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应可军|​宁海明代父母官

 海燕文化工作室 2022-04-02




宁海明代父母官




文/应可军

《汉书·循史传》载,西汉元帝时,南阳郡太守召信臣,字翁卿,九江寿春人。"其治视民如子",劝民农桑,去末归本,为政勤勉有计谋,"好为民兴利",尽力使百姓富起来。他亲自指导农耕,常出入于田间,住宿在民家,很少有安闲的时候。"百姓归之,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吏民亲爱信臣",尊他为"召父"。说来也巧,时隔不足百年,至东汉武帝刘秀建武七年(公元31年),南阳郡百姓又幸运得遇新任太守杜诗。《后汉书·杜诗传》载,杜诗,字君公,少有才能,担任郡功曹时,爱民如子,事事替百姓作主,由是全郡百姓家家粮丰衣足。百姓拿他与以前的召信臣相比,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自此"父母官"这一尊称便广传后世"父母官"的由来。
在封建社会,父母是子女的主宰,同时父母又最疼爱自己的子女,所以父母官就兼具了领导与爱护的两种特点,一个好的地方官应该像爱护子女一样爱护百姓,这就是"爱民如子",当百姓的权利受到伤害时,官员理应加以维护,这就是"为民做主"。因此所谓的"父母官"其实是百姓的一种赞誉。同时这样的父母官通常都是一些比较基层的官员,主要是州、县等地方长官,因为他们直接与地方百姓接触。循吏"之名最早见于《史记》的《循吏列传》,后为《汉书》、《后汉书》直至《清史稿》所承袭,成为正史中记述那些重农宣教、清正廉洁、所居民富、所去见思的州县级地方官的固定体例。除正史中有"循吏"、"良吏"的概念外,到元杂剧中又有了"清官"乃至民间的"青天大老爷"的称谓。宁海明代循吏列于编、入县志者38人。
 
俞宗恺:会稽(绍兴)人,洪武元年(1368)任宁海县学教谕,德行文章,重于一时。
 
王士弘:字可毅,号桃源仙宰,潞洲人(现山西省长治市)。洪武五年(1372)任宁海县事。时兵乱后,学校未兴,士风不振。初方国珍占据台州、温州、明州三郡,驱迫平民为兵。《明史纪事本末》卷五十五《沿海倭乱》写道,“洪武四年十二月,诏靖海侯吴桢籍方国珍所部温、台、庆元三府军士,及兰秀山无田粮之民尝充船户者,凡十一万一千七百余人,隶各卫为军。仍禁滨海民不得私出海,时国珍余党多入海剽掠故也。祯既至,三郡每挟私意,多引平民为兵,濒海大扰。宁海知县王士弘曰:'吾宁获死罪,不可诬良民为兵。’即上封事,词甚切,上立罢之”。又《明史》一百四十卷列传二十八专门为王士弘写传,“又王士弘者,知宁海县。靖海侯吴祯奉命收方氏故卒。无赖子诬引平民,台、温骚然。士弘上封事,辞极恳切。诏罢之,民赖以安”。同时,薛方山《宪章录》、张岱《夜航船》等书都提到宁海知县王士弘,《夜航船》一书写道,“王士弘为宁海知县,有惠政。祷甘霖,除虎害,邑人歌曰:'打虎得虎,祈雨得雨,岂弟君子,民之父母’”,“民之父母”的典故就是出于此。夏旱,王率众祷雨取水即应。县境内多虎,伤人,王以城隍庙神檄文下令设械柙抲虎,一个月除尽。民歌曰:“祷雨得雨,柙虎得虎,岂悌(和乐平易)君子,民之父母。”王为政以“清心省事为本,故事集而民安”。
 
暇日与俞宗恺、张振、郭信弹琴赋诗,其诗葩藻发,多出于自得。所著有《桃源集》。后至广东南雄任职时离世。
 
周公辅:字良弼,河北真定行唐(今石家庄市行唐县)人。洪武二十二年(1389)任宁海县丞。持身廉正,爱民如子。
  
县内有海涂田50余顷已废,无法耕种,但田税久未减,民困甚。周诣京启闻,遣使按其事,浮税得除之。会工部令,征县役2万人,东去象山修筑塘堤,西往黄岩疏浚河道。官府吏卒,竟使棍棒督打役民,甚急。周曰:一年又一年,将受饥寒、劳瘁的劳工,驱迫到邻县苦役,欲将此情紧急上奏,僚长为难之。乃叹曰:我上不能匡扶君主,下不能救助百姓,为何在此生存呢?听闻古有尸谏去死,醒悟其主。而我去死,必会震惊官署,惊醒官员良知,会以上报,从而减轻民之疾苦。于是自缢而死,民士哀痛,走哭于市,撞钟三日。葬于社稷坛西,祀名宦。
 
