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选择性颈脊神经根阻滞疗法中国专家共识(2021 版)

 天道酬勤更努力 2022-04-01
概 述

     神经根病是由位于或者接近神经根水平的脊神经受压所导致的神经病变。颈脊神经根病可由颈椎退行性疾病引起,通常表现为颈部疼痛,以及放射到肩部和手臂的疼痛。严重颈脊神经根病可导致躯体功能障碍,常见的原因包括椎间盘突出(主要是C5~6和 C6~7水平)、椎间关节与小关节骨性关节炎、椎间盘高度减少等。其中 C7脊神经是最易发生病变的神经根,其病变导致孤立性脊神经根病,其次是 C6神经。最经典的颈脊神经根病流行病学研究是1976 年至 1990 年间在美国明尼苏达州罗切斯特市(Rochester, Minnesota, USA)进行的,研究者发现,男性颈脊神经根病的年发病率为 107.3 人/10 万人,女性为 63.5 人/10 万人。

     在颈脊神经根病治疗方面,许多患者保守治疗后症状有所改善,但当保守治疗和手术对患者无效时,选择性脊神经根阻滞提供了另一种治疗方法,并广泛用于该病的诊断、根性疼痛、头痛、肩部僵硬或上肢疼痛的治疗。此外,它可以为一般状况不佳或因症状与影像学诊断不匹配不能、不愿接受颈椎手术的患者提供有效的替代治疗方法。

     颈脊神经根病由椎孔内的神经发生复杂的病理生理变化而引起。颈脊神经根及其营养血管因缺乏神经束膜保护且神经外膜发育不良,特别容易受到机械和化学性刺激伤害。神经孔内静脉丛受到压迫可导致充血、水肿以及神经卡压,神经组织自身受到压迫也可导致神经内水肿。长期压迫和机械损伤神经根导致神经炎症和纤维化。此外,在由炎性反应诱导神经根病的动物模型中,神经根和背根神经节内可发现磷脂酶 A2(phospholipase A2, PLA2)升高,并且相邻颈椎退变所致炎性介质和神经肽水平增高也会使神经根产生化学和/或炎性损伤。

     对于选择性脊神经根阻滞的作用,使用皮质类固醇药物后症状缓解是其发挥强效抗炎特性的结果。现已发现在受损的脊神经根周围给予倍他米松(betamethasone)可降低 PLA2 的活性。皮质类固醇

     除了具有抗炎作用,还可以对病变神经组织内小的无髓鞘 C 纤维产生直接的麻醉作用从而减轻疼痛。利多卡因(lidocaine)也具有治疗效果,因为它能改善血流量、减少受损神经根的神经功能障碍。因此,在选择性颈脊神经根阻滞时注入少量局麻药、糖皮质激素和维生素的抗炎镇痛混合液,可以起到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阻断疼痛神经传导通路、消除局部炎性水肿、营养周围神经等作用。

     目前,选择性颈脊神经根阻滞通常在影像学引导下进行,相较以往的盲探阻滞方法,可视化条件下进行阻滞能明显降低并发症的发生。超声引导技术与 X 线引导或 CT 引导相比,可以清晰看到神经周围的血管,使操作者避免无意中的血管内注射以及血管、神经损伤,同时超声引导下治疗还可减少患者和医生的辐射暴露。

     总之,选择性颈脊神经根阻滞在疼痛诊疗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尤其是新技术的发展,使得其风险明显减小,疗效显著增加,也在疼痛诊疗发挥越来越大作用的同时,被越来越多的患者和医生所接受

颈脊神经解剖学特点

     颈脊神经是脊神经前、后根汇合形成的,连续地附着在脊髓的侧面。颈脊神经共有 8 对,第 1~7 颈脊神经是通过相应椎骨上方的椎间孔出椎管,第 8颈脊神经走行于第 7 颈椎和第 1 胸椎之间。第 1 颈脊神经离开椎管是在枕骨和寰椎之间,常被称为枕下神经。每对神经借前后根与脊髓相连,每个后根有 1 个脊神级节(背根神经节)。

     颈脊神经节是颈脊神经后根中大量神经元的集合处,为椭圆形、淡红色,其大小与神经根有关。脊神经节通常位于椎间孔内神经根穿经硬脊膜外侧。第 1 颈脊神经节可能缺如,若存在常位于寰椎侧弓上;第 2 颈脊神经节位于寰枢关节外侧的后方,它包含支配寰枢关节、颈部和头皮大部分的感觉纤维的细胞体,从枕后区延伸到头顶,有时甚至延伸到颅骨冠状缝。在上位颈脊神经后根,有的脊神经节和脊髓之间可出现异常的小神经节。见图 1。

