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国最后的真相,被误解千年的姜维钟会以及白痴邓艾

 晴耕雨读天 2022-04-01

一文解释清楚三国末期,最难以理解的谜题。

这个题材其实我以前也写过,但原来写得太乱太长,所以决定重新写一篇。

钟会伐蜀,是三国末期最扑朔迷离的故事。

第一、姜维为什么不战而降?

第二、钟会深受司马昭信任,为什么起兵反叛?

第三、为什么在已经明知钟会谋反,被诬陷的邓艾反而死得最惨?而在所有真相大白之后,司马昭为什么非但不给邓艾平反,反而施加了最严厉的惩罚?

换句话说就是,真谋反的钟会家没事,仅有钟会一个养子被斩,其余人连官职都没撤。反观邓艾家,明知被冤枉,司马昭却杀了他所有儿子,老婆和孙子被流放西域。

《邓艾传》:子忠与艾俱死,馀子在洛阳者悉诛,徙艾妻子及孙於西域。

搞清真相,我们得一件一件来。

先说姜维,因为他的事情最简单。

姜维投降之谜

文章图片1

一句话,不是姜维主动投降,而是钟会诱降。

投降之前,钟会给姜维写了封信,信里把他们比作吴札和郑乔。

《姜维传》:会与维书曰:“公侯以文武之德,怀迈世之略,功济巴、汉,声暢华夏,远近莫不归名。每惟畴昔,尝同大化,吴札、郑乔,能喻斯好。”

吴札和郑乔其实就是春秋时的季札和子产,季札是吴国人所以又叫吴札。子产原名公孙乔,郑国人,所以又叫郑乔。

季札和子产一见如故,结下了深厚友谊。钟会拿他们相比很正常,不正常的是季札对子产说的话。

季札对子产说,你们郑国国君无道,很快就会灭亡,你要做好准备。果然不久后,郑国爆发了伯有之乱,子产因为有所准备,成功拿到了执政权。

姜维投降后,钟会又跟人说,姜维的才能,即便是夏侯玄和诸葛诞也比不上。

《姜维传》:会与维出则同轝,坐则同席,谓长史杜预曰:“以伯约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胜也。”

这又是一个奇怪的比喻,夏侯玄和诸葛诞因为不满司马家,先后谋反失败被诛,是实打实的黑分子。

结合这两件事,可以很清楚地得到结论。不是姜维不抵抗,从一开始他就是诈降。钟会告诉他要谋反,而姜维同意了,所以他才很有把握地给刘禅写信,要他忍耐几天,事情很快就能解决。

《姜维传》:密书与后主曰:'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想想就明白,如果姜维先投降再说服钟会谋反,他哪来的把握?凭啥人家听他的?

不要再骂姜维不抵抗了,人家不是不抵抗,人家是在下一盘大棋,只是最终没成功而已。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姜伯约对蜀国都做到了尽忠竭力,死而后已。说他是丞相最完美,最忠诚的继承人,一点都不为过。

钟会谋反之谜

文章图片2

第二个说钟会,因为他是整个事件的关键人物。

钟会谋反,乍一看很难想象,因为他曾经是司马家忠臣,忠心到没法再忠。

处理寿春叛乱时,钟会算无遗策,立下头功,却不要任何赏赐。太仆高官不做,陈候厚爵也不要,宁愿当司马昭府中一个小小的中郎官。

《钟会传》:寿春之破,会谋居多,亲待日隆,时人谓之子房。军还,迁为太仆,固辞不就。以中郎在大将军府管记室事,为腹心之任。以讨诸葛诞功,进爵陈侯,屡让不受。

钟会为什么会起叛念,原因在于云台事变。

260年,司马昭指使太子舍人成济刺死了魏帝曹髦,这起弑君事件,给钟会带来了极大的刺激。

第一,钟会本以为司马家是忠臣,现在发现自己看错了。

第二,钟会认为曹髦是个好皇帝,而且是难得的好皇帝。

《魏氏春秋》:景王私曰:“上何如主也?”锺会对曰:“才同陈思,武类太祖。”

