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年古城,九巷十八街的记忆

 发现城市之美 2022-04-01





识别左边二维码关注我哦

        宋代章惇开梅山后,在新化置县,并于1072年在白溪镇的白石坪(今白溪镇何思村) 始建县城。宋绍圣初(1097年),县城迁至今天的上梅镇,县城街道初建为十字型,自此之后,十字街城的布局一直在古城得以沿袭。至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新化县城以十字街为中心,向四周拓展为四街九巷。清康熙十二年(1673)以后,县城又陆续向城外扩建了4条街道,形成九巷十八街的格局。

千年古城
九巷十八街

       所谓十八街,是把十字街说成十街,加上正式的八条街,谓之十八街。民国二十七年到二十九年(1938—1940),县政府对街道进行全面整修,拓宽为6.5米,总长达2257米,路面全部用大青石板铺砌,两旁设下水道。这些青石板厚约20厘米,长短分为几种规格,但都整齐划一,而且都是对称式铺设;两边每隔约3米有一个“钱眼”式下水口,有雨止路干的排水效果。



       到清末民初时期,具有近千年历史的新化古城,城内房屋大多为明清建筑,城内街巷相连,祠堂庙字、牌房亭阁交错布局;街上商贾云集,鼎盛繁华。自青石板街道路面铺就之后,古城更显厚实、富庶和大气,被誉为当时“全省第一流县城”。抗战时期,日本的军队曾逼近新化,欲侵入古城,但带路人巧妙地引导军队绕过古城前往洋溪,虽然洋溪一带惨遭侵略者屠戮,却使新化古城避过这一劫难,得以完整保存。

       令人痛惜的是,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开始,这座古城里的明清建筑逐步为红砖水泥房替代,街上的青石板路面也被慢慢蚕食。在八十年代末期和九十年代初,长达两千多米的青石板街道被大规模拆除。原本遍布全城的青石板路,如仅剩下断断续续的几段。其中向东街有一段长约300米;永红街也有一段,仅长约60米。在时代的更迭中,千年古城已成往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