图片

     颈脊神经根的大小和方向各不相同。从第 1~6 颈脊神经根逐渐增大,第 7、8 对颈脊神经根与第 1对胸神经大小相似。上 4 对颈脊神经根很小,下 4 对很大。颈脊神经后根与前根的厚度比为 3∶1,比其他部位的比例大,但第 1 颈脊神经后根是个特例,它比前根要小,而且有时会缺失。通常认为第 1、2 颈脊神经根非常短,几乎平行穿出椎管。第 3~8 颈脊神经根开始斜向下走行,神经根在脊髓附着处和椎管穿出处的距离不会超过 1 个椎体的高度,但倾斜度和长度会逐渐增加。但也有观点认为上颈脊神经根下行,第 5 颈脊神经根呈水平走行,第 6~8 颈脊神经根上行。除第 1 颈脊神经外,每个颈脊神经后支都分成内侧支和外侧支分别支配相应肌肉。通常,只有第 2~4 颈脊神经的内侧支支配皮肤,有的第 5颈脊神经的内侧支也支配皮肤。第 6~8 颈脊神经后支通常无皮肤分支。除第 1、2 颈脊神经后支外,每个颈脊神经的后支都向后绕过关节突关节到横突根部,至横突间肌内侧并支配该肌。

     第 1 颈脊神经后支,即枕下神经,比前支大。它出现在第 1 颈椎后弓的上方、椎动脉的下部,进入枕下三角,支配头后大直肌、头后小直肌、头上斜肌、头下斜肌和头半棘肌。从后支发出细的分支,斜向下行加入第 2 颈脊神经后支。有的枕下神经发出皮支与枕动脉伴行至头皮,并与枕大、枕下神经相连,也可与副神经相交通。见图 2。第 2 颈脊神经后支比其前支及所有其他的颈脊神经后支都稍大。它走行在枢椎椎板和头下斜肌之间,在头下斜肌下方分为大的内侧支和小的外侧支。内侧支接受第 1 颈脊神经后支交通支,该交通支穿经和围绕在头下斜肌周围。

图片

     第 2 颈脊神经后支下降的交通支通过第 2~3 颈椎关节突关节与第 3 颈脊神经后支连接。第 2 颈脊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又称枕大神经,在半棘肌深面横跨并发出分支支配头下斜肌,在头下斜肌起始部,枕大神经呈喙状弯曲。沿头后大直肌走行,在向后穿过头半棘肌之前与来自第 3颈脊神经后支内侧支的交通支连接,在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之间穿出斜方肌枕骨附着处附近的腱膜后至枕部皮肤。枕大神经与枕动脉一起上升,分支与枕小神经相连,支配耳后、枕部皮肤,甚至向前可达头顶的皮肤。有的第 2 颈脊神经后支的外侧支支配头夹肌、头长肌以及头半棘肌,并发出交通支与第 3颈脊神经后支的外侧支相连。上颈椎疾病由于枕大神经或第 2 颈脊神经节的刺激,可引起头痛。刺激神经或神经节的原因包括枕后直接损伤、颈肌损伤或强直性脊柱炎颈肌之间的卡压,特别是头半棘肌炎以及枕动脉的血管搏动,颈部过伸性损伤,尤其是旋转时,可压迫第 2 颈脊神经节引起头痛。

     第 3 颈脊神经后支的大小介于第 2、4 颈脊神经后支之间。它绕过第 3 颈椎的关节突关节向后走行,在后横突间肌的内侧,分为内侧支和外侧支。外侧支走行于头最长肌和头夹肌表面,穿过头半棘肌后并支配该肌。第 3 颈脊神经后支接受第 2 颈脊神经后支外侧支的交通支,并且发出 1 个相似的交通支汇入第 4 颈脊神经后外侧支。内侧深支在终止于多裂肌之前围绕着关节突走行,发出关节支支配第3~4 颈椎关节突关节,也可能发出 1 支支配头半棘肌。内侧浅支又称第 3 枕神经,围绕并支配第 2~3颈椎关节突关节的后外侧,持续向深面横向走行,支配半棘肌,并发出 1 个交通支连接枕大神经。在第 2颈椎棘突上方,第 3 枕神经转向背侧,支配上项线以下的一小部分皮肤;发出交通支连接枕大神经和枕小神经的皮支。见图 3。第 3 枕神经病变认为是颈椎骨关节炎引起头痛的原因。第 3 枕神经穿过后颈部肌肉时受压,也是患者头痛的原因之一。

图片

     第 4~8 颈脊神经后支向后弯曲绕行至颈椎关节突关节后方分为内侧支和外侧支。外侧支支配颈长肌、颈夹肌及颈髂肋肌。颈脊神经内侧支向后绕行至相应节段的关节突关节的后方至半棘肌深面。它们在进入和支配多裂肌之前发出关节支支配其上、下方的关节突关节。终支进入相应节段的棘突之间。皮支通常来自第 4~6 颈脊神经和第 8 颈脊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很少有来自第 7 颈脊神经后支的

内侧支。这些分支穿过或跨过多裂肌或颈半棘肌后转向背侧,围着头半棘肌内侧缘,进而穿过颈夹肌和斜方肌到达皮肤。

     脊膜神经返支也称窦椎神经,出现在每个脊髓节段。它包含感觉神经和交感神经。在颈段,交感神经的灰交通支形成窦椎神经。每个颈脊神经发出的返支在椎间孔内沿脊神经的腹侧进入椎管,然后分为横支、升支和降支。上 3 个节段的颈脊膜支向上穿过枕骨大孔进入颅后窝,分布于斜坡处的硬脑膜;沿途也分布于正中寰枢关节和周围韧带

