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骏鸣的历史职务与张震平级,授衔时为何榜上无名?

 兵说 2022-04-01

作者:莫孤烟
抗战初期,新四军处境艰难,当时有的干部在壮大队伍上小心翼翼,生怕“兵多了没饭吃”,而且会引起重庆当局的警惕。直到中原局机关与新四军江北指挥部会合,刘书记听了张云逸、邓子恢等人的汇报后,才对这一思想做出了纠正。刘书记对这一做法感到不可思议,反问他们:“抗战怎么能不要枪杆子呢?”
时任新四军第五支队副司令员的周骏鸣,也曾是“精兵主义”的积极贯彻者,不少积极参军的青年都被他拒之门外。但他后来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积极做出了转变。之后,新四军江北部队得到了大发展,不到半年时间就发展到一万人。
【1940年10月10日,八路军第五支队和新四军苏北指挥部于苏北东台县白驹镇胜利会师。图为黄克诚(中)与韩振纪(左一)、梁兴初(左二)、张爱萍(左四)、韦国清(左五)合影】
新四军的发展壮大,必然会遭到顽军的仇视,一系列摩擦随之而来。1940年初,中原局和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决定将主力调到津浦路以西,打击威胁很大的桂系,以巩固路西根据地。第五支队在司令员罗炳辉率领下进军路西,同去的还有陶勇率领的苏皖支队。
主力去了路西,路东自然就空虚了。蒋军窥此良机,开始调兵遣将进攻路东根据地。鲁苏战区副总司令韩德勤和21集团军总司令李品仙,集中117师、独立第6旅及保安团等8个团,向江北指挥部所在地半塔集发起进攻。
新四军五支队主力调走后,在半塔集仅有后方机关、教导大队及第8团的两个连,人数刚刚1000人,不仅和敌军相比兵力悬殊,而且队伍中还有大量非战斗人员,形势非常不利。是打是走,必须早做决断。
留守路东的干部中,职务最高的是江北指挥部政治部主任邓子恢,决定权在他手中。此外,五支队政委郭述申、副司令员周骏鸣、参谋长赵启民、政治部主任方毅也和留守的后方机关在一起。这里面只有周骏鸣是最高军事首长,打仗主要靠他。
【周骏铭(右一)和罗炳辉(右二)在一起】
3月21日拂晓,战斗打响。邓子恢等人围着桌子看地图,研究对策。大部分人都认为,敌强我弱,坚守没有可能,只能乘敌军包围圈还不是很严密的时候,集中兵力打开一个缺口,然后一举突围出去。
周骏鸣一直沉默不语,直到众人说完了他才提出反对意见,直言“打开一路冲出去,我没这个勇气。”之所以“没这个勇气”,那是因为在敌人重兵包围之下,仅靠目前这些留守的兵力是很难突困的。即便战斗部队突出去了,大量的非战斗人员也很难跟得上,势必造成重大损失。在阵地的依托下,部队完全可以抵挡至少一周时间,一旦离开阵地工事,暴露在野外之中,部队很快就会垮掉,弄不好会全军覆没。因此,周骏鸣的意见是“固守待援”。
【周骏铭】
在指挥部和五支队的留守干部中,只有周骏鸣是纯粹的军事干部。他最初在冯玉祥的西北军里,宁都暴动后参加红军,之后孤身返回老家确山,拉起了一支鄂豫边区红军游击队,经历过无数次九死一生的险情,斗争经验丰富。在他讲明了不能突围的道理后,邓子恢听取了这一意见,并立即向张云逸发出请求增援的电报。
邓子恢、周骏鸣等人率领五支队留守人员顽强抗击顽军的进攻,足足打了八天八夜,为主力部队回援赢得了时间。从路西回援的五支队及苏皖支队主力,在由叶飞率领的挺进纵队配合下大举反击,先解半塔之围,然后直达三河南岸一线,彻底击溃了顽军,歼敌3000余人。
【新四军部分领导在南昌合影,左起:罗炳辉、张云逸、项英、陈毅】
津浦路反顽作战的胜利,对建立淮南抗日根据地有决定性的意义,而半塔保卫战正是胜利的关键,创造了我军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叶飞后来说,他在指挥郭村战斗时,采取先坚守后反击的战术,就是受了半塔保卫战的启发。陈毅则说:“在华中,先有半塔,后有郭村。有了半塔,就有了黄桥。”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军部重建,江北指挥部所属部队编为第2师,张云逸兼师长,罗炳辉任副师长,周骏鸣任参谋长。到解放战争时期,周骏鸣先是任淮南军区司令员兼新四军第2师师长,之后任华中军区参谋长、华东军区副参谋长兼后勤部长,参加了华野诸多重大战役,特别是成功组织了淮海、渡江战役规模空前的后勤支援,为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向苏南敌后挺进的新四军】
按照周骏鸣的资历和历史职务,解放后授衔应当授予中将军衔(对照张震中将,同为新四军师参谋长,华野副参谋长),但1955年授衔的名单上却没有他的名字,这却是为何呢?
原因是周骏鸣在授衔的前一年就被调离军队系统了,调离的背后是因为涉及到一桩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
事情起因于1935年3月,河南一个叫王斌的人叛变,周骏鸣因被出卖而被捕,王斌劝他投降,只要写一封《悔过书》就能出狱,然后和他一起干。这一时期,豫鄂边区的干部王国华、张星江等人去了江西苏区开会,即将返回,可他们目前还不知道内部出了叛徒,回来后恐怕凶多吉少。周骏鸣急于要把情况告诉王国华等人,为了及早出狱,便在百般无奈之下写了所谓的《悔过书》。出狱后,他立即找到王国华、张星江,把王斌叛变后的阴谋作了汇报,及时避免了损失。
尽管事出有因,出于无奈,但周骏鸣毕竟是写了《悔过书》,这一事件如果被人抓住把柄,那将是百口难辩。当刘书记在新四军任政委时,曾找周骏鸣谈到其历史问题,并作出了口头结论,对他表示理解,这一页就算是翻过去了。谁知解放之后,这一事件又被重新提了起来。
1954年秋天,陈毅到南京召集华东高干会议,传达高层指示。他在会上宣布,周骏鸣因历史问题,不适宜在高级军事机关工作。因此,停止他华东军区副参谋长的职务。会后,陈毅找他谈话,他把所谓历史问题向陈毅作了汇报。陈毅认为,这都是“小饶”搞的鬼。
【晚年的周骏铭(右)和老战友胡炜在一起】
周骏鸣随后去北京找刘书记申诉,刘很是吃惊,说你这个问题不是解决了吗,怎么又提出来呢?总政主任萧华找周骏鸣谈话,最后作出结论,大意是写《悔过书》是个错误,不过以后的表现还是忠诚的,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周骏鸣之后有了新的任命,担任了水利部副部长,部长傅作义对他热烈欢迎。1955年授衔,当初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们一个个登台拜将,但周骏鸣却因一场说不清道不明的历史风波,错过了这次载入史册的盛典。
2001年2月24日,周骏鸣的百岁诞辰。昔日的战友,今日的亲朋,几代人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祝寿。张震说:“老参谋长,百岁大寿啊,你要活到180岁才行喔!”2003年11月9日,周骏鸣在郑州逝世,享年102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