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什么会爆发?因为大国不能担负相应责任

 守望者sw69f8on 2022-04-01

        1938年3月12日,伴随着德国坦克隆隆的声音,德军几乎兵不血刃地进入了奥地利,令德军没有想到的是,奥地利人不但没有奋起反抗,反而纷纷举着德国国旗走上街头,欢迎德军的到来。

德军坦克

因为奥地利人和德国人都属于日耳曼人,而奥地利的日耳曼人觉得只有加入德国才有希望,德国人便顺水推舟,将奥地利并入了德国,并以解放者自居。

德国吞并奥地利,在历史学家看来是一次非常严重的事件,但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多少轰动,当时的世界大国法国、英国和苏联都冷眼相看,更别说远在美洲大陆的美国。

因为在这些大国的眼里,匈牙利本来就是一小块地方,而且还都是日耳曼人,是兄弟间打架,何况当事人都不觉得不妥,他们又何必找不痛快呢!

对于这次冒险行动,希特勒事先还是捏了一把汗,他见这些大国如此脓包,当下就决定趁热打铁,把目标对准了弱小的邻居捷克斯洛伐克。

因为有300万德意志人在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这些人要求脱离捷克斯洛伐克加入德国,这给德国吞并苏台德地区提供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

有人要问,德国人为什么对扩张领土这么热衷呢?这与德国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关。

相比于欧洲其他强国,德国的纬度非常高,所以德国虽然国土面积不小,然而自然环境恶劣,尤其是可耕地的面积小。

当时德国的国土面积和法国差不多,但是法国气候温和湿润,平原占国土总面积的2/3,耕地面积达3350万公顷,土壤肥沃,法国地中海沿岸盛产葡萄,所以法国的葡萄酒世界闻名。

而德国的南部为高原和森林,中部为山地,只有北部为平原,然而由于日照时间短,气候寒冷,所以土地非常贫瘠。整个德国的耕地地面只有1183万公顷,大约只有法国的1/3,而且土地质量差很多。

德国的地理环境,就自带侵略扩张的土壤,而俄国和日本也差不多,凡是地理环境比较好的国家,都愿意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没有扩张的基因,中国、巴西都是如此。

由于德国的耕地面积有限,没有足够的粮食,当然也就不能支撑足够的人口,所以德国人做梦都想扩张领土,获取生存空间。

1895年,德国的议会议员哈赛,在《1950年的大德国和中欧》中,主张德国向南扩张,吞并巴尔干半岛的国家,因为巴尔干半岛为南欧三大半岛之一,气候温和,适合农业生产。

5年以后,英国裔的德国作家休斯顿·张伯伦鼓吹向东扩张去夺取乌克兰,因为乌克兰有欧洲最大的黑土地。并且宣扬日耳曼人是世界最优秀的种族。

英国首相张伯伦

休斯顿·张伯伦的思想得到了德皇威廉二世的认可,而一个梦想当艺术家的小青年感到如获至宝,这个小青年就是希特勒。

其实这一思想也被广大德国人所认可,成为德国人的共识,并深深刻到了基因里。

德国人知道所谓获取生存空间,实际上就是侵略他国,抢占领土,这就要发展强大的军事国力量,另一方面必须要获取足够的资源。

石油作为工业之母,德国本身没有什么产出,为此德国决定修建一条从柏林到巴格达的铁路,以获取中东的石油,这条铁路被称之为柏林—巴格达铁路。

1903年,柏林—巴格达铁路项目通过,当时英国人是非常支持这个项目的,因为当时英国号称日不落帝国,在东亚有很多的经济利益。

比如从东亚的印度回英国,需要绕好大一圈,如果英国商船将货物在波斯湾卸载,再利用柏林至巴格达的铁路运回国,则大大节约成本。

但是当英国获悉德国要在波斯湾设立港口后,态度大变,德国是要抢占自己的殖民地呀,于是英国拼命反对,利用自己世界大国的身份压迫其他国家,不让为这条铁路建设开绿灯。

随后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失去了1/10的人口,13%的领土,经济上一蹶不振,再也无力建设柏林至巴格达的铁路。