有一次司马昭问钟会,皇帝怎么样?钟会回答:“文采可比曹植,武功堪比曹操。”

这是相当高的评价,但这样一个好皇帝,却被司马昭杀了,这让钟会的信念开始产生动摇。

《晋书·向雄传》:初仕郡为主簿,事太守王经。及经之死也,雄哭之尽哀,市人咸为之悲。后太守刘毅尝以非罪笞雄,及吴奋代毅为太守,又以少谴系雄于狱。司隶钟会于狱中辟雄为都官从事。

从这件事后,钟会就与司马昭貌合神离,标志就是他偷偷释放了曾经得罪过司马昭的向雄,还把向雄收为部下。

文章图片3

262年,司马昭决定伐蜀。

对司马昭来说,伐蜀是迫不得已的选择。因为刺杀曹髦,司马昭背负了巨大压力,想化解这个压力,司马昭必须做一件大事。

一件证明自己比老曹家更优秀,更配得上天下之主的大事。那么,征服令数代曹魏君主束手无策,甚至只能被动挨打的蜀国,就成了唯一选择。

伐蜀遭到了几乎所有人反对,只有一个赞同者,就是钟会。

钟会为什么赞同?他要兵权,从这个时候起,他就已经下定决心推翻司马家。

钟会一生未娶,虽然没有老婆,但他有个哥哥。他哥哥叫钟毓,官至后将军,镇守荆州。这个哥哥很能生,生了五个儿子,其中两个还送给钟会做养子。

如果钟会谋反,势必连累家人,于是一件非常吊诡的事情发生了。

司马昭刚委任钟会为伐蜀主将,钟毓就来密报,说钟会不可信,用他恐怕会出事。

亲哥举报亲弟谋反,是钟毓和钟会关系不好吗?当然不是,哥俩好得恨不能穿一条裤子,《世说新语》说,兄弟俩连泡妞都一起上。

所以很明显,这是钟会事先设好的一步棋,目的只是为了将来不会祸及家人。

文章图片4

司马昭听完只是一笑,他信不信无关紧要,要紧的是根本没有替代人选。这点钟会很清楚,所以他才让亲哥举报自己,司马昭也很清楚,他必须借重钟会的才干。

《钟会传》:文王笑曰:“我宁当复不知此耶?蜀为天下作患,使民不得安息,我今伐之如指掌耳,而众人皆言蜀不可伐。夫人心豫怯则智勇并竭,智勇并竭而强使之,適为敌禽耳。惟锺会与人意同,今遣会伐蜀,必可灭蜀。灭蜀之后,就如卿所虑,当何所能一办耶?凡败军之将不可以语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与图存,心胆以破故也。若蜀以破,遗民震恐,不足与图事;中国将士各自思归,不肯与同也。若作恶,祗自灭族耳。卿不须忧此,慎莫使人闻也。”

相对于钟会谋反的风险,不能拿下蜀国的风险更大,所以司马昭宁愿冒险。而且他也有底牌,钟会没有带过兵,虽然他很聪明,但缺乏军中威信。到时候只怕他想谋反,将士们并不愿意。

