达霜叶的内心,这几句可以说是点睛之笔,让人心生共鸣。

十一月

/元素(河南)

十月的眉毛还没齐整

就狂奔到十一月

十一月仍着十月不肯褪去的衣装

重读一枝樱桃花的故事

风掠过心头,冷,从阳光里

透射出来。念一句哀词

雁鸣声一阵凄婉

萧瑟占据大片旷野

让退让的生机找不到半点理由反击

每个夜里我都听见

秋虫的哀叫,秋草的呻吟

他们是这个季节残留的火种

再往后,秋声就远了

我唯一的念想

也将隐匿在一场大雪里

【清心赏析】这首短诗,运用拟人比喻等手法,从视觉、触觉、听觉描绘了秋去冬来的十一月给人的丰富感受。第一节,诗人用了“眉毛还没齐整”“仍着十月不肯褪去的衣装”,写出了季节交替的飞快以及秋的不甘冬的迫不及待。接着好像又穿越回了春天,那枝“樱桃花的故事”还在心头,寒风掠过,连阳光里透出的都是冷,只剩心头的哀词和着凄婉的雁鸣。旷野萧瑟,寂寂的夜里,无力反击的秋虫的哀鸣,秋草的呻吟一声声回响在诗人感伤的心里。再往后,就连这些仅存的秋声也渐远渐无了,我们的视线里春夏秋的五彩缤纷,就只剩下纯净的雪白。好在这场雪白里,隐匿着又一场五彩缤纷的季节轮回,失落里又让人陡然升起希望。

向秋天告别

/袁素霞(河南)

我作势写一封情书

寄给秋天。金黄的喜悦

和萧瑟的旷野

阻止我,它们讨厌春天

用爱与憎,开启季节的嘴唇

说出一些秘语

蝉声止住,荷花闭目,墙角的草疯长

却逃不过一场背叛

日子凉下来。菊花为引

我对它说出离别

风,似乎失去了方向

【吴日梅赏析】《向秋天告别》诗的首句  "我作势写一封情书寄给秋天",已向我们阐明 ,这不是一首单纯写景的诗,是诗人通过秋天对喜悲,别离的一种情感慨喟。诗中"金黄的喜悦和萧瑟的旷野,蝉声,荷花,草,菊花"等物象,是诗人给"一封情诗"赋形。让感性的意识在自然场景中获得理性的落实。全诗的魅力并不在于它所携带了多少"意义"而在于环境,情感,和语言通过拟人的修辞手法在瞬间达到丰富旨意和诗性美。

慢品秋色

/元素(河南)

像喝一杯茶那样

打开秋天

从一扇门里往外看

不急不躁吞吐日夜

仿佛呼吸一大片芦花

和洁白的心思

这样急缓的脚步

踩在落叶上。流水

会不会,渡走桃花的梦

【李小利赏析】“像喝一杯茶那样/打开秋天/从一扇门里向外看”形象生动的语言,灵巧别致的构思。茶需要品与诗便有了共性,这种同质之美,由内至外散发着一种独特的韵味,从一扇门里向外看,刻画出了诗人从味觉到视觉的转换,由个体的主观体验上升到了客观主体的辽阔与博大,最后一节又从自然回归到了人类的本身,生命的细节是独特的,它属于每一个单独的生命个体,落叶和流水都是真实的,梦却是人生中虚幻的一部分,虚实相间的人生,才让诗人品出了生活之中的色、香、味。

落在青石板上的时光

/元素(河南)

拂去厚厚的灰尘

还原一个午后,怎样的凿子

敲打一方青石。光阴

落在肩上,攥在手里,打磨

圆润突显出来

把一滴汗水喊醒,一个人的灵魂

从里到外过滤

阳光追着他的影子

一棵树见证,悄悄伸长了枝丫

刻画出秘密

它内在的纹理,乱了

此时压抑安静

已按捺不住跳动的语言

从土里发出

【梓君赏析】时光,这个词很浅显,也很深邃。时光里可以什么都包含,也可以透明得像一滴水。如果没有生命的参与,时光只不过是走过青石走过灰尘走过土地的一缕光,什么也不会留下。自从有了生命,时光就被雕刻,被打磨,被洗滤;多了故事,多了沧桑,多了喜怒哀乐。此时它已不是单纯的时光,而是一个人世间。元素的《落在青石板上的时光》就是从这个角度,从一段时光里提炼出了具有丰富内蕴的人生感触。她从青石板的被打磨,加入自己的艺术想象,让人们在打磨时光的同时,也熔炼和净化了自己的灵魂。大自然经过打磨有了自己的纹理。土地因此有了语言。而诗人,也使文字有了灵魂,成为一首首诗!

