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咧两晋(三八)司马道子杀王国宝,并非安抚王恭,而是争夺皇帝

 梦想童年594 2022-04-01

东晋孝武帝司马曜被张贵人弑杀后,东晋朝廷再次陷入了政治斗争的旋涡中。而这次政治斗争的波及面非常大,引发了朝廷和外藩的多次战争,让东晋彻底走向灭亡。根据史书记载,这次政治斗争是从会稽王司马道子和前将军王恭之间展开的,挑起这次争斗的是司马道子的心腹中书令王国宝。王恭以诛杀王国宝为由起兵攻打建康,拉开了外藩和司马道子之间战争的序幕。虽然司马道子被迫杀王国宝息事宁人,但并没有让战争平息,反而给外藩军队得寸进尺的机会,最终导致东晋在内外交困中灭亡。

胡咧两晋(三八)司马道子杀王国宝,并非安抚王恭,而是争夺皇帝

从史书的记载来分析,王恭和司马道子的矛盾实际上是司马曜和司马道子"主相相持"的延续。前文讲过,孝武帝司马曜是东晋最有权威的皇帝,他利用谢安对其的尊重和扶持收回了皇权,让东晋皇室掌控了朝廷。司马道子就是在司马曜收回皇权的过程中崛起的,他以会稽王的身份掌控朝政大权,成为了司马曜在朝中的代理人。然而淝水之战后,在司马曜和司马道子的构陷和胁迫下,谢安及其家族逐渐退出东晋朝堂,掌控朝政大权的司马道子便与司马曜发生了冲突。两人开始暗中争夺朝权,这便是史书上说的"主相相持"。

胡咧两晋(三八)司马道子杀王国宝,并非安抚王恭,而是争夺皇帝

从表面上"主相相持"看是皇权与相权的斗争,斗争的主体是司马曜和司马道子,而实际上动手的都是他们背后的势力。以王恭为首的外藩势力是司马曜控制朝廷的重要抓手,他们拥有强大的军队,驻扎在青州、兖州、雍州、荆州等战略要地,遥控朝廷的重要事务。而司马道子身为王爷和宰相也有自己的班底,中书令王国宝便是其心腹,除此之外豫州刺史庾楷、谯王司马尚之等也都是他的人马。在司马曜在世时双方明争暗斗,最终司马曜占据了上风,朝廷中关键职位都安插了他的人,就连王国宝都改变阵营,形势对司马道子非常不利。

胡咧两晋(三八)司马道子杀王国宝,并非安抚王恭,而是争夺皇帝

司马曜突然遇刺身亡后,东晋朝廷的权力格局大变,出现了内外相持的局面。当时皇太子司马德宗被拥立当了皇帝,这便是晋安帝。晋安帝是出了名的无能,比晋惠帝司马衷还夸张,连冷热寒暑都不知道,生活也不能自理,全靠琅琊王司马德文照顾。于是晋安帝在朝中就成了傀儡皇帝,被司马道子等大臣操控,朝政大权便落入了司马道子之手。王恭是司马曜皇后王法慧的哥哥,靠着这层关系被司马曜宠信,成为其势力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但司马曜死后,朝权被司马道子掌控,占上风的王恭突然落入下风,于是两人的矛盾不断加深。

胡咧两晋(三八)司马道子杀王国宝,并非安抚王恭,而是争夺皇帝

司马道子和他的党羽掌控朝廷大权,经营着以将康为中心的三吴之地,挟天子以令诸侯。而王恭则以国舅爷的特殊身份号令外藩,青州、兖州、雍州、徐州、荆州等地的军队都推其为盟主,对朝廷的诏令阳奉阴违。双方谁也不服谁,在东晋形成了内外相持的政治格局。

为了对付王恭,司马道子的心腹王国宝出了个主意,请求朝廷下令削减王恭的兵权,并让朝廷派人逐渐替换各地驻军的将领。这个主意顿时引发了火药桶,于是在王恭的号召下各地组成联军出兵建康,表面上的理由是诛杀奸臣王国宝,实际上是为了争夺东晋朝廷的控制权。

胡咧两晋(三八)司马道子杀王国宝,并非安抚王恭,而是争夺皇帝

当时加入王恭联军的外藩将领很多,其中便有荆州刺史殷仲堪、南郡公桓玄、北府兵首领刘牢之等人,几乎集中了东晋所有的精锐军队。所以司马道子感到很恐惧,便派谯王司马尚之捕杀了王国宝和他的弟弟王绪,主动向王恭妥协。于是王恭撤兵驻守进口,这场战争在朝廷其他重臣的斡旋下才没有打起来。可是战后司马道子并没有收敛,而是派遣王国宝的弟弟王愉出任江州刺史,并从豫州刺史庾楷处分离出四个。这个操作再次引发了内外矛盾,王恭带着外藩联军又一次攻打建康,战争波及面不断扩大。

胡咧两晋(三八)司马道子杀王国宝,并非安抚王恭,而是争夺皇帝

历史上对司马道子杀王国宝向王恭求和的做法有着公论,都认为这是司马道子息事宁人,惧怕王恭的外藩大军才进行如此操作。然而从第二次战争的起因来看,很显然司马道子并不像是惧怕王恭大军的人。如果他真的惧怕王恭,为何启用王国宝的弟弟王愉为江州刺史,又让王愉去瓜分庾楷的地盘?面对王恭和庾楷等人再次起兵,司马道子没有再采取息事宁人的策略,而是派世子司马元显出兵迎战,结果一战击破王恭,解除了建康的危机。由此可见,史书上和很多学者认为司马道子畏惧王恭的判断是有问题的,并不符合历史的事实。