一战后的德国人非常迷茫,工厂停工,物价飞涨,整个社会一盘散沙,别说扩张领土,能把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守住就不错了。

虽然德国整个社会混乱,但是德国的教育并没有停顿,每年有几十万大学毕业生毕业,而且一战时积累的优秀参谋人才仍然在,他们都希望出现一个强势人物带领德国崛起。

天生会演讲,说起话来滔滔不绝的希特勒获得了德国人的认可,并且成为德国的领导者,他发誓要带领德国人获得生存空间,重铸德意志的辉煌。

在希特勒的鼓动下,整个德国人都热血沸腾,当时的德国导演拍摄了一部纪录片《意志的胜利》,在这部影片里,德国工人在工厂里挥汗如雨,德国军队排成整齐的方阵,连饭馆的服务生,都声嘶力竭地呐喊纳粹的口号。

原先废弃的工厂重新开工,德国军队悄悄地扩军,军队的作战能力提高很快,很多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将领得到重用,比如古德里安、曼施坦因等。

这些军事将领对于一战的失败耿耿于怀,他们认为一战的失败,是由于德国军队的守旧造成的。

曼施坦因有一句名言:军队中最不需要的高级干部,就是那种不聪明而勤奋的人,因为他们没有开创的思维和前卫的意识。能力和智慧不出众,越是兢兢业业,越会对整个团队造成危害。

曼施坦因

正是这些军事将领的开拓创新,使闪击战理论虽然被法国人提出,却在德国发展成熟。美国记者发现德国整军备战,并大肆报道,但是美国不以为然,美国资本反而认为发财的机会到了。

根据资料披露,美孚石油给德国转移了2000多项专利技术,杜邦公司把大量的橡胶和飞机技术卖给德国,福特公司投资了20亿美元。

在美国人的资本和技术的加持下,德国的军事工业迅速恢复,其工业体系迅速超过英国和法国,一辆辆坦克开出工厂装备部队,也使德国人的野心大大膨胀了。

而美国一方面赚了大量钱,另一方面也想让德国强大起来对付苏联,最好能够东征消灭苏联,因为社会主义的苏联,对西方来说是洪水猛兽。

德国经济和军事的恢复,当然逃不过英国人的眼睛,然英国一战后已经元气大伤,国力严重下滑,早已不复日不落帝国的荣光。

从1913年到1918年,煤的产量由2.8亿吨减少至2.3亿吨,造船业总吨位从120万吨,直线跌落到77万吨,棉纺织品出口由70亿码下降为38亿码。

相比较于英国,美国资本更喜欢德国,因为英国孤悬于海上,市场十分有限,而且即使英国强大了,也没有德国那种地理优势制约苏联。

英国由于缺少资金去升级产业,英国传统的钢铁、冶金纺织、机械制造等工业部门大幅衰落,英国在资本主义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从1913年的40%下降到1930年的10%。

