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溪口行记

 煮字疗饥燃湿柴 2022-04-01


   早就想去奉化旅游了,恰逢网上有当地的网友说愿意做向导,于是,走过三山六码头,吃过奉化芋艿头,来到了溪口武岭门下。网友抬手指着蒋介石书写的“武岭”二字,告诉我:这是借用了《桃花源记》中“武陵”的谐音,意谓从这里“缘溪行”离世外桃源不远了。网友的巧舌如簧让人平添了不少游兴,我跟他开玩笑说:真不知道这里的文昌阁早就被蒋介石变成了蒋宋的住所,临溪处还造了一座供宋美龄钓鱼的小桥,你怎么还能这么文思如涌?

   一路来到蒋介石的出生地丰镐房。奉化原来有习惯:稍像样点的人家,都要为自己的家取个房号作为标记,“丰镐”是周人的京城,所以现在丰镐房的“报本堂”还留有“子牙拜相”、“文王拖车”、“渭水垂钓”等彩绘。一时让人闹不清这个盐商之家,怎么和周人扯上了关系?

  匆匆看过溪口古镇,便“忘路之远近”直奔雪窦寺而去了,雪窦寺原建于山上瀑布处,因瀑布如雪而得名。日本的雪舟和尚曾经在这里画过一幅雪窦山的名画,它素以“四明第一山”和“弥勒道场”之称而闻名于世。

   不过,雪窦寺也一度几乎成了蒋家的家庙,蒋母王彩玉一生茹素礼佛,熟读经书,经常步行到雪窦寺烧香拜礼。蒋介石在老家溪口镇居住时也时常携扶其母前往敬香,王彩玉晚年还皈依雪窦寺方丈果如和尚。卒后在寺内悬像供奉。蒋介石回乡常在寺内瞻拜憩留。太虚法师1932年任住持时,蒋介石曾请他为元配夫人毛福梅讲解《心经》,在寺内辟静室供毛氏诵经修行。蒋经国、蒋纬国兄弟从小也常来雪窦寺。

    不过更让我感兴趣的是这里还是张学良将军被囚的地方,网友告诉我,1937年1月至9月,张学良被软禁在雪窦山。南京政府包下了中国旅行社的整个旅馆给张学良享用。而雪窦寺里,住着20多名便衣警卫和一个连的宪兵,蒋介石还派一个老秀才每天上午给张学良讲四书五经,张学良毫无兴趣,最终停课。时任旅馆经理钱君立受命照顾张学良,根据张的爱好,他专设了篮球场、单杠。不久,张学良给钱君立500英镑,在就近处买地建楼,但南京方面出于安全考虑不同意搬家。直到于凤至和赵四小姐轮流从上海过来,他才变得乐观起来。军政界要人经常上山看望张学良,宋子文与张学良关系尤其密切,经常送整箱的进口食品上山。张学良离开雪窦山,只因他仿效当地风俗让厨师蒸大量米糕,深夜无人看守厨房,结果旅馆被烧成废墟,张学良让人优先抢救出四大箱古书画,于是就被暂时弄到了寺里。火烧的时候大家乱作一团救火,将军却眉飞色舞地在一旁指指点点开怀大笑,对他一个远离家乡却被囚在别人家乡的人来说,大概这也总算是一件难得的趣事吧。也许将军没有想到不久会被转移去了黄山,所以他托人捎来了四棵楠木树苗种在了寺内。他对人说楠木是四季常绿得大乔木,具有坚固、致密、耐腐的特性,是做棺材的好木料。可惜1956年夏季的一场台风,刮倒了其中的二棵,现在留下的二棵已经高达12米了,真让人睹物思人,感慨万千。

  原来的含珠亭处传说是黄巢墓,《挥尘录》等书都说黄巢当时没有被杀,而是在雪窦寺当了和尚,我想:这是可能的。不过雪窦寺名僧辈出,其中最让我钦佩的是宋朝的雪窦重显,有他的“颂古”和圆悟克勤的“评唱”而合成的《碧岩录》,不仅被称作禅门第一书,也是国学的重要著作。有研究说:动脑多的人,他的脑体表面的皱褶就深一点,不怎么动脑的人,他的脑体表面皱褶就相对平浅一点。读《碧岩录》最起码是作脑力体操,它的文采之美、它的思辨之巧,好像就是为了让人脑体皱褶增深而写的,比如“灭却心头火自凉”之类,自有让人百读不厌的魅力。

 与网友告别的时候,我们不约而同地想起了雪窦重显禅师有一首诗颂:“看!看!古岸何人把钓竿?去冉冉,水漫漫,明月芦花君自看。”

                                           原载香港《文汇报》2008年9月6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