一个人的秋天

/元素(河南)

掏出了所有的色彩

描摹的,却是

空寂的景象

草地空着

把长椅带上,就有了

陪伴的空间

一场雨落下来

温暖,体贴

像久违的语言

抚慰灵魂

【杨优赏析】一首诗的语言必须简洁。这首诗空间感和在场感都俱有。起笔一串灵动的诗句倾泻而出,“掏出了所有的色彩/描摹的/却是空寂的景象”,对比与转折的手法,孤独感跃然于纸上。而后场景延续,意象与物象承接,转换另一种心境。最后“一场雨落下来/温暖/体贴/像久违的语言抚慰灵魂”,激活内心那抹温暖的脉动。《一个人的秋天》在诗人渐次递进的阐述中直触灵魂深处的语言。

下午茶

/元素(河南)

煮沸的消息放在水杯里

一点一点氲开

过了喉咙,还有三千里河流

往一个方向奔去

三点之后

我无力唤回影子。你倒出

绿叶或者红花

祭奠去年,悄悄不见的

烛火

【醉心赏析】此茶非彼茶!这首叙事诗的“茶”是一则消息,是指“祭奠去年,悄悄不见的/烛火”。即所谓的意象。通常情况下,值得一个人点燃蜡烛,双手合十、垂首去祭奠,而且是去年发生的事件,而且还逼得一位诗人在相隔一年后的今天用诗祭奠,这肯定是一则令人万分悲痛的大事件,比如地震中罹难的亲人,再比如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失去生命之国人,抑或其他国难等。该诗没有写明是什么事件,是因为作者觉得,只要是该祭奠的,就必不可少。这首诗虽然只有9行,却信息量巨大,艺术性强。比如开篇“煮沸的消息放在水杯里/一点一点氲开/过了喉咙,还有三千里河流/往一个方向奔去”——这是说在喝下午茶的时间里,几位友人谈及此事,就像泡茶、喝茶水一般,群情激奋、情味绵长;第二节,“三点之后/我无力唤回影子。你倒出/绿叶或者红花……”其中的关键语是“我无力唤回影子”这一句。为什么无力?因为听到失去那么多生命,一是悲痛得无力;二是无力挽回。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把需要交代的重要诗语放在最后,这是一种行文的技巧。观全诗,作者能熟练地运用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力求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多内涵的内容,语言生动流畅,擅长在叙事中抒情,并表达自己饱满的情感与情怀,显然,作者的这个创作取得了成功。该诗耐人寻味,值得一读,本人点赞。

夏风拍过的窗

/袁素霞(河南)

这是一扇窗子

这是一扇不曾被春天眷顾的窗子

麻雀不肯驻足

雨水拍打不到它的脸庞

它被遗忘了

它孤独,寂寞,它睁着

憋屈的眼睛。看阳光

阳光被拉走了

一场毫无来由的南风

打乱这场节奏。它欲拒还迎

敞开怀抱

拥抱,这不属于它的幸福

就像搂住离家而归的孩子

风停了。窗的影子

向前走了三步

【吴日梅赏析】你永远不知道父母的爱有多卑微,你永远都不知道父母愿意为孩子舍弃的底线在哪里。这首诗的窗隐喻亲情。窗作为一种实质性的物件存在,它成了诗人的情感载体。诗人通过"春天,麻雀,雨水,阳光,风"进一步去推动情感。"它孤独,寂寞,它睁着憋屈的眼睛。看阳光,阳光被拉走了"等诗句,诗人用拟人的修手法,凭直觉和想象去捕捉灵感。可见诗人的文笔在诗意表现上,线条清晰丰满,手法独到 ,语言功底深厚 。值得赏析。

不凋的春望

/元素(河南)

捧起一块石头,拜上三拜

山河还原山河

叛逆之心妥协于一面旗帜

举起火炬,挥动镰刀,我们有满天星斗

这梦啊,卧在骨子里

浸染着鲜红的血液

我们有草木之心

安放在大地,原野,森林

甚至高山,河流

每一株草都有神圣的使命

风来自呼唤

雨来自呼唤

虔诚融入血肉。把无数颗跳动的心脏

汇集。我们逆流而上

所过之处,尽是春天

【李小利赏析】初读此诗就被它生动的语言所感动。第一节从“一块石头”到“一面旗帜”可以感觉到一颗心被一种信仰所收服,现实与梦境互相交融,从外至内推动着一个年轻的生命对自己内在价值的追求。接下来第二节又从内心反馈到了自然的辽阔,“我们有草木之心,安放在大地,原野,森林甚至高山,河流”此处达到了人与自然生命的统一和谐,并且表现出个体位置在自然中的微不足道,最后一节从风和雨的角度出发,让人渐渐领悟精神的强大力量,“风来自呼唤,雨来自呼唤”当你萌生出对生命本质的追求时,就会勇敢面对阻力,也许只有经历过黑暗的人才会真正沐浴阳光的灿烂!

本期审稿编辑//杨优


【作者简介袁素霞,笔名元素,河南巩义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诗渡》杂志及平台执行主编。作品散见《当代诗人》《中华文学》《营口日报》《辽河》《流派》《诗渡》《诗意人生》《鸭绿江·华夏诗歌》等纸刊以及网络平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