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推荐 | 华文武:潘村邮局

 新用户9326cauu 2022-04-01

 潘村邮局

◎ 华文武

潘村邮局有一段历史。

一九四八年左右的时候,潘村华姓西巷大地主逃亡之后,在原址曾设立一个小邮局,用于书信传递等。五十年代初期,新社会设立的邮局,坐落在潘村西小街区公所和老银行附近,袁孝忠家的位置上,门面也不大,主要服务政府和老百姓家书和电报。1957年前后,则搬迁到潘村街道华家老店北面隔壁的院子里,三间土房屋(后土房苫瓦),门朝东,同样进行书报等服务工作。直到七十年代末,第三次搬迁到现在潘村北面的农贸市场里,潘村湖农场大楼楼下。

邮局门朝南,四大间房屋。随着新地方搬迁,邮局的设施也逐渐健全起来,西边的一间独立房子,主要是交换机的机房。曾经不止一次,我看到过机要员坐在临窗的椅子上,带着头箍式的耳机,熟练地把长长的插头,在面板上插上拔下,间或有电话需要转接,话务员便拿起黑黑的摇把电话一通通话旋即放下。偶尔,也有乡人焦急而又小心地把写在烟纸上的字递进去,要求拍电报,而电报内容无非是“母病速归”等让人揪心的话语。华应居的妹妹华应霞曾经担任话务员事务。

邮局中间的大房间是办理业务的场所,高高的柜台一分为二,柜台里边的左手边常常坐着袁孝忠,右手边坐着华百年或者李天宝等工作人员,忙着汇款、拿邮票或者邮寄信件。农村人识字率低,各类累赘问题总是很多,而工作人员总是能够用简洁话语打消疑虑,让办事者满意而去。

邮局右手边的小门进去,则是邮局分发邮件、报刊的办公地方。靠墙的一排排格子间贴着政府、潘村湖农场、医院、食品等各个单位的标签,里面往往塞着《人民日报》《安徽日报》《参考消息》《红旗》等各类报刊。

邮政局的辛劳,往往在信件投递上。街道单位的邮件投递相对轻松一些,而乡镇之间的信件投递则往往充满辛苦。他们往往骑着自行车,带着邮包穿梭在乡镇土路之间。记得华百年说过一次,他骑车经过浮山丁庄往紫阳赶着送信,遇到一个“短路”(拦路抢劫)的,伸手要钱要物,华百年说,“我一个送信的,都是报纸和信,哪有什么钱财!”。而又有不少次,李天宝忙着送信,饥肠辘辘到下午一两点钟。

潘村邮局的投递员也很仔细。有一次,投递员罗德来投递邮件,来自新疆的一封信邮寄到潘村,由于地址不详,他拿着信件,逐一询问街坊邻居很多次却没有下文,只好原路退回,而给地址另一头带来失望。

潘村邮局的投递员也很热情。我家曾经订阅了《连环画报》《大众电影》《农业机械》《无线电》等杂志,每次月底,李天宝也都会笑眯眯地把杂志送交门上,而我也会歪歪扭扭地签上收讫的名字。

我曾经从邮局汇款,订购《高中试卷分析》《中学生作文选》等,也我也曾用零用钱在邮局的书报摊上买过《中学生数理化》《诗神》《小说月报》等刊物。可以说,潘村邮局为我打开了通向外面的一扇窗口。

大约1990年前后,潘村邮局搬迁到潘村镇南面的遥远的新大街那里。我的同学袁军也到了潘村邮局工作,也算是子承父业了。

而我由于在外多年,也逐渐淡忘了新邮局的诸多事项。前几年回乡却发现,潘村邮政局已经处在热闹的街道之间、繁华之中。

曾经的邮局,是外地游子和家乡联络的通道,而一封封信件,一笔笔打工汇款,又承载了挥不去的乡愁。

漫步宽敞的潘村镇南大街上,只有看见高高的铁塔天线和进进出出的人群,才又让人想起,这个依旧热闹的地方是潘村邮局……

文化明光|我为家乡代言



图片:网络
编辑:董祖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