胡咧两晋(三八)司马道子杀王国宝,并非安抚王恭,而是争夺皇帝

史书上对司马道子的评价很低,认为他是个昏聩无能的王爷,所以才致使东晋朝政败坏,在内乱中被桓玄篡位,使得国家灭亡。可是仔细推敲,其实这种逻辑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并不是客观的分析问题。诚然司马道子专权是东晋灭国的主要原因之一,但他没有点能力怎么可能独揽大权?在谢安执政的时代,他被司马曜任命为中书令分摊谢安的权力,最终逼迫谢安放权下野,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虽然谢安不屑于政治斗争,但也不是好欺负的,司马道子能完成这个目标也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胡咧两晋(三八)司马道子杀王国宝,并非安抚王恭,而是争夺皇帝

后来他与司马曜争权,在朝中摆出"主相相持"的格局,也说明其政治手腕相当厉害。他派王国宝的弟弟王忱出任荆州刺史,一度让司马曜毫无办法。王忱去世后,司马曜抓住机会以中旨的方式绕过司马道子,任命殷仲堪为荆州刺史,这才彻底的占据了政治斗争的上风。由此可见司马道子在政治斗争上也是非常厉害的,并不是任人宰割之辈。他敢以建康的那点兵力和东晋外藩的精兵对抗,并谋求削弱外藩兵权,可见其野心的庞大。像他这样的枭雄,听说王恭起兵的消息,怎么可能连敌人都没看到就杀了心腹妥协?

胡咧两晋(三八)司马道子杀王国宝,并非安抚王恭,而是争夺皇帝

以历史事实为依据,王恭第二次起兵比第一次强大得多,得到了更多外藩将领的支持。可司马道子仍旧选择让司马元显率军迎击,可见他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惧怕王恭的外藩联军。因此将昏聩无能和惧怕王恭联军,作为司马道子杀王国宝求和的原因,显然是与事实不符的。

实际上通过对王国宝被杀前后的史料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司马道子的真正意图并非向王恭妥协,而是争夺晋安帝司马德宗的控制权。当时在得知王恭起兵的消息后,不但司马道子有反应,王国宝也是非常着急,毕竟他是被诛杀的直接对象。他向弟弟王绪问计,王绪让他杀王珣、车胤等重臣,劫持晋安帝。

胡咧两晋(三八)司马道子杀王国宝,并非安抚王恭,而是争夺皇帝

王珣和车胤是朝廷重臣,在当时名望很高,尤其是王珣还是琅琊王氏的子弟王国宝对此很犹豫,他不敢轻易动手,便又向王珣和车胤问计。王珣和车胤劝王国宝放弃兵权,主动辞去官职,向朝廷请罪。王国宝先是照做了,然后又改变了主意,假称得到皇帝诏命复官,再准备起兵与王恭抗衡。可是还等不到他起兵,就被司马道子派来的司马尚之抓捕,然后被下诏赐死。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王国宝作为司马道子的心腹,在朝廷中的权力是很大的。不但拥有兵权,还能拿到皇帝的诏令,可见其权势并不小。

胡咧两晋(三八)司马道子杀王国宝,并非安抚王恭,而是争夺皇帝

假如王国宝选用了王绪的方案,那情况对司马道子将是非常不利的。王国宝有兵权,又诛杀了支持司马道子的王珣、车胤等人,再控制晋安帝,那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面对王恭的大军,王国宝很可能牺牲司马道子,然后与其进行谈判。王恭起兵名义上是诛杀王国宝,实际上是为了争夺朝廷大权。这背后实际上是太原王氏与司马道子之争,而王国宝既是司马道子心腹,也是太原王氏子弟。以他那种出了名的墙头草的德性,与王恭达成和解,协助太原王氏掌控朝政,成为又一个顶级门阀也不是不可能。

胡咧两晋(三八)司马道子杀王国宝,并非安抚王恭,而是争夺皇帝

因此面对王恭率领的外藩大军时,王国宝和司马道子其实是各自为战的态势,都在抢夺朝中大权,以维持自己的权势。司马道子杀王国宝并不是简单的向王恭妥协,而是有着更多的考虑。一方面,王国宝之死让王恭少了政治上的理由,达到缓兵之计的目的。另一方面,从王国宝手中夺取兵权,控制晋安帝,形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态势,为战争做下一步准备。同时王国宝的墙头草作风也让司马道子很不放心,鉴于司马曜时期王国宝跳槽的黑历史,所以司马道子是必须除掉王国宝的,他也担心与王恭作战时自己后院着火。

胡咧两晋(三八)司马道子杀王国宝,并非安抚王恭,而是争夺皇帝

综上所述,司马道子杀死王国宝并非简单的妥协和认输,而是有着更多的政治斗争的考虑。司马道子的人生中,他是极度擅长搞这种阴谋诡计的,所以才能配合司马曜逼谢安和谢玄下野,这也是他能够独霸东晋朝政的资本。然而这种资本在真正的战场上没有太大的用处,反而在阴谋诡计横生朝堂上玩得风生水起。可是这种阴谋手段永远不可能解决东晋面临的内乱问题,只能加剧战局的恶化,最终让野心勃勃的桓玄渔翁得利。而东晋的人心也在这种内乱中分崩离析,最终避免不了灭亡的结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