最终果如司马昭所料,虽然灭掉了蜀国,但钟会约束不了将士,谋反失败,钟会也死在了乱军之中。

但不管怎么样,钟会都称得上魏国忠臣,他并不是有当皇帝的念头,他只是想推翻司马昭。

邓艾冤杀之谜

文章图片5

按理来说,邓艾是死得最冤的,因为他才是真正的司马家死忠。但又是最该死的,因为人人都想杀他,钟会想杀,姜维想杀,卫瓘想杀,甚至司马昭也想杀。

可以这么说,伐蜀不管什么结果,无论谁胜谁负,不管钟会还是司马昭赢,邓艾都不会有好下场。

司马懿提拔了邓艾,但司马昭并不喜欢他。

不喜欢的原因是邓艾太白痴,邓艾放牛娃出身,没读过几天书,政治觉悟差到令人发指。司马昭提出伐蜀,反对者里跳得最欢的就是他。

司马昭鼻子差点没气歪,本来他心目中伐蜀主将非邓艾莫属,但邓艾愣是活生生把自己排除在外。

邓艾为什么反对?啥也不是,他就纯觉得现在时候不到。蜀国有姜维老小子呢,我跟他打了好多次,这人可不好对付。

《晋书·司马昭传》:征西将军邓艾以为未有衅,屡陈异议。帝患之,使主簿师纂为艾司马以喻之,艾乃奉命。

最开始司马昭按下不快,派了一个主薄师纂过去教训了邓艾一顿,仍然以邓艾为将,命令他伐蜀。结果不情不愿的邓艾,别别扭扭地打了一仗,楞让困在沓中的姜维逃离了包围圈,退守汉中。

这下司马昭鼻子真的气歪了,不是他非要用钟会,连邓艾都不听话,他能怎么办?哪还有别的选择。

而邓艾,也从此在作死的大道上,一去不回头。

文章图片6

教训完邓艾的师纂没走,留下了当了一个军司马。按理说,这事搁谁都明白,这是主君对你不放心,派来一个卧底监视你,可偏偏邓艾就是不明白。

他怎么对待师纂的呢?

一开始想杀。

《邓艾传》:艾遣子惠唐亭侯忠等出其右,司马师纂等出其左。忠、纂战不利,并退还,曰:“贼未可击。”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乃叱忠、纂等,将斩之。

绵竹关魏蜀最终决战时,魏军一度不利,邓艾威胁要斩了邓忠和师纂。

要说邓艾也没歪心,毕竟他连自己儿子邓忠一起威胁了。可在师纂那里,就是另外一种感受了。

你小子是不是想借刀杀人,找个借口除掉我这个眼中钉?

主君派来的人,邓艾居然让人家当先锋官敢死队,还动不动以死威胁。咱也不明白邓艾脑袋里,究竟是怎么想的。

然后想收买。

绵竹关打赢了,蜀国灭亡了,邓艾也终于明白过来了。师纂是来监视自己的,惹不起也不能惹。

为了弥补过失,邓艾做出了第二个作死的决定。

他在未经请示的情况下,擅自封师纂为益州刺史。

《邓艾传》:以师纂领益州刺史,陇西太守牵弘等领蜀中诸郡。

这大概是史上最没技术含量的收买了。这就好比康熙派韦小宝做赐婚使,护送建宁公主去云南完婚,结果第二天收到了赐婚使把公主肚子搞大的消息。

文章图片7

你说康熙会怎么想?司马昭不是康熙,脾气也没康熙那么好,所以师纂根本没敢要这个益州刺史。

人家都不傻,知道这是掉脑袋的事,唯独邓艾不知道。

不仅如此,邓艾还干了第三件作死的大事。灭蜀之后,邓艾私自留下了两万魏军和两万蜀军。他想的很简单,灭了蜀国,接下来就是吴国了,蜀在长江上游,坐船可以顺流而下,所以留下四万人伐木造船。

可问题是你好歹先请示一下,别人替他请示了,司马昭表示不同意。邓艾还梗着脖子犟,强调自己要做大忠臣,立志要帮司马家征服天下。

我敢跟你打赌,打那时候司马昭就起了杀心。

我去你妹的大忠臣,大忠臣有你这样的?

但这些不至于让邓艾直接惨死四川,司马昭想杀他,怎么说也得先把他抓回来,三堂五审,公开处斩。

邓艾冤杀之谜,还有一个关键人物。

小人卫瓘

文章图片8

伐蜀的人选里,钟会是主,邓艾为副,另外还有一个人,监军卫瓘。

这个卫瓘既不是司马昭心腹,也不是魏国忠臣。司马昭也正是利用这点,如果是自己人,难免跟钟会或邓艾有旧,监军就是监视他们的,所以这个人只能是外人。而且是个利欲熏心,急欲升官的小人。