选择性颈脊神经根阻滞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一、颈脊神经根阻滞适应证

     (1) 颈椎病伴神经根症状;(2) 颈椎间盘突出症;(3) 颈源性头痛(cervicogenic headache, CEH);(4) 枕神经痛;(5) 颈肩臂疼痛综合征,包括上肢的复杂性区 域 疼 痛 综 合 征(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CRPS);(6) 相关节段的带状疱疹和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7) 反射性交感神经萎缩症;(8) 胸廓出口综合征;(9) 膈肌痉挛;(10) 急、慢性颈肩部疼痛的鉴别诊断。

二、颈脊神经根阻滞禁忌证

     (1) 穿刺部位皮肤或深层组织有感染;(2) 有出血征象或正在接受抗凝治疗者;(3) 局麻药过敏者;(4) 诊断不明确者,以防神经阻滞耽误病情;(5) 妊娠者,禁忌X线下阻滞。

三、相对禁忌证

     (1) 严重器质性心脏病,全身情况差,高龄患者;(2) 神经阻滞后可能掩盖其他病情的情况;(3) 严重高血压、糖尿病及活动性溃疡患者慎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四、颈脊神经根脉冲射频治疗适应证

     (1) 颈脊神经根性疼痛或明确神经支配的局限性部位的疼痛;(2) 颈脊神经起源的难治性疼痛;(3)有关神经根节段性的神经病理性疼痛;(4) 手术后因神经损伤、感染、瘢痕、粘连等引起的神经根刺激征;(5) 上述疼痛应用保守治疗效果不好,又不适合手术的患者;(6) 经过诊断性神经根注射局麻药阻滞效果确认的患者。

选择性颈脊神经根阻滞的药物选择

     目前,应用于颈脊神经根阻滞的药物有局部麻醉药(简称局麻药),或局麻药与糖皮质激素的混合制剂其药物选择原则以安全为前提,选择不良反应尽可能小的药物进行治疗。

一、局麻药

     局麻药可以抑制动作电位的产生,阻断神经的传导,连续反复的神经阻滞可以降低神经的兴奋性,中断疼痛产生的恶性循环。根据不同的作用及治疗方法,选择不同的局麻药。酯类局麻药如普鲁卡因(procaine)、氯普鲁卡因(chloroprocaine)、丁卡因(tetracaine)等,所含的对氨基化合物可形成半抗原,容易引起过敏反应,呈弱碱性,临床选择性颈脊神经根阻滞中使用较少。酰胺类局麻药常用的有利多卡因、布比卡因(bupivacaine)、罗哌卡因(ropivacaine)等。利多卡因组织弥散性能和黏膜穿透力都很好,起效快,接近生理 pH 值,在选择性颈脊神经根阻滞中使用较多,尤其在局麻药试验中,为明确穿刺针位置,判断药物是否进入血管或蛛网膜下腔,常使用利多卡因。布比卡因是一种强效和长时效局麻药,在选择性颈脊神经根阻滞中也有广泛使用。罗哌卡因作用强度及药代动力学作用与布比卡因类似,心脏毒性小,且较低浓度较小剂量即可阻滞感觉神经。因此,在选择性颈脊神经根阻滞中也有较多报   道。

二、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止痒、收缩血管、改善神经损伤等作用,在治疗根性疼痛中主要发挥增加细胞膜的稳定性、抑制各种神经肽的合成和活化、阻断PLA2 的 活 性 ,抑 制 脊 髓 背 角 神 经 元 的 敏化等作用。目前,广泛应用于神经阻滞治疗中的糖皮质激素有甲基强的松龙(methylprednisolone)、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 acetonide)、复方倍他米松(compound betamethasone)、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等。至今,尚未发现有前瞻性的随机对照研究,证明一种类固醇制剂优于另一种制剂,但是普遍的共识是颗粒类固醇持续时间更长。但糖皮质激素的悬浊液或颗粒较大的糖皮质激素,均有可能造成血管栓塞,引起永久性脊髓损伤,比如脑和脊髓栓塞。所以,目前并未有文献刻意或专门推荐使用某种糖皮质激素,作为选择性颈脊神经阻滞所必需的药物。颗粒较小的倍他米松,或非颗粒型的利美达松(limethasone)或地塞米松引起血管栓塞的风险显著降低。地塞米松的颗粒大约为红细胞的十分之一,即使无意中注入到微小动脉,也不用担心细脉血管堵塞等引起的各种并发症。甲基强的松龙或曲安奈德絮凝剂可通过形成直径为 100 μm 或更大的大凝固物阻塞较小的动脉,从而引起通向脑或脊髓的重要血管栓塞,引起灾难性并发症,所以选择性颈脊神经根阻滞不推荐使用。

