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击匈奴,得不偿失(五千年的点滴)

 金色年华554 2022-04-02

今天聊聊汉朝和匈奴的战争这就不能不提到汉武帝北击匈奴的丰功伟绩。这个确实是丰功伟绩,汉军一路追亡逐北,把匈奴赶到大漠以北,漠南无王庭。卫青霍去病,中国军事史上的奇迹,封狼居胥,禅于姑衍,令无数后人为之心驰神往,特别是一些铁血军迷,提起来必然是热血澎湃。

再次承认,这是彪炳中国军事史的光辉。但是要是算算账的话,我觉得和匈奴的战争,大汉朝其实是赔了。

请按住或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本人微信公众号,您的转发是对我最大的肯定,谢谢各位的鼓励和支持

文景时期和匈奴小规模的冲突就不说了,汉武帝时期和匈奴的战争是从马邑伏击战开始的,大汉朝给匈奴下套,引诱匈奴单于到马邑,就是现在的山西朔州,布置好埋伏圈,等着匈奴人上钩。最后功败垂成,匈奴人在最后时刻发觉了,全跑了。竹篮打水一场空的汉武帝把这次计划的执行人之一王恢杀了泄愤。这次就算是没输没赢,不赚不赔吧。

四年之后,汉军四路出击,攻击匈奴。这一次四路人马只有卫青一路取得胜利,消灭匈奴兵七百多人,这个在《史记》和《汉书》里面的记载是一致的。但是其他三路的表现都不怎么样。公孙贺徒劳无功,算是好的,至少是个不胜不败的局面。剩下两路全败,公孙敖损兵七成,李广全军覆没。这次可以算是赔大了。

转过年来,匈奴三次入侵,杀死掠走军民四千多人。汉武帝派卫青和李息出击,消灭匈奴几千人。又过了一年,卫青再次率军出击,消灭匈奴几千人,缴获牛羊一百多万。这回的战损跟上一次比,算是平账了,而且总算有了点儿财产性的收入。同时还修复了蒙恬时期的要塞,修筑朔方城,算是开拓版图,但是又把上谷一块地方给了匈奴,就是现在的张家口那一带,等于也是不赔不赚。

又过一年,匈奴再次入侵,进入代郡,杀了太守恭友,抢走一千多人口;又进入雁门关,杀死抢走一千多人。一年之后,匈奴再次入侵,汉朝又损失几千人。这一轮汉朝的反击在一年之后,卫青率兵突袭,擒获匈奴右贤王部一万五千人,十几个小王。当年秋天,匈奴再次打回来,又杀了代郡都尉硃英,抢掠百姓一千多人。这一轮在战损方面汉朝相对好一些。

一年之后,下一轮战争开始。卫青带着十几万骑兵,出定襄,就是现在的山西忻州攻击匈奴,杀了一万九千多人。汉朝这边损失两位将军,三千多骑兵。右将军苏建全军覆没,前将军赵信投降匈奴。赵信本来就是匈奴人,就算回归祖国了。转过年来,匈奴又一次入侵,杀了几百人。这一轮的战损汉朝略占优势,不过也算不上什么大胜。

一年后,霍去病横空出世,率领一万骑兵杀过焉支山,消灭匈奴一万八千多人,缴获休屠王祭天金人。夏天,霍去病再次攻击祁连山,消灭三万多匈奴兵,小王七十多个。匈奴杀回来,杀死几百人。李广和张骞出右北平,攻击匈奴左贤王,被人家围了,但是消灭匈奴四千多人,自己损失也差不多。不过这一轮从战损比上来说,汉朝在军事上算是赢了。

图片

又过了一年,匈奴浑邪王、休屠王带着四万部民投降,汉朝还夺得了匈奴的黄河以南,新秦中地区的土地,减少了一部分戍守边疆的士兵需求量。这个算是最好的结果,减轻了百姓负担。但是转过年来,匈奴再次入侵,杀死掳走一千多人。这一轮的结果是最好的,汉朝得到了人口和土地,还减轻了负担,赚了。

然后就是大决战,卫青霍去病北出大漠,封狼居胥山,一直打到北极圈。杀死匈奴八九万人,自己也损失士兵好几万,比匈奴那边少不了多少,还损失了十几万匹马。双方战损比差不太多。

图片

跟流水账式的列举了一年年的事情,请您注意我的用词。有时候用的是战损比,有的时候用的是赔了赚了的话。我之所以用战损比这个词语,就是我觉得,这一仗下来,无非就是你杀了人家多少人,人家杀了你多少人。就算你杀的敌人数量比你这边自己的损失要大得多,那又如何?能说你赚了吗?你死的人再少,这些人也没有了。而你无论杀死多少敌人,你又得到了什么?

说这个话并不是说多杀敌人不应该,但是战争的根本目的并不是杀人,而是要达到你追求的目标。正所谓“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目的达不到,杀再多的人又有什么用?也就是让那些武将得到封侯的机会,对于自己这一方死去的人来说,则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最好注脚。而且他们的死亡在打胜仗的背景下还显得更加无足重轻以及不合时宜。

那么汉朝的战略目的达到了吗?我们先来看看战略目的应该是什么。彻底消灭匈奴?靠汉朝一家之力,没有外力的情况下可能吗?事实是,卫青和霍去病北击匈奴,封狼居胥,取得如此重大胜利,并没有达到一锤定音的效果。边境只平定了七年,匈奴就卷土重来,入五原郡,杀了太守。这中间匈奴有没有小规模的骚扰,这个没有记载,不敢妄言。不过两年之后,汉武帝到北方边境地区对匈奴喊话,那意思是“你们要是能打,就过来,咱们再放开手脚大打一场。你们要是觉得自己没有能力打大仗,那干脆就来投降,在北边苦寒之地躲着有什么意思呢?”