傅芳:洪武末年任知县。廉能宽惠,刑清讼清。傅以诉讼简部使者而闻名。
  
王英:姑苏(苏州)人,建文时(1399-1402)任县事。断狱明决,人不敢欺先。时连年歉收闹饥荒,邑盗多发。王至,望风而逃。后历官山西按察使。
 
黄萌:福建福清人,邑教谕,博通经史。学子受业于黄门下专致读经书,可称为“立比高节,永世矜式。”后即居宁海焉。
 
张源:成都人,县丞。先是邑税亏兑,张追征有方,时完足,民皆感之。后升户部主事。
  
魏泽:字彦恩,江苏溧水人。有学行。建文三年(1401),由刑部尚书贬谪为宁海典史。时“靖难”追捕方孝孺族党,魏悉力保护,出资其行,以免遭难。得知方先生幼子德宗,年才九岁,设法多方藏匿。遇义士余学夔(邑诸生),乃将方文稿,公文件并遗孤尽托之。至嘱余航海达云间,逃匿海屿。以故方氏有后嗣。
  
魏泽为官廉洁凯弟(和乐平易),豪强畏威而善良得职焉,后升詹事府録事。有诗集行世,祀名宦,配享方正学祠。
  
《明史》有载:世宗时(1552—1566),松江人俞斌自称孝孺后人,一时士大夫信之,为此纂编《归宗录》。既而方氏察其伪,上言于官,乃已。
 
钱本第:安徽泗州(今泗县)人。永乐初年(1403)任邑典史,有才干。时邑有穆惟英恃勇杀人,聚众徒在象山,凭山险掠夺扰民,无人敢当前锋去剿除。钱领头袭捕之,百姓安定。
  
张韶:河南鲁山人,景泰四年(1453)任县事。恰逢饥荒年,饿死多人。张先发预备仓和儒学仓粮食,又捐助煎粥赈灾民,然后奏章中道全活者万计。
  
余亢:江西德兴人,进士,试御史。天顺三年(1459)人,调任宁海知县。兴学校,养贤士,摧豪强,击顽鲁小人,民安居乐业。
  
诸葛隆:福建晋江人。天顺八年(1464)任县事。宽和仁爱,不立威侮于民。任职满,民攀恋不舍已。
 
  
戴韶:成化六年(1470)任典史。清廉谨慎有为,邑原有坍压田土,该粮赋三千七百石,苦负于民。戴韶上疏于朝廷,每一斗米折纳银二分七厘,粮不亏额,而民称便,至今赖之。
 
  
郭绅:字廷章,江西宜春人,成化十一年(1475)进士,次年任县事。性理明达,察驭民,不立崖岸,故莫不感服。修建学宫,访求方正学先生故属,修其祠,刊其文,教育于人,以传世士大夫精神。后擢升监察御史。历官福建布政使,南京刑部右侍郎。
  
张宏宜:字时措,华亭(今属上海)人,成化十七年(1481)进士,次年任县事。明察是非,办事刚断,依仗作威者,有所收敛,小民吐气。邑滥建寺庙,宏宜考查为无功血食者所为,毁其像,迁其庙,教民正道方向。修学舍,建官署,事成功,而官不扰民,暇余时则教授学生讲解经义。尤善吟咏赋诗,亦精书法。后以创作忧民之歌,思之昅除。官为南台御史。
 
江澂:字景吴,江西南城人,成化十七年进士。弘治元年(1488)任县事。莅事精勤,每日早起必向北面再拜,而为民办事以诚信为本。海边民苦,坍塘又缴虚税。江复核一邑之田亩,有欺骗隐瞒不实之处,即新垦五百余亩补充粮额,民才得以休养生息。后升山东按察使佥事。
  
张 羽:字凤举,扬州泰兴人,弘治进士。正德二年(1507)任县事。清正廉洁,抑制强豪惠及困穷子民,风范凛凛行事。由淳安知县擢升御史,因检举京城大臣刘瑾被贬谪。历官副都御史。
 
戴显:字克进,江西浮梁人,举人。正德二年(1507)任县事。兴利除害,锐意专志兴治,修邑志,修筑万年塘,广义塚,葺修方正学故里祠。又于正德三年(1508)邑北五里建“景方楼”,为文坛记之,以敬仰方正学之意。数月离任。
  