三、脉冲射频

     脉冲射频(pulse radiofrequency, PRF)是在发射一个 20 ms 的高频电流后有 480 ms 的间歇,这就使得热量得以消散,在靶组织处保持 42 ℃的温度。脉冲射频对神经没有损伤,不产生麻木和运动障碍,但可改变神经功能状态调控疼痛,并且不用担心药物注射的各种风险,目前在神经根型颈椎病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影像或超声引导下可选择性地对不同颈椎脊神经根进行治疗,目前研究发现脉冲射频的近期及远期疗效均较好。脉冲射频的机制并不是很清楚,可能通过特殊的生物效应选择性地作用于小直径的 C 纤维和 Aδ 纤维,抑制突触活动,上调各种转录因子 c‑fos;脉冲射频可增强背根神经节中抗炎因子的表达,降低促炎因子的表达,增加脊髓钠钾 ATP 酶的表达,降低神经源性炎性反应。脉冲射频可降低外周和中枢的致敏性,抑制脊髓MAPK 的激活,减少细胞因子以及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抑制脊髓敏化,从而减轻和改善疼痛。脉冲射频还可下调小胶质细胞的活性,降低降钙素基因 相 关 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 CGRP)的表达,调节神经的功能,这可能是脉冲射频长期镇痛的作用机制。

四、臭氧

     臭氧目前在各个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提示大家对臭氧的兴趣越来越浓厚。氧化和氧饱和作用是臭氧产生生物效应的基础,对机体代谢有重要意义。臭氧可引起糖酵解的激活,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 ATP)和 2,3‑二磷酸甘油酯(2, 3‑diphosphoglycerate, 2,3‑DPG)增 加 ,从 而 使 血红蛋白氧解离曲线右移,增加缺血组织中氧的释放。臭氧可激活免疫细胞,抑制免疫反应,能抑制前列腺素、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炎症因子的释放,减轻炎性渗出。臭氧通过诱导氧化酶的过度表达,激活抗氧化酶,清除过多的自由基,抑制炎性反应,在炎性疼痛性疾病中有积极的治疗作用。臭氧除对疼痛疾病具有治疗作用外,还有一定细胞毒性,目前机制研究尚不充分。因此,对医用臭氧的临床应用尚存在学术争议。

阻滞方法体表解剖标记和定位方法
一、无影像学引导阻滞方法(盲穿法)

     1. 侧入路法

     (1) 体位 患者取仰卧位,头转向健侧,在胸椎上部和颈椎之间垫一薄枕,以突出颈椎。

     (2) 体表定位 在操作侧沿胸锁乳肌后缘做一直线,沿此线从乳突出发,向尾侧每 1.5 cm 左右可触及一骨性结构。沿此结构向内(近中轴)、外(远中轴)触摸直至其消失,再回到此骨性结构上,即为横突后结节,依次确定第 2~7 横突后结节。定位困难者 可 在 环 状 软 骨 平 面 与 该 线 交 叉 处 触 及Chassaignac′s 结节(第 6 颈椎横突后结节),该结节较易触到。标记后仍沿此线向头侧及尾侧依次确定其余各横突后结节。第 1 颈横突处椎动脉无横突孔保护,易被损伤而危及生命,故应在影像学引导下穿刺。第 2 颈椎横突短小,常不易触及。可在此线上距横突 1 横指的位置,沿矢状面缓慢前、后移动术者手指触找。身材高大患者的横突相对较长,相邻横突间距可达 1.7~2.0 cm。见图 4。

图片

     (3) 穿刺操作 在确定了需要阻滞的横突穿刺点后,在其皮下注射局麻药皮丘。操作者采用左手食指固定穿刺部位的皮肤,以 3.5 cm 长的 7 号针向内、向尾侧进针,进针 1.5~3.0 cm(过度肥胖的患者有时需进针 4.0~5.0 cm)触及横突后,可以将针尖轻轻向横突后结节前侧滑动 0.3 cm 或出现异感,缓慢注射局麻药 3~5 ml。在针尖刺及横突后结节后,不宜再进一步过深进针,以避免刺伤椎动脉,椎动脉在横突孔内自下向上穿过。见图 5。

图片

     2. 后入路法

     (1) 体位 患者取俯卧位(或侧卧位),胸下垫一薄枕,使患者头部略低,颈部微微后凸。

     (2) 体表定位 将患者的棘突做一连线,患侧距棘中线旁 3 cm 处确定穿刺点。见图 6。

图片

     (3) 穿刺操作 局麻下采用带深度标志长 8~10 cm 的 7 号蛛网膜下腔穿刺针,偏中线两指进针至触及骨样感,即为颈椎椎板外侧。将套在针体的深度标志物退至距皮肤 1 cm 处。将针尖退至皮下,沿第 1 次穿刺针的针尖触及到的椎板后外缘,继续缓慢进针,直到标记物触及皮肤。针尖刺入椎间韧带时会感到有进针的阻力感,连接玻璃注射器进行注气阻力试验,注气阻力明显。一旦针尖刺入椎旁间隙,注入空气阻力消失,可确认穿刺针尖的位置无误。经每根穿刺针可注射局麻药 3~4 ml,或经一根穿刺针注射镇痛液 8~10 ml,此间隙互通,可使药液扩散至相邻的节段。注射后采用创可贴粘敷穿刺部位,患侧向上侧卧 40 min 后方可离开诊室。后入路法比侧入路法更安全,只要沿椎板外侧垂直穿刺,不会误伤椎动脉。见图 7。