钟会谋反时,卫瓘表示同意,而当钟会提出除掉邓艾时,卫瓘也表示赞同,正是他亲自带人抓捕了邓艾。

《晋书·卫瓘传》:平旦开门,瓘乘使者车,径入至成都殿前。艾卧未起,父子俱被执。

如果问卫瓘为什么同意与钟会谋反,原因也很简单,他是个典型小人,满脑子只想升官发财。钟会势大他选择钟会,而当钟会谋反失败时,他又选择了第一时间开溜,并把自己洗得干干净净。

《晋书·卫瓘传》:瓘至外解,服盐汤,大吐。瓘素羸,便似困笃。会遣所亲人及医视之,皆言不起,会由是无所惮。及暮,门闭,瓘作檄宣告诸军。诸军并已唱义,陵旦共攻会。

发现势头不妙,卫瓘溜进厕所,灌了一肚子盐水(古代厕所备有净手用盐水),以拉肚子为名离开了钟会。然后摇身一变,又成了捉拿钟会反抗军首领。

文章图片9

钟会当然不能留,乱军中卫瓘处死了钟会和姜维,但还有两个知情人,关在囚车里的邓艾父子。

《邓艾传》:艾父子既囚,鍾會至成都,先送艾,然後作亂。會已死,艾本營將士追出艾檻車,迎還。瓘遣田續等討艾,遇於綿竹西,斬之。

钟会谋反事发后,邓艾部下以为沉冤得雪,救出了邓艾,却不料半路迎头碰上了卫瓘派来的田续。

如果邓艾活着,那么卫瓘的所作所为,一定会给司马昭知道。所以最终结果是,钟会没有杀邓艾,邓艾反而死在了自己人手下。

《魏晋世語》:師纂亦與艾俱死。纂性急少恩,死之日體無完皮。

如果你还不明白,看看另一人遭遇就明白了。为了保密,卫瓘不仅处死了邓艾,还把司马昭派来的卧底师纂一并处死。

如果说邓艾或多或少有谋反嫌疑,那么杀师纂的理由是什么?

《汉晋春秋》:杜預言於眾曰:「伯玉其不免乎!身為名士,位望已高,既無德音,又不御下以正,是小人而乘君子之器,將何以堪其責乎?」瓘聞之,不俟駕而謝。

司马昭并不打算追究,只要拿下蜀国,万事足够,他不想多生事端。蜀国一灭,邓艾是活也好,死也好,都已不重要。

大事已成,损失几个棋子何足道哉。

所以他对卫瓘不仅没有斥责,相反很满意。但魏国不是没有明白人,时任钟会长吏的杜预目睹了整个过程,忍不住对众人说道。

“卫瓘如此玩弄小人权术,将来又该怎么惩罚他呢?”

听到杜预这么说,卫瓘吓得连马车都来不及坐,亲自跑到杜预家谢罪,才总算堵住了杜预的嘴。

文章图片10

杜预的预言最终成为了现实,若干年后,卫瓘惹怒了皇后贾南风,被满门抄斩。只是有一点,明明被杜预斥责为小人的卫瓘,在《晋书》中却被描写成了公正刚直的好人。

所以有时候读史书,真的要多几个心眼。

至于司马昭为什么放过钟会家人,反而严惩邓艾家,原因也很简单。

钟会虽然谋反,但他只反司马昭,不反魏国。钟会声称自己有郭太后遗旨,奉旨清君侧,擒拿叛徒司马昭。

所以钟会仅是对司马昭不忠,而司马昭想干什么,人人都清楚。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魏国大臣们同情钟会的,并不在少数。

比如曾被钟会救下的向雄,钟会死后,他冒死埋葬了钟会尸体。这属于大逆不道的行为,更别说他原本就有罪。

可司马昭并不敢惩罚向雄,只能叫来嘉奖一番。连向雄都不敢罚,更别说钟会家人,何况钟会早就埋好了后手。让亲哥揭发自己,跟自己撇清关系。

但邓艾就完全不同了,正因为知道他没有谋反,所以反而没人同情他。

司马昭的满腔怒火,也只能拿他来发泄。

处理邓艾不会有任何后果,于是司马昭动用了最残酷惩罚,邓艾之子全部处死,余者发配西域。

司马昭只想给别人知道,不听他的话是什么下场,至于邓艾冤不冤,那根本不重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