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字奇趣的老街巷

 发现城市之美 2022-04-01

       如同北京胡同和上海弄堂一样,街巷是每个城市的毛细血管,外地人从街巷的名字中就能解读出当地的人文历史底蕴。

        汕头南澳的街巷,有着动人的格局。弯曲或笔直的小巷里,总是悄悄藏着一些小门小户的人家,门楣低矮,门框上字体苍劲的对联虽经风吹日晒,仍然朱红鲜亮,一团喜气。小院门口摆几盘花草,雅致极了。有人家的矮墙间冒出几株结满果实的石榴,沉甸甸的果实压弯了枝头。转过一条条街巷,读到颓墙上那些巷名,这些名字传达出街巷的功能和历史变化的脉络,妙趣横生,独具特色。

南澳冰糖石榴

        岛上后宅镇的街巷,市井气息浓烈,名字既有闲村野寨的感觉,又透着一股痞子气。比如“港仔脚土地娘巷”,土气又冗长的名字,指明这里某处肯定供奉着土地老爷。又如“竹杆巷”,一条窄长的巷子,貌似瘦竹,命名非常形象。再如“山脚井路”,只见一条迂回曲折的巷道穿过一个小村,盘桓于山脚下,走在其中,有峰回路转的感觉。而“营盘前”,则让人想到这里也许是旧时军队安营扎寨的地方。“三格池巷”既文雅又引人驻足,背后兴许是隐藏许多无从考证的历史掌故……

        而深澳的街巷则像个饱读诗书的秀才,透着书卷气。比如“厝祠巷”,一个“厝”(cuò)字,让多少人抓耳挠腮,不知从何读起。“厝”,是潮汕文化里的常用字眼,转过这条小巷,你会发现一座气势恢宏的祠堂叫“康氏宗祠”,瞬间让人醒悟:原来厝祠巷是藏置祠堂的一条小巷。

        又如“贵丁街”,据当地人相告,明清时期,凡出生于此街的男丁,成年后大多成为达官显贵。而每一个游览南澳的旅客,多少也想沾点它的光,给自身添点“贵”气吧?还有路头下、老乡片、新乡片、灰窖头……这些名字,仿佛是当年建村设寨时,老百姓随心所欲、信手拈来的意念,无需雕琢却又韵味十足。

        “云澳台湾街”, 单凝望着“台湾街”三字就让人浮想联翩,禁不住深究其背后的故事:南澳是广东离台湾最近的地方,两者地缘关系十分密切。历史上就曾发生过多次由南澳向台湾移民的事件:如明末清初的南澳总兵郑芝龙(郑成功的父亲)就曾积极奖励闽粤百姓向台湾移民;1918年深澳大地震,民房大片倒塌,失去房屋的灾民成群结队奔台谋生;1943年潮汕大旱,饿殍遍野,台湾自然又成了求生的好去处;南澳解放前夕,因拉壮丁随军逃台的也为数不少。

        据不完全统计,南澳人口仅七万多,而在台湾的南澳籍人却达十万之众。可见台澳两地渊源深厚,这也不难解释,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南澳岛上会出现这么一条专卖台湾产品的街道了。

小街小巷里藏着的小卖部

        海子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里说:“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即使看似无足轻重如一条小巷,也会有属于它的名字,属于它的个性和背后故事,生活如此多娇。

你说你喜欢雨,但是你在下雨的时候打伞

你说你喜欢太阳,但你在阳光明媚的时候躲在阴凉的地方

你说你喜欢风,但是在刮风的时候你却关上了窗户

这就是为什么我会害怕你说你也喜欢传统文化

因为你连“发现城市之美”都没有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