图片
二、影像学引导阻滞方法

      影像学引导下的选择性颈脊神经根阻滞是指在超声、X 线或 CT 等影像学设备及其他相关仪器辅助下完成的可视化神经阻滞,与传统的体表定位下盲穿相比,可视化条件下进行阻滞,治疗效果确切且阻滞风险明显降低。

     1. X 线或 CT 引导

     X 线是在选择性神经根阻滞中最早使用的影像学引导技术,X 线定位下针尖位置明确,相比于盲穿极大地提高了穿刺的准确性及安全性。CT 相比于X 线能够显示出主要的颈部血管及其他解剖结构,减少了并发症的可能,若同时进行 CT 扫描后三维重建,准确性及安全性可进一步提高。X 线引导或CT 引导下穿刺前,首先进行透视明确穿刺靶点及穿刺路径,实时或非实时下进行穿刺,穿刺过程中不断调整穿刺方向,最终使针尖到达穿刺靶点。所采用的穿刺路径包括,经椎间孔侧方、后方及经横突前后结节间穿刺等路径。因其具有放射性的原因,近来上述两种方法的使用数量有下降趋势。

      2. 超声引导

     从临床实践及相关文献中可以发现,超声引导下 微 创 介 入 治 疗 在 疼 痛 诊 疗 中 的 应 用 越 来 越 广泛。以往疼痛微创介入治疗主要依靠体表定位下盲穿,X 线或是 CT 引导下进行,而图像实时显示及操作流程上的优势使得超声引导下的阻滞及治疗逐渐增加。通过超声与传统的 X 线引导下选择性颈脊神经根阻滞的对比研究发现,上述两种影响引导下的阻滞效果未见明显差异,但超声引导阻滞有其独到优势,例如:(1) 软组织显示清晰,包括肌肉层次、神经及血管;(2) 能够实时显示针尖位置;(3) 减少患者及医护人员的射线暴露。

     超声引导下颈脊神经根阻滞微创治疗前准备:选择合适患者,避免颈部过短、过粗或强直;掌握超声成像原理,练习穿刺技术;熟悉颈脊神经根周围解剖及超声下图像,如血管、神经、骨面等结构;掌握平面内、平面外穿刺时针尖位置确定方法;熟悉穿刺中可能出现问题;熟悉局麻药扩散图像。

     超声引导下选择性颈脊神经根阻滞时,首先扫描确定 C7横突(无前结节),然后逐步向上扫描,到达根据患者疼痛部位及相关影像学资料确定的阻滞节段。穿刺针由后外向前内实时引导下进针,进针过程中避免穿刺入血管及神经,最终针尖定位于神经根与横突后结节靠近椎间孔的位置。超声还可以观察阻滞药液的扩散范围,因为药物容量、注射速度等多种因素会影响液体的扩散。而超声联合放射学引导下的阻滞,不仅能提高阻滞的成功率还能够减少辐射量。见图 8

图片

     3. MRI引导

     MRI 引导下的选择性脊神经根阻滞,因费用、穿刺材料等相关因素影响尚未大量使用。

     4. 神经刺激仪

     神经刺激仪是利用电刺激器产生脉冲电流传送至穿刺针,当穿刺针接近混合神经时,就会引起混合神经去极化,而其中运动神经较易去极化出现所支配肌肉颤抽。这样就可以通过肌颤抽反应来定位,不必通过穿刺针接触神经产生异感来判断。通过与影像学引导技术结合使用可以更好地明确穿刺部位,增加阻滞的有效性。

选择性颈脊神经根阻滞效果判断

     选择性颈脊神经根阻滞的疗效评价可以分别从症状、功能改善情况、患者满意度、影像学进行评估。对 于 疼 痛 缓 解 情 况 常 用 视 觉 模 拟 评 分(visualanalogue scale, VAS)或 数 字 等 级 评 分(numericalrating scale, NRS)进行治疗前后疼痛程度评估。但疼痛只是颈脊神经根病的症状之一,对颈椎功能评估 常 用 的 方 法 是 使 用 颈 椎 功 能 障 碍 指 数(neckdisability index, NDI)进行评价。NDI 评定内容包括颈痛和相关症状(疼痛的强度、头痛、集中注意力和睡眠)以及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个人护理、提起重物、阅读工作、驾驶和娱乐)的影响,共 10 个项目。评分 4 分以下为没有功能障碍,5~14 分为轻度功能障碍,15~24 分为中度功能障碍,25~34 分为严重功能障碍,35 分以上为完全功能障碍。

