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题研究】做中学:指向物理学科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实践行动093——《压强》评价反馈03

 潘书朋5n2xo3hm 2022-04-01


做中学:指向物理学科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实践行动
课题介绍
    名称:做中学:指向物理学科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实践行动
    类型:烟台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堂教学改革专项课题
    介绍:本课题旨在解决目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强,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求还存在很大差距的问题,这需要中小学着力培养实践性、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创新人才培养已经成为推进育人方式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心。
    课题的创新点在于通过“做中学”这种将人类历史认识成果(人类已有经验)转化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活动,转化为学生的精神力量和发展能量,让学习真正触及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终身发展的能力;突破点就是课堂教学从“知识中心”转为“活动中心”,把实验探究活动按照主题单元整合为“学着做”“自主做”“合作做”三个层面的“做中学”,让学生构建基础性的科学观念,经历科学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性精神

四单学习法:基于学生自主创新实验的大单元教学策略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本身就是如何指导学生学,是在学生的学习和觉悟中点拨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实验的思维可视化课堂是基于真实的情境(生活情境、实验情境),引发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和研究,借助思维可视化工具(思维导图等)将大脑中的“图”画出来,将整个教与学的思维过程直观展示给大家,从而促进思维的激发和整理。学生自主创新实验是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同时也是学生思维参与的深度学习方式。深度学习的前提是深度思考,深度思考的成果取决于有无强烈的“问题意识”。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新实验,就是让学生全方位参与学习,进行基于主题单元教学的深度研究,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给学生搭建一个“学评一体化”学习支架——自主学习单,也就是说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中推行学习任务单,在教学活动中推行学生活动单,在反馈交流中推行学生思维单,在考核评价中推行学习作品单,即:以自主学习单为工具,基于学生自主创新实验进行教学活动设计,通过思维导学促进学生学科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提升。
基于学生自主创新实验的思维可视化课堂通过给学生搭建一个“学评一体化”学习支架,让学生阅读—搜集—思考—尝试—表达(需要呈现成果,即思维可视化),这样学生就会“带着成果(或问题)来学习”,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展开交互反馈矫正,课堂教学是多维对话形式。这种逆向教学(“讲完后习练”、“学习后应用”的过程翻转)实际上经历了两轮学习(多层面介入同一内容,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重复)。这种方式既可以发现学生“学没学”问题,引发学生高质量的输入和加工,又可以解决“好不好”的问题(反馈是教学的核心环节),有利于提高学习质量。要想激活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就要牵住课堂教学变革的牛鼻子,有效推进学习方式的深度变革,通过基于学生自主创新实验的思维可视化课堂让学生真正体会知识的魅力、学习的魅力和思维的魅力,让学生想学习、爱学习、会学习,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
微信公众号特推出“基于自主学习单的课题研究”系列文章,仅供一线教师学习分享之用。如果涉及内容版权问题,请及时和我们联系,我们将更正或及时删除,感谢大家。

专题四:《压强》评价反馈

反馈矫正:

对你的试卷进行初步的整体分析,根据检测分数、书写、考查的知识、你的得与失等进行分析:
1.本次检测中你发现你的问题有哪些?
2.你认为你做的好的地方有哪些?
3.你还有哪些知识需要强化?还有哪些可以提升的空间?
结合课本对检测中的错题进行自我纠错,思考出错的原因,并对相应的知识点进行复习,改正你的错误。自己能订正的在题号打 “√”,不能自己订正的题号打 “×”;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在小组内与同伴合作交流,向组长和同伴请教,讨论完成纠正你的错误。小组内讨论归纳解题的方法  查漏补缺
1.如图,质地均匀粗细相同的实心圆柱体AB放在水平地面上。已知它们的密度之比ρAρB=1:2,对地面的压强之比改为PAPB=1:2.则(   )

A.它们的高度之比hA:hB=2:3    B.它们的高度之比hA:hB=3:4
C.它们的质量之比mA:mB=2:3    D.它们的质量之比mA:mB=1:3  
分析:此题的关键点是根据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灵活运用公式及变形公式,注意它们的应用条件,以找到最佳的解题方案。
对于粗细均匀的实心柱状物,放在水平地面上,且物体底面积恰好等于受力面积,则此物体对水平面产生的压强计算方法:
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FGmg
柱状物体体积:V =Sh
柱状物对水平面的压强:P=F/S=mg/S=ρVg/SShg/S=ρgh
h=P/ρ g,列式计算可得hA:hB=2:3;又由公式P=F/SF=PSmgS相同,所以质量比与压强比相同。
故本题答案选A。
例2.小敏利用海绵、桌子和砝码进行了如图探究实验,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探究的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B.探究的方法:控制变量法
 C.探究过程分析:通过观察海绵凹陷面积大小判断受力效果
 D.探究的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
分析:此题通过控制变量法探究出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考查了实验探究能力和科学方法,解答时知道转换法和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通过甲、乙两图得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有关,乙、丙两图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有关。压力的作用效果转换为海绵的凹陷程度,而不是凹陷面积。
故本题答案选C。
 3如图所示,一个质量为2kg,底面积为50cm2的容器中盛有6N的水,水深10cm,求水对容器底的压力、压强和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力、压强。