毛驭:湖北麻城人,举人。正德十三年(1518)任县知事,历任九载。几次遭受水旱灾,缓征薄敛,慰勉安定,惠政及民。
  
唐愈贤:字子中,湖南辰州(今怀化市北部地区)人,嘉靖五年(1526)进士。六年知事。居官惓惓,以勤学于王阳明道统,移风易俗为自任,剔剪弊病,扶助贫弱,抑制强横,均田平徭,宽严结合,合理处事,力尽为民。莅任四年,民怀吏畏。行取南台御史十一年后,邑人建祠于西门外,祀名宦。
 
钟允谦:本姓黄,字汝益,广东琼崖(今海南省)人,进士。嘉靖十年(1531)任县事,以经学(儒家经典)整顿吏治,莅事严而有法,庭无私自进见,奸民狡吏,都不敢欺昧。建社学,置社田,留心教化。后升主事,历官莱州知府。
 
杨时秀:号禹峰,安徽怀远人,嘉靖十四年(1535)进士。十五年知县事,守己爱民,尤重风节。初方正学祠建于故里,为昭示前人修行,兴起后学之化,乃创祠于跃龙山。历官按察佥事,著有《春秋集传》三十卷。
  
张士贤:号咸斋,江西人,举人。嘉靖十九年(1540)任县事,躬行节俭,先德后刑,有故循吏之风。时官场喜谄媚上司、趋炎附势。士贤独守,刚正不阿,不从上意,遂拂袖而去。论时政具有高见。
 
刘洵:号苏庵,江西鄱阳人,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擢升户部事给中,以直言被谪祁门县丞。二十二年(1543)改任宁海知县事,莅事六个月,豪滑之徒隐迹,民甚安心。
  
林大梁:字以任,号双湖,福建同安人,举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任县事。历任九载,治尚宽平。时倭寇在吴、江、闽、广四省骚扰。邑因无围城,民甚恐惧,力请当事者筑之。城池建立,倭突猝至,得以防守。民赖以安。后升化州知州。
  
吴三畏:号半村,福建莆田人,举人。嘉靖间任宁海教谕,学问渊博,行谊端方,士多仰其造就。尤善吟咏,长于楷书。后升嵊县令。
 
王自勉:江苏砀山(今隶属安徽宿州)人,万历十三年(1585)宁海教谕。为人磊落,一言一行,悉有准绳。训士教育以德为先行。后文艺所著有《淮河图经》,升瑞州府教授。
  
曹学程:字希明,一字心洛,广西全州人。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初任湖北石首县令,以外艰归。十八年(1590)补宁海知县。力以厚风俗,阜民财,兴学社为自任。逾年修邑志,设季课,创社仓,以备饥荒。立征法,以寄寓体恤于民。时有芝草生长多颗麦穗之瑞兆。二十年(1592)升屯马柱史,后以建言反对册封外藩事,刑狱十年,其子正儒上疏,乞代坐牢始释。
  
丁天相:号竹坡,江苏泰兴人。以孝闻名,为学博深。学子中有家贫者,即赈之。其受侮于豪强者的弱民,代为剖诉明白。后按时与曹令学程相唱和。后迁通州学正去京一程时,曹令建言被捕入狱,天相每间日遣役问候,仍以吟咏相往还。曹令语曰:“丁公爱我,此亦友谊之所难也。”后升沙县知县。
 
王演畴:字孟箕,号震泽,江西彭泽人。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知县事。上任即揖让僚属遵纪守法,曰:“毋自怠污,上官三尺”。众肃然。年大饥,停止预征之赋曰:“民今且半寂,奈何取来,岁末莩甲者,重朘其生也。”郡守以宽容的主张,其吏急叹曰:“民牧谓何终不敢媚上以荣。”己泫然泪下,富民闻之尽踊跃交出赋税,并有超过他邑。又建社仓,广养济院,在南观(崇圣观)废址上辟为缑城书院。捐廉治之,清核寺观田粮,增置学田四百余亩。方正学先生嫡裔居华亭易姓俞,附有遗书,学院杨公廷筠檄文晓谕下,松江守张公九德,急迫为褒扬保护,使复姓归宗,守故里祠。公去十余年,邑人追慕,建祠祀之。
  
张邦翼:号轸南,湖北蕲州人,万历二十六年(1598)任县事。当机敏捷,清净不扰。时西郊外洪水决城,率民砌壩堰至今赖之。筑势马山塔以培文脉,奏最调繁临海。历官四川总宪,后改云南副宪。 