     患 者 疗 效 评 估 较 常 用 的 有 奥 多 姆 评 定 法(Odom′s criteria, ODM)[27],该 方 法 较 简 单 ,主 要 是患 者 的 自 我 评 价 。分 为 4 级 :优 效 为 症 状 体 征 消失;良效为疼痛症状基本消失,日常生活不受影响;可效为部分症状有改善但仍有较明显疼痛,有时仍需药物治疗 ;无效为症状体征与功能无好转甚至加重。

     对于部分椎间盘突出引起的颈脊神经根病,选择性脊神经根阻滞后除症状的改善还可能有影像学的改善,MRI示部分患者椎间盘突出程度减小

选择性颈脊神经根阻滞的诊疗目标与疗程

     选择性颈脊神经根阻滞具有高准确性,在超声、CT 等引导下,可选择阻滞与疼痛相关的颈脊神经根,用最少的药量达到治疗目的,与全身给药作用相比,增加了安全性,减少了不良反应。

     近年来,选择性颈脊神经根阻滞正广泛应用于各类疼痛疾病的治疗与手术麻醉中。其诊疗目标主要包括以下 3 个方面:治疗各类头颈肩上肢急、慢性疼痛性疾病;对不明原因或责任病变节段不明确的头颈肩及上肢疼痛性疾病的诊断性阻滞治疗;应用于相应神经支配区域手术的神经阻滞麻醉

一、各类头颈肩上肢急慢性疼痛疾病治疗目标与疗程

     Soto 等研究显示,选择性颈脊神经根阻滞可应用于治疗颈源性疼痛和各类头部及颈肩上肢的疼痛性疾病,如颈源性头痛、偏头痛、神经根型颈椎病、头颈上肢部带状疱疹性神经痛、颈肩综合征等。

     1. 选择性颈脊神经根阻滞治疗目标 迅速有效镇痛,减轻疼痛程度;防止复发或降低发作频率,缩短疼痛发作期;减少药物使用,避免长期用药的不良反应;改善功能,减少致残,恢复患者正常生活能力,降低医药资源消耗。

     2. 选 择 性 颈 脊 神 经 根 阻 滞 治 疗 有 效 性 标 准  (1) 治 疗 后 2 h 内 疼 痛 消 失 或 明 显 减 轻(VAS 下 降50%以上);(2) 治疗后 1 个月内疼痛持续改善,由中、重度疼痛转为轻度或无痛(或 VAS 下降 30%以上);(3) 疗效具有可重复性,3 次治疗中有 2 次以上有效 ;(4) 在治疗成功后的 6 个月内疼痛消失或减轻,无需服用或减少镇痛药物使用,有效改善生活质量。

     3. 选择性颈脊神经根阻滞治疗疗程 安全、有效的选择性颈脊神经根阻滞每周 1 次,一个疗程最多 3 次,或当主观症状改善 90% 以上时,可停止治疗。许多患者的治疗可能是一个长期重复的过程,治疗起效后应避免立即停用其他药物,继续口服营养神经、改善循环、缓解肌肉紧张等药物以辅助巩固疗效,非甾体抗炎药应在 1 周至 1 个月内逐渐减量并维持,疼痛完全缓解者可在治疗 1 个月后考虑停用以上药物。如果在治疗后 6 个月内仍无有效的改善,应考虑手术干预或联合其他形式的治疗方法或重复颈脊神经根阻滞治疗。

     4. 选择性颈脊神经根阻滞疗效评价 治疗前后2 h 应监测疼痛强度的改善情况。治疗 1 周后,应对治疗的效果和不良反应进行评价以便维持或调整当前治疗方案。采用 VAS 或 NRS 进行临床疼痛评估,通常治疗后疼痛评分较基线降低≥30% 即认为临床有效,降低≥50% 即为明显改善。并对患者重复治疗过程的结果和反应进行满意度评分,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进行评价,对有相关心理障碍及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功能指数的评估。术前有影像学改变且结果与临床症状体征相符者,接受治疗后 3 个月建议复查

二、不明原因的头颈肩及上肢疼痛疾病的诊断性阻滞之目标与疗程

     选择性颈脊神经根阻滞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在临床上也常用于诊断性阻滞治疗。对于需要手术,但责任节段定位不明的患者,它也是一种有效的有创检查定位手段。虽然有创,但是其效果明显,定位明确。该阻滞对于拟手术范围较大的、病变节段与体征不符、老年患者具有积极意义。

     1. 选择性颈脊神经根诊断性阻滞的目标 (1)国 际 头 痛 协 会(the International Headache Society,IHS)第三版头痛分类指南指出,神经阻滞注射治疗有效,疼痛可缓解,是诊断颈源性头痛的重要标准之一。神经阻滞既包括枕大、枕小等外周神经阻滞,也包括选择性颈脊神经根和神经丛与神经节的阻滞。(2) 通过选择性颈脊神经根阻滞,结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与影像学检查,可精确定位,选择合适的术式,降低手术创伤,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术后改善率。

     2. 选 择 性 颈 脊 神 经 根 诊 断 性 阻 滞 有 效 标 准 6 h 内疼痛发作频率减少 50% 以上(依不同病种而定)、疼痛程度减轻(疼痛评分≤3 分)及疼痛持续时间缩短。