分析:计算固体产生压强和液体产生压强的方法和步骤有所不同,对于固体产生的压强计算方法和步骤:先计算固体对支承面产生的压力F,确定受力面积S,运用公式PFS进行计算;对于液体产生的压强,一般先计算液体在这一深度产生的压强:Pgh,再根据PFS变形计算出FPS
容器对桌面的压强为固体压强问题,先求容器对桌面的压力: F1=G+G=25.6N,再求压强: P1=F1/S=5.12×103Pa;
水对容器底的压强为液体压强问题,先求压强:P2=ρgh=980Pa,再求水对容器底的压力: F2=P2S=4.9N
4. 甲乙两支完全相同的试管,内装质量相等的不同液体,
甲管竖直放置,乙管倾斜放置,两管液面相平,如图所示,设液体对两试管底的压强分别为PP,则P甲     P(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分析:由于两试管中液面相平,因此两液面对各自试管底部的深度均为h,液体对两试管底的压强:P=ρgh,ρ就成为比较PP大小的关键,根据ρ=m/v可以看出,由于两管液体质量相等,乙中液体体积大于甲中体积,故ρ液甲ρ液乙,故PP
练一练
1.已知图钉帽的面积是1厘米2,图钉尖的面积是5×104厘米2,手指对图钉帽的压力是20牛,那么图钉尖对墙的压强P2是手对图钉帽的压强P1________倍。
2. 啄木鸟有“森林医生”的美誉,这是因为它有坚而硬的喙(hui)。我们有时就能看到它用喙将树木啄破,吃掉害虫的情景。粗略估计啄树木时施加力的大小约为0.5N,喙与树木的接触面积约为10-6m2,则喙啄树木时产生的 压强约为     Pa
3.如图所示,置于桌面上的甲、乙两容器,甲的底面积大于乙的底面积,所盛水等重、同深,两容器的重力相等,则:

容器对桌面的压力比较F F
容器对桌面的压强相比较P   P
水对容器底的压强相比较P   P
水对容器底的压力相比较F  F。(填“﹥”、“﹤”、“=”)
4. 如图,甲、乙两个实心圆柱体放在水平地面上.它们对地面的压强相等,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甲的密度大,甲受到的重力小    B.甲的密度小,甲受到的重力小
C.甲的密度小,甲受到的重力大     D.甲的密度大,甲受到的重力大
 5.王静到超市买了一支牙膏,根据你的观察和生活经验,你认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挤压牙膏时可反映出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  B.牙膏盖上的条纹是为了增大摩擦
C.新买的整支牙膏受到的重力是0.03N    D.牙膏盖子中间的尖锐物是为了增大压强
6. 一个游泳池,如果将它的长、宽、深都增加为原设计的2倍,则在装满水时,池底受到的水的压强增加为原设计的  (    )
   A.2倍   B.4倍  C.6倍   D.8倍
7. 下列实验不能说明大气压存在的是   

8.为了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某教师把若干个用同种材料制成的不同物体放在同一水平细沙面上,分三小组进行实验,并记录有关数据分别如表一、表二、表三所示。实验时,他仔细观察发现每个小组内部沙面的凹陷程度相同,但各小组之间比较却不同,第一组凹陷程度最大,第二组其次,第三组凹陷程度最小。
表一
实验序号
压力(牛)
受力面积(厘米2
1
6.0
10
2
9.0
15
3
12
20
表二
实验序号
压力(牛)
受力面积(厘米2
4
3.0
10
5
4.5
15
6
6.0
20
表三
实验序号
压力(牛)
受力面积(厘米2
7
3.0
20
8
4.5
30
9
6.0
40
(1)如何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4(或2与5、3与6)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3)分析比较实验序号4与7(或5与8、6与9)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4)从表一、表二、表三的数据分析,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9. 新中国六十周年国庆阅兵式上的各种新武器、新装备,展示了我国人民军队的高科技成果。其中的某型号的两栖步兵战车如图所示,战车质量为22t,履带着地总面积为4m2(g=10N/kg,ρ=1.0×103kg/m3

(1)该战车在天安门长安街上接受检阅时,对水平地面的压   
强为多少?(不计战车上人的质量)
 
 
 
2)在一次水上演习中,战车某处在受到水的压强为1.5×104Pa,则该处的深度为多少?
 
 
 困惑问题
本章学习完成之后,你对“压强”的相关问题还存在着哪些疑问?请写下来,这也许就是探索科学的新起点!
 

(全部结束)


在这里,聆听一线草根教师的教育心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