根据这番话,我觉得这几年匈奴小规模的骚扰应该是有的,如果边境彻底太平了,匈奴根本不出现了,能逼得皇帝亲自叫号儿吗?匈奴人作为游牧部落联盟,没有稳固的基地,来去如风,机动性太强。虽然漠南无王庭,但是想要骚扰边境,还是做得到的。我觉得汉武帝是不胜其烦了,才有这样的话放出来。

三年后,匈奴果然派人来了,但是来的使者死在了长安,没谈成。匈奴再度大规模犯边,因为这一次又上了史书的记载了。四年后,汉武帝又派赵破奴领兵两万,北击匈奴,这次赔大了,全军覆没,一个都没回来。转过年秋天,匈奴就大规模入侵,前面匈奴犯边的记载都是“杀略千余人”,这回的记载是“杀略数千人”,还杀掉了至少一个都尉,相当于师级干部,这一次是大规模的报复行动。

图片

不过两年之后,匈奴归还了扣押的汉朝使者,还主动派人来进贡,但还是没谈拢。转年汉武帝就主动出击,派李广利领兵三万攻击匈奴,杀死匈奴兵两万多人,但是这边付出了李陵五千人全军覆没,李陵投降的代价。转年匈奴又打回来,汉朝损失多少不知道,但是雁门太守因为怯战被汉武帝杀了,说明这回肯定损失也不小。再转年汉武帝又打回去,派二十多万人出击,按照《汉书》记载,没取得什么战果,徒劳无功。不过好在这一仗让匈奴六年之内没有大的动作。但是该来的还是会来,六年之后匈奴再次犯边,动静儿又不小。转年再来,又杀了两个都尉。

汉武帝随即又发动了他在位的时候最后一次主动出击匈奴的战争,派出十三万人。御史大夫商丘成的两万人还不错,至少杀敌很多。重合侯马通的四万人也还成,虽然没有捕捉到匈奴主力,但是降服了西域的车师国,也算有成果。但是担当主力的汉武帝新任大舅子的七万人打了败仗,他自己还投降匈奴了。

又列举这么多,中心意思就是霍去病封狼居胥之后,并没有换来多少年太平的成果,特别是相对于当时那么大的损失来说,就更是赔本儿的买卖。而且后来匈奴不断侵犯,针对汉朝,还有一些优势,更显得那次北击匈奴的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所以,汉武帝跟匈奴的连番大战,双方就一直是在杀来杀去,完全没有个结果。汉朝这么大的投入,您说值吗?

当然,我们还能算一笔经济账,即通过战争获得实际利益。就像我前面说的赚赔的概念。这又怎么样呢?除了那回匈奴浑邪王、休屠王投降,算是大赚一笔,其它的哪次也没有太多的实际利益。要说卫青拿回一百多万牛羊那次也能算有收获,但是后来的大决战损失了十几万匹马,基本算是平账了吧。

就算是匈奴二王投降那次得到的利益,历次匈奴入侵之后的损失恐怕也就抵消了。关键是这么多次出击,大量的军费,平时为了防备匈奴骚扰,戍守边境必然要多耗费很多钱粮,这又得多少钱?还是那句话,这个不是能够通过杀死敌人来平衡的,杀死敌人再多,除了多造一些冤孽以外,换算不成物质利益。

这么看,汉武帝的北击匈奴,无论从战略目的还是实际利益上来说,都是得不偿失,赔本儿的买卖。可能您要说了,如果不攻击匈奴,那么匈奴不断侵犯,就听之任之?关于这个问题,您可以查一下《史记》和《汉书》,汉武帝之前的文景朝和汉武帝之后的昭帝朝,匈奴侵犯的频率并不比汉武帝时期高,反过来说就是汉武帝和匈奴的大规模交战,并没有缓解匈奴之害,该怎么样还怎么样。不过就是耗费了大量的钱财,搭上几十万条年轻的生命。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下一个问题是,不跟匈奴大规模交战,有没有什么别的办法呢?当然有。除了报复性行为,匈奴入侵为了什么?他不想灭了你的国家,所求无非是物质利益,物质利益是可以通过贸易来实现的。《资治通鉴》记载:“往往入寇汉边,不可胜数;然尚贪关市,嗜汉财物,汉亦关市不绝以中其意。”就是说匈奴很喜欢汉朝的东西,希望和汉朝贸易。虽然这种贸易不能完全杜绝匈奴的侵犯,但也并不比跟匈奴开战的损失更大,可能冲突的烈度还要低很多。

图片

当然,汉朝跟匈奴做生意,最后赚钱的肯定还是汉朝,那么就不妨把赚来的钱再反哺一部分给匈奴,花销比打仗要低得多,边境百姓还能平安,和平也能持久一些。对,就是宋朝澶渊之盟的做法。还是那句话,不要一提给别人钱就跟丧权辱国似的,有钱的才给别人钱呢,总伸手要别人钱的是要饭的。

和亲也是汉朝除了武帝朝之外,和匈奴维持和平的一个手段,这个争议比较大,后面会有专章论述。总之就是和平比打仗好,如果武帝朝继续和平政策,收益会大得多,只不过就满足不了后世一些铁血军迷大汉王朝的陶醉感了,损失仅此而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