     3. 选择性颈脊神经根诊断性阻滞疗程 通过评价有效性指标,安全、有效的单次选择性颈脊神经根阻滞即可辅助诊断或定位责任节段。若单次阻滞治疗失败,可根据病变范围依次行多次阻滞,注意阻滞顺序由下位嫌疑节段神经根向上逐次进行,且要有充分间隔时间

三、神经支配区域手术的神经阻滞麻醉目标

     近年来,选择性颈脊神经根阻滞麻醉,或联合臂丛、颈丛的阻滞麻醉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肩关节、锁骨、甲状腺、腮腺、颈动脉等部位的外科手术。

     1. 选择性颈脊神经根阻滞的目标 在不同的手术区域,超声引导下,实施安全、精准、有效且起效快速的神经阻滞麻醉,保证外科手术的顺利进行。

     2. 选 择 性 颈 脊 神 经 根 阻 滞 麻 醉 成 功 标 准30 min 内 手 术 区 域 的 皮 肤 皆 无 针 刺 痛 觉 ,且 改 良Bromage(MBS)评分≤2 分,包括评价前臂运动功能,4分为相应肌肉群运动有力,3 分为相应肌肉群肌力减退但能克服阻力移动,2 分为能克服重力移动但不能克服阻力移动,1 分为相关肌肉群微动,0 分为相关肌肉群不能活动。

     3. 选择性颈脊神经根阻滞麻醉维持时间 单次颈脊神经根阻滞可以达到 7~12 h 的麻醉镇痛作用。

     4. 选择性颈脊神经根阻滞麻醉疗效评价 (1)阻滞起效时间;(2) 术后 2、4、12、24 h 的 VAS 疼痛评分和前臂运动情况(屈肘、屈腕、屈指);(3) 感觉及运动恢复时间;(4) 术后 48 h 的镇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曲马多等)用量;(5) 患者满意度评价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6) 不良反应如术后恶心、呕吐、声音嘶哑、呼吸困难、霍纳综合征等

选择性颈脊神经根阻滞的并发症及注意事项
一、并发症

     阻滞疗法均为有创操作,皆可能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因此,密切观察、及时处理是医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时刻谨记的。并发症主要包括:

     1. 局麻药中毒反应 多因局麻药误入血管所致,严格掌握穿刺针尖部位及局麻药浓度、容量及注药速度,因颈部血管丰富,药物吸收迅速,注药前、中、后应回抽。一旦出现症状,立即停止注药,并给予吸氧、抗惊厥等对症处理。

     2. 全脊麻与高位硬膜外腔阻滞 可因局麻药误入蛛网膜下腔或硬脊膜外腔所致。一旦发生全脊麻或高位硬膜外阻滞症状应立即支持呼吸与循环,面罩下加压供氧;呼吸骤停者立即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合并低血压则加快输液及应用血管收缩药。

     3. 霍纳综合征 因颈交感神经阻滞所致,无需特殊处理,一般会自行消退。

     4. 喉返神经、膈神经阻滞 前者出现声音嘶哑或失音、轻度呼吸困难,短时间可自行恢复。后者系累及膈神经导致膈肌麻痹,出现胸闷、呼吸困难,吸氧可缓解。

     5. 其他严重并发症 如小脑栓塞、脊髓栓塞、硬膜外血肿、失明及短暂性四肢瘫痪,甚至死亡等,非甾体抗炎药入血往往是上述并发症产生的主要原因。超声引导能够显示神经周围血管,很大程度上可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后入路背侧穿刺的方法也很大程度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二、选择性颈脊神经根阻滞注意事项

     1. 需具备资质的医师进行操作,初学者或无资质者必须由有资质的上级医师带教,较为熟练者也应在操作中审慎,操作时有一位以上同事在旁。

     2. 为确保患者安全,治疗前应做好应急准备,有条件的应在影像引导下进行。

     3. 操作者应充分熟悉解剖结构,穿刺操作过程中避免反复穿刺及寻找易感而损伤神经、血管及周围组织结构;避免穿刺过深或穿刺角度过大而刺破血管、硬脊膜、胸膜及肺组织导致血肿、气胸甚至严重并发症。

     4. 穿刺成功后在注药前应反复回抽确认无血液或脑脊液,避免注药时误入血管或蛛网膜下腔出现意外,如意识丧失或全脊麻。

     5. 在注药过程中出现明显的疼痛或注药阻力突变,均应立即停止注药观察、回抽并重新调整穿刺针位置。

     6. 颈部的血管丰富,麻药吸收快,周围组织结构复杂,用药宜掌握最低的有效浓度,最低的有效剂量,最准确应用于靶点的原则。若需在阻滞液中加入其他药物如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等,需严格遵照药物适应证,并且排除相关禁忌,避免出现不良反应或并发症时增加抢救或处理的复杂性。

     7. 神经阻滞前,尽量避免使用过多镇静剂。

     8. 不论是在 X 线、CT 或是超声引导下进行阻滞并不代表零风险,操作前应充分熟悉影像学的图像、解剖结构等,避免因对影像不熟悉而将药液注入血管、蛛网膜下腔甚至临近器官