一战中英国损失了93万青年,占男性壮丁的50%,这直接导致劳动力不足,农业大量减产,只好从其他国家进口粮食。

严峻的形势使英国人认识到,国家不能再进行战争了,不如学学美国搞孤立主义,何必掺和欧洲大陆的事。

1936年,英国一家社会机构进行的民意调查显示,100%的英国人不愿意参加战争,英国的民意基础直接影响国家决策,因为谁要宣扬战争,谁就得不到选票。

主张战备,联合法美等中小国家,对付德国的丘吉尔遭到了选民的抛弃,而主张对德国妥协退让的张伯伦受到了选民的欢迎,这是英国实施绥靖政策的基础。

与英国类似,法国虽然赢得了一战,但是元气大伤,法国131万青壮年战死,427万名青壮年战伤,其中150万人落下了终生残疾。

一战

一战巨大的伤亡,使法国社会反情绪达到了极点,法国人认为一战打德国打残了,而且德国人很难翻身了,整个法国处在一种浪漫的幸福中。

巴黎的大街小巷播放着迷人的音乐,电影院里座无虚席,饭店里酒杯的碰撞声此起彼伏,商场里购物的人车水马龙,整个社会处在一片和平安详的气氛中。

纸醉金迷的生活,使法国人失去了进取精神,军人成为最不受尊敬的职业,军工产业严重衰退,法国虽然顶着陆军第一强国的称号,其军工生产能力却非常可怜。

根据资料,当时的法国每月只能生产19辆坦克,而且还是过时的Char2C坦克,整个法军只有200多辆坦克,不仅笨重而且机动能力差。

由于军人职业被社会所嫌弃,不仅招不到优秀的人才,而且军队里的精英人才大量流失,这也导致法军的军事理论严重滞后,与德军强调坦克要集中使用不同,法军的坦克被分散配置到和各个步兵部队,作为步兵作战的辅助工具。

当时的飞机技术已有很大的发展,法国每月能生产飞60架左右,而同期的德国能够生产1000架左右,由此可见法国与德国的差距多大。

不过法国搞了一个马齐诺防线,他们认为凭借这道防线,德国人根本打不过来,不必担心德国人的威胁,只要不威胁自己的利益,德国人想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吧。

总之,英国和法国都对德国采取了绥靖政策,这既是两国政府的决定,也是两国民意的体现,后人总是把绥靖政策的后果,归结于英国首相和法国总统,这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当希特勒向捷克斯洛伐提出吞并苏台德地区后,捷克政府立即向英法求助,因为当时捷克和英法签订有外交条约,如果德国和捷克斯洛伐克爆发战争,英法按照约定必须要出兵帮助。

然而两国根本不想卷入战争,法国政府接到捷克政府的求助后,法国总理达拉第和内阁成员商议了一天,认为德国要吞苏台德地区有一定的合理性,法国没有必要为了捷克得罪德国。

最后法国政府请英国首相张伯伦出面和德国谈判,张伯伦见法国人如此看重自己,当下也当仁不让,立即给希特勒发了一封电报,要求见面协商。

张伯伦和希特勒进行了三次会谈,希特勒向张伯伦保证,苏台德地区是德国对欧洲的最后一块领土要求,只要英法同意将苏台德地区交给德国后,德国不再提其他领土要求。

1938年,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第和德国元首希特勒、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签署了所谓的《慕尼黑协定》,该协定直接将苏台德地区直接割让给德国。

而作为当事人的捷克斯洛伐克,却没有资格出席会议,只能把寄希望于英法两国,最后才知道英法出卖了自己,然而根本没有办法。

当张伯伦带着《慕尼黑协定》回到英国时,受到英国人民的热烈欢迎,因为英国人民认为他带来了和平。

对于德国的野心,斯大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想联合英法制约德国,奈何英法不想这回事,反而想利用德国来制约苏联,它们好坐山观虎斗。

苏联人没有办法,只好力求自保了,苏联和德国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约定共同瓜分波兰。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现场

而仅仅一年以后,德国人就向波兰动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而在此之前,远在东方的中国已经对日本作战一年多了。

其实以英、法和美国的实力,完全可以制止日本侵略中国,然而他们只想着利用日本来制约苏联,根本不顾中国的死活。

二战前美国是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美国资本只想卖军火,在九一八事变的1931年,美国卖给日本700万美元的钢铁,600多万美元的工业设备,以及大量的枪炮子弹。而英国也支持日本,乘机卖了不少武器给日本,法国则借给日本8亿法郎的贷款。

至于苏联,也为了不刺激日本,也对日本实施绥靖政策,由于失去苏联在北方的制约,日本才敢发动九一八事变。

美国对日本的绥靖政策,最终导致了珍珠港事件。

现在我们回看二战前夕,会感觉很多事情不可思议,而这不可思议的背后,都有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德国、日本和意大利作为侵略者,理应得到谴责,然而作为当时的世界大国的美国、英国和法国却不愿担负起相应的大国责任,最终没能阻止二战爆发,也应该受到谴责。

美军

回望过去,如果一个大国不能担负相应的责任,那么世界必乱,而如今的世界格局也是一样,作为世界第一强国的美国,不但不解决存在的矛盾,反而到处煽风点火,这也是当今世界混乱的根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