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板浦笔记:疫情下古镇的春

 昵称16177767 2022-04-02
荠菜是春天的报春菜。
按照节气,按照老家古镇板浦习俗,往年的春天,便有古镇上的一些俊姑娘、俏媳妇,不约而同,挎上竹篮,手提铲子,或三五成群,或三三两两,走在清晨,走出古镇,走出北海城门,结伴去郊外“挑”荠菜。荠菜这种野菜,在老家实属常见之物,随处可见。比如:河边、田埂、乡间、大天池······
随着老人、孩子不断加入,“挑”的人越来越多了,自然而然地成了一种景观。这种浓郁的乡风习俗,让我颇为心动。小时候,我曾有幸和姐姐一起,裹夹在浩浩荡荡的人群中,觉得自己也成了一道迷人的风景。
可见,老家古镇板浦人“挑”荠菜之盛。
中国地域广阔,好像这样的习俗,不只是我老家独有。譬如:周作人笔下的浙东。周作人在《故乡的野菜》写道:······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回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
略微不同的是,浙东人用的是“剪刀”,而我老家人拿的却是“铲子。”
大约几个小时,“挑”荠菜的人们,收获不小,均“挑”满一小竹篮,四个字,满载而归。
“挑”回家的新鲜荠菜吃法颇多。可做汤,可凉拌,可包饺子。食法中,包饺子尤佳。荠菜包饺子,是深藏在古镇人家一道惊艳的美味。出锅后的饺子,清香四溢,回味无穷。饺子里,有一种大地的芬芳。一家人,聚餐一起,吃着鲜嫩的荠菜饺,浓浓情义。俗话说,饺子就小酒,越喝越有。兴起时,再搭上一壶小酒,喝上两杯,岂不美哉······荠菜饺子,百吃不厌!中午,一座千年古镇,早已浸润在荠菜的香味之中。
自古以来,春天属于文人墨客最喜欢歌颂的时节。是树皆媚。是花皆香。最能代表春色的是花。想必,往年的这个时候,东大街7号,李汝珍故居的寒梅却自满枝盛花,傲然挺立,显出一派清姿神韵。文人拿梅花入诗:“一朵勿先报,百花皆后香;欲传春消息,不怕雪里藏。”“烟姿玉骨,淡淡东风色,勾引春光一半出。”
春风拂过,花儿烂漫,花枝柔软,随风摇曳。一年时令,此时赏花最佳。秋园里姹紫嫣红,有胜雪梨花,有灼灼桃花,芬芳怡人,开到浪漫绽放。树上鸟儿,婉转鸣叫,唱出一串串动人的音乐,清脆悦耳。花丛中,蜜蜂也自由的、欢快的忙碌着穿花采蜜。
李汝珍故居、秋园,是我必去的地方。记得,每次赏花归来,总是不忘,摘几束鲜花,或泡茶,或煮粥,或置于书房的瓶子里,书房里香气蔓延,花香袭人······花是有情之物,花的用处,妙不可言!
苍茫人世,生命飘忽无常。很多事无法预料,正如很多事无法改变。前不久,住在许翠巷的一个朋友去世了。朋友正当盛年,年纪四十三,撇下了妻儿老小。朋友本分人,与世无争,乃一卖鱼小贩。平常一般凌晨四点不到,就起床洗漱后,开着车子,上新浦海鲜市场拿货了。他拿回的货,无非是一些不起眼的海虾,或是海鱼,他卖的价格其实不贵。他的摊位位于鼎盛市场,他志向不大,只求每天能赚点生活费,养家糊口,仅此而已。老天不公,苍天无眼,不料一个意外,使他归于尘土,死于青春。虎年的这个春天,朋友过早的离世,让我感觉不到一点春天的温暖。相反,我的心,冰冷冰冷的。朋友的名字,叫汪小平。人生真是酸楚无奈。从此后,朋友与我阴阳两隔,纵是踏遍万水千山,亦不在重逢。在这个满怀愁绪的春天,我怎能不想起我的友人。今写下,以上这一段文字,权当是对好友的一种怀念。
我沉浸在朋友刚离世的悲痛中,情绪完全没来得及调整。紧接着,三月5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肆虐了古镇。打破了所有古镇人的生活习惯,以及孩子们上学的规律。疫情异常严重,不得已,工厂关闭、学校停课、店铺关门······古镇一时间,万人空巷,冷冷清清,姑娘们再无法提竹篮“挑”荠菜。
为了响应政府号召,不给政府添麻烦,古镇人家居家隔离。
而此刻的我呢?因疫情缘故,被困在学校,出不去,甭再提赏花、摘花。在抗疫的日子里,我几乎整天重复着几件事,为师生做饭、吃饭、看书、记笔记、做核酸检测。可惜,非常遗憾,苦于身边没有电脑,一个字也写不了。古镇与我工作单位学校之间,近在咫尺,仅隔着一条204国道,却成了精神上回不去的故乡。
尽管,我表面上波澜不惊、淡定从容。然而,我的世界,总是离不开古镇。我始终古镇情怀,实在放不下,那个生我养我的古镇。我无数次默默地祈祷,愿山河无恙,愿古镇无恙!愿家人无恙!愿亲朋好友无恙!愿我的千年古镇,依旧生机勃勃、再续辉煌······
作者简介:潘友国,土生土长板浦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