选择性颈脊神经根阻滞相关内容的推荐等级,不推荐的理由

    参照最新国际证据分级和推荐等级的 GRADE(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 Developmentand Evaluation)系统,制定了 5 个选择性颈脊神经根阻滞相关内容的推荐等级,见表 1。

图片

     1. 超声引导下选择性颈脊神经根阻滞,推荐等级 A。

     2. CT 引导下选择性颈脊神经根阻滞,推荐等级 B。

     3. X 线引导下选择性颈脊神经根阻滞,推荐等级 B。

     4. 神经电刺激引导下选择性颈脊神经根阻滞,推荐等级 B。

     5. 选择性颈脊神经根阻滞使用超声联合放射学引导,推荐等级 B。

     6. 选择性颈脊神经根阻滞使用 MRI 引导,推荐等级 C。反对理由为成本过高,性价比不合理。

     7. 盲穿下选择性颈脊神经根阻滞,推荐等级 C。反对理由为定位模糊,风险较高。

     8. 选择性颈脊神经根阻滞使用背侧穿刺后入路,推荐等级 A。

     9. 选择性颈脊神经根阻滞用于治疗颈肩臂疼痛综合征,推荐等级 B。

10. 选择性颈脊神经根阻滞用于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推荐等级 B。

     11. 选择性颈脊神经根阻滞用于治疗颈源性头痛,推荐等级 A。

     12. 选择性颈脊神经根阻滞用于治疗枕神经痛,推荐等级 A。

     13. 选 择 性 颈 脊 神 经 根 阻 滞 用 于 治 疗 上 肢 的CRPS,推荐等级 B。

     14. 选择性颈脊神经根阻滞用于治疗偏头痛,推荐等级 C。反对理由为疗效不确切。

     15. 选择性颈脊神经根阻滞用于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推荐等级 A。

     16. 选择性颈脊神经根阻滞用于治疗头颈上肢部带状疱疹性 神经痛,推荐等级 B。

     17. 选择性颈脊神经根阻滞用于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推荐等级 C。反对理由为疗效不确切。

     18. 选择性颈脊神经根阻滞用于治疗顽固性膈肌痉挛,推荐等级 B。

     19. 选择性颈脊神经根阻滞用于治疗有严重器质性心脏病,全身情况差,高龄患者,推荐等级 C。反对理由为需严格进行风险与疗效评估,权衡利弊。

     20. 选择性颈脊神经根阻滞用于治疗有严重高血压,糖尿病及活动性溃疡病患者,推荐等级 C。反对理由为需严格进行风险与疗效评估,权衡利弊。

     21. 选择性颈脊神经根阻滞用于诊断性阻滞治疗,推荐等级 A。

    22. 选择性颈脊神经根阻滞用于肩关节、锁骨、甲状腺、腮腺、颈动脉等部位的外科手术麻醉,推荐等级 C。反对理由为需严格进行风险与效益疗效评估,权衡利弊。有更优良的麻醉方法可选。

    23. 选择性颈脊神经根阻滞使用酯类局麻药如普鲁卡因、氯普鲁卡因、丁卡因等,推荐等级 D。反对理由为过敏反应发生率高,有更好局麻药替代。

    24. 选择性颈脊神经根阻滞使用酰胺类局麻药如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罗哌卡因等,推荐等级 A。

    25. 选择性颈脊神经根阻滞使用倍他米松,推荐等级 B。

    26. 选择性颈脊神经根阻滞使用利美达松,推荐等级 A。

    27. 选择性颈脊神经根阻滞使用地塞米松,推荐等级 A。

     28. 选择性颈脊神经根阻滞使用甲基强的松龙,推荐等级 C。反对理由为甲基强的松龙混悬剂误注血管可形成直径较大的凝固物可阻塞较小的动脉,引起通向脑或脊髓的重要血管栓塞。

     29. 选择性颈脊神经根阻滞使用曲安奈德,推荐等级 C。反对理由同甲基强的松龙。

     30. 选择性颈脊神经根阻滞药液中加入肾上腺素:推荐等级 E。反对理由为颈部的血管丰富,注射药液吸收快,应用肾上腺素虽可延长药物局部作用时间,但快速吸收入血可能引发患者不适,增加抢救或意外处理时病情判断的复杂性。

     31. 选择性颈脊神经根阻滞时全身应用镇静剂,推荐等级 E。反对理由为选择性颈脊神经根阻滞时穿刺创伤性疼痛并不重,应用镇静剂可能增加注射后意外情况发现和观察的困难。

     32. 选择性颈脊神经根阻滞疗效评估应用 VAS或 NRS 评分,推荐等级 B。

     33. 选择性颈脊神经根阻滞疗效评估应用 NDI评价,推荐等级 A。

     34. 选择性颈脊神经根阻滞疗效评估应用 ODM标准评价,推荐等级 A

本文引用自《中华疼痛学杂志》2021年8月第17卷第4期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