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东陵中的定陵妃园寝是安葬咸丰帝众妃的陵寝,位于定陵东的顺水峪,于同治四年(1865年)建成。仿照景陵妃园寝修建,宫门顶上仅存部分筒瓦,斗拱、彩画基本无存。燎炉残破严重,享殿筒瓦大部分已失,跑兽皆无,殿内一空。殿后中门门楼、东西角门皆不存在。 ![]() 清东陵定陵妃园寝鸟瞰 定陵妃园寝在光建过程中使用了部分宝华峪妃园寝的旧料,计有:石床5件、石门5件、枋子带门簪瓦片4件、中槛5件、门框10件、马蹄柱子10件,以及各式旧砖37752块。 从设计到施工,定陵妃园寝完全按标准妃园寝规制兴建。其建筑从南到北依次建有:一孔拱卷桥及平桥各一座、东西班房各一座、大门一座、左侧燎炉一座、享殿五间一座、园寝门三座、(其中琉璃花门一座,随墙门二座)。后院建有宝顶三排,共计划内5座,周围建红色围墙。 ![]() 定陵妃园寝宝顶平面图 定陵妃园寝共葬有咸丰帝的15位妃嫔,其中皇贵妃2位(庄静皇贵妃、端恪皇贵妃)、贵妃2位(玫贵妃、婉贵妃)、妃4位(璷妃、禧妃、吉妃、庆妃)、嫔4位(云嫔、容嫔、璹嫔、玉嫔)、常在3位(玶常在、瑃常在、鑫常在)。 ![]() 陵园正前方的单孔平桥 这里葬有皇贵妃二位。一是丽妃,又称丽皇贵妃、庄静皇贵妃,姓他他拉氏,生于道光十七年(1837),比咸丰小6岁。初入宫号丽贵人,后晋为丽嫔、丽妃,生有一个女儿,也是咸丰帝唯一的女儿。咸丰死后,同治即位,两宫太后感念丽妃侍奉咸丰帝多年,又诞育大公主,尊封为丽皇贵妃。丽妃在咸丰逝世后,又活了29年,死于光绪十六年,终年54岁。 ![]() 单孔石桥 许多野史或戏剧中,将丽妃描写成慈禧的眼中钉、肉中刺,因丽妃冒险保留咸丰帝的遗诏,事情败露后,她含恨而死。有的文艺作品将丽妃之死处理为慈禧效法两千年前吕后残害戚夫人的手段,拔其发,断其肢,哑其声,剜其目,熏其耳,示为“人彘”,置于厕中受尽凌辱而惨死,只不过将茅厕改为酒缸。这是有悖于史实的。实际上丽妃并非死于咸丰十一年,而是死于二十九年之后的光绪十六年;更非惨为“人彘”而是因病谢世。据宫中档案所载,丽皇贵妃体质虚弱,经常头痛口渴,肢体酸软,胸肋胀满。有时攻冲作痛,烦燥少寐,气道阻滞,停饮火盛;以致腹痛未减,夜不得寐,所以常服犀角上清丸、清肺抑火化痰丸、和肝理脾丸、疏风止嗽丸、朱砂安神丸。最常用的一剂为灯心、竹叶、薄荷、菊花、芦根各五钱,三仙饮一份,煎后饮用。 ![]() 三孔平桥 ![]() 远处是陵门 ![]() 陵门 二是端恪皇贵妃,姓佟佳氏,咸丰八年被册封为祺嫔。咸丰死去的当年,同治帝晋封她为祺贵妃。光绪三十四年十月,由宣统皇帝尊为皇祖祺皇贵太妃。第二年,即宣统二年三月逝世,卒年67岁。 定妃园寝还葬有两个贵妃,一是玫贵妃姓徐佳氏,初入宫号玫常在,晋为玫贵人。不知什么原因,咸丰五年玫贵妃四月降为玫常在,五月十七降为徐宫女子。到了五月二十五又晋为玫常在,复又晋为玫贵人。—个多月的时间里连降两级又连升两级的事,在后宫实为罕见。她生3个儿子未命名即天亡。咸丰八年晋为玫嫔,咸丰十一年同治帝尊为皇考玫妃。同治十三年,两宫太后懿旨封为玫贵妃。光绪十六年十一月初八,玫贵妃早丽皇贵妃七日而死,两人同时入葬定妃园寝。二是婉贵妃,姓索绰罗氏,咸丰在时为婉嫔,咸丰十一年同治升其为婉妃,同治十三年,两宫太后晋升其为婉贵妃。光绪二十年五月逝。 ![]() 从陵门回看石桥 享殿 另外还有11人入葬定妃园寝,她们是吉妃王氏,璷妃,禧妃海棠春氏,庆妃张氏,云嫔武佳氏,容嫔伊尔根觉罗氏,踌嫔那拉氏,玉嫔那拉氏,砰常在伊尔根觉罗氏,瑃常在,鑫常在。 据圆明园词注中载,清后宫中从无汉族女子,乾隆年间买进汉族女子,只能是婢妾(奴隶),不能给封号,不加挑选。而咸丰帝却有四位汉女承宠,分居牡丹春、海棠春、武陵春、杏花春四座馆亭,她们分别是庆妃、禧妃、吉妃、璷妃,这也算是咸丰帝破了祖例。 ![]() 图为燎炉。 ![]() 图为三座门,进门后是宝顶 |
|
来自: 新用户8926AVU2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