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近代天津知名报馆——刘髯公旧居(省‘市’保档案/天津篇)

 无愧我心 2022-04-01

近代天津知名报馆——刘髯公旧居(省'市’保档案/天津篇)

在天津意式风情区的北面,有条长不到一公里的建国道,旧时是一条位于盐坨边缘无名的土路。上世纪初,这一段地带分别被俄租界、意租界、奥租界所分割而开辟,俄租界段旧时称为“彼得堡路”;意租界段称为“伊曼纽尔三世路”,后改为“金汤五道”;奥租界段称为“金汤大马路”;天津租界收回后,取建设国家之意统称为建国道。在建国道北侧的66号,有一栋意式风格建筑,其主人是天津名人,当年曾任法国驻华使馆文书、天津法租界工部局侦探长的刘髯公私宅,故称刘髯公旧居。

刘髯公,字仲儒,天津人,回族。少时就读于私塾,长大后投身军旅,后来曾在法国使馆担任录事,任过法租界个侦探长。29岁时与好友集资创办了一份为老百姓说话的民间报纸《新天津报》。自该报创刊起,刘仲儒就不断地以“髯公”为笔名,亲撰社论,痛击贪官污吏和那些无德的军阀党棍。因为他敢于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说真话,加上文字功底深厚,所写的文章很容易引起社会中下层群众的感情共鸣。使他成为当时天津家喻户晓的人物,《新天津报》也颇受读者青睐。据说当时的《新天津报》在新闻界影响很大,报纸畅销华北各省。

刘髯公创办的《新天津报》,以平民化、敢说真话为标榜虽迎合了老百姓的趣味,但亦得罪了不少实权在握的大人物,给他自己招致了不少的麻烦,那些挨过骂的贪官污吏对他是恨之入骨,日思夜想要致他于死地。据说张学良出任天津市市长时,就有人以《新天津报》曾明确表示拥护直系反对过奉系为理由,煽动张学良勒令《新天津报》停刊,好在后来张学良没予以追究,才不了了之。

九一八事迹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全国人民义愤填膺,刘髯公作为一个新闻报人,体现了坚定的社会责任感,坚持用《新天津报》这个喉舌,以抗日救国为己任,对不抵抗主义者视若仇敌,每日撰文对抗日将军马占山、冯占海、蒋光鼐、蔡廷锴以及十九路军、东北联军英勇抗战的事迹进行报道,在群众中树立抗战必胜的信心,觉得民心,报纸销路大增。

天津沦陷后,为了不被日本人所利用,刘髯公壮士断腕,《新天津报》向天津父老乡亲告别,宣布停刊。为此,日本人大为恼火,趁刘髯公外出救济灾民之际,日军将刘髯公秘密绑架,对其进行酷刑拷打,逼其复刊。刘髯公丝毫没有屈服,甚至用京剧悲壮高亢的唱腔,唱出他的愤怒,并对敌人笑骂不止。后来虽经家人及亲友多方营救,终因伤势过重,不幸辞世,终年45岁。

刘髯公旧居建于民国时期,该建筑分前、后楼,为砖木结构二层楼房。前楼是刘髯公本人和家眷的住所;后楼是《新天津报》报馆所在地。前、后楼均有地下室,塔楼为红墙,二层均用圆柱作支撑,红瓦坡顶。八角塔楼立面为红墙缀灰柱,有走廊使塔楼相连,显得华丽、气派。该建筑虽经几度改造,但主体建筑的外貌基本上没有大的破坏和改变,据说现在看到的窗框和栏杆好多都是当年的原件。该建筑现为天津市木材公司使用,目前在进行修缮维护。作为近代天津知名的刘髯公旧居,2013年由天津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