颜欲章:
号云汉,江西安福人,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进士。三十一年任宁海县事。他承上一任县令张邦翼规章,罕所更革,独以对北门(拱辰门)护城河大水淹没,其害于邑。就作改修绕抱城门水道,并布桥以通行人往来。经历五个月艰难完工,即调往嘉兴任职。四明州屠纬真曰“五月循良起颂声也”。士民数千走中丞台要求颜令留宁海不成,无奈圣旨已到,皇命难违,颜令在百姓的依依惜别中上任去了。他走后,宁海人民非常想念他,就在城门外的护城河边建造了一座生祠,刻立碑文,记录颜令政绩,并将其带领乡民开挖的河道称作“颜公河”。至今尚存。
  
林光庭:字冲明,号映苍,福建莆田人,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进士,担任宁海县令达四十余年。林光庭上任时,发觉田赋由税粮改为征银后,官员肆意加大铸银损耗,并将差额纳入私囊。他当机立断,全部开除了这些贪腐之人。长期以来,林光庭对下属要求严格,有法度;对待老百姓,却是宽松平和耐心细致。有犯事入狱诉讼的,总是反复教导,引向正路,让他们知道是非曲直,以期改正。林光庭敬重读书人,时常与有文化,乐意为民办实事的人聚在一起,与他们商量,如何让贫穷子弟接受免费教育。在任期间,他修缮孔庙,建造讲经楼、文昌阁。拨寺田为祀产。曹前令学程(明万历一十八年任县事)以忠谏被逮入狱,请当事人将他入祀名宦。莅任二年,以地曹召入民建祠祀之。累任武昌郡守,卒于官。
黄光岳:江西上高人,清雍正二年(1724)进士,次年任宁海县令。他到任之后,整顿地方官员乱收苛捐杂税,坚决杜绝不正之风,竭力振兴文教,废除元妙、崇圣两座寺庙田产,归缑城书院所用,排除万难为书院培养人才提供各项资金,宁海文风从此大振。
程煜:号敬斋,也是江西人,清雍正八年(1730)进士,乾隆十年来宁海任县令。期间,他不仅修筑堰坝,灌溉农田,还拨出寺庙田产,给书院学子作津贴,教与养兼施,深受百姓爱戴和敬重。
  
周维鲲:字仲化,号南地,福建浦城人,举人。万历四十三年(1615)任县事。刚上任,遇大旱,即率僚属徒步取水祷白龙潭,陈词恳挚,俄倾大雨,随从者以盖旗下而去。周曰:“吾祷得雨,岂避雨哉,步行数十里淖泥中,岁遂大有(年就会大丰收)。”居官诚朴无伪,不喜听人胡言,曰:随便揭人隐情,我当明察清楚。宁邑田多土地瘠薄,丰收时所入也不足需要,而牟利者(粮贩子)运出焦灭于村外。维鲲设严禁,民用有储藏。任期满迁安徽池州时离世。
  
胡懋道:字元朴,湖南宁乡人,由进士任县丞,代二任知县事。清火耗,革常例,县衙门内肃然。年偶饥荒,成群饥民赴郡(台州)籴米,返回途中驿官索米少许,懋道知,遂严惩其役,并布告禁谕之。后迁济宁州判官。
  
苏万杰
:号平观,姚江人。以乡荐署教谕开始,即集学生选拔其秀异者,给月定课期,学田收入,历五年。重于潜心励志学者,尤为优厚。迁滇南参政时,遇丽水人何应乾,号景纯,任训导,气相同,与苏无稍间。
 
宋奎光:字元实,号培岩,常熟人,万历四十年(1612)举人。博学宏识,能诗文,工书法。崇祯四年(1631)任县事。当积弛之余,修葺城垣,建公署,修邑志。任期内,百废俱兴。

张绍谦
:字道益,一字牧夫,江西南城人,拔贡,崇祯十五年(1642)任县事。上任首拜谒方正学祠,忾焉仰止。乃购《逊志斋集》善本,重付梓之。莅事精明,兴利除害,卒民勿忘其德,康熙九年(1670)祀名宦。
以上五几位有功德、有名望的古代外籍官员,均载入旧县志《宦绩传》,并序曰:“太史公史记,有循吏传,其称由来尚矣,宁海置县以来,代有循良,其尤著者,列于编”。 一个官员的好坏。其实,在每一位老百姓的心中都有一杆秤:群众在你心中的分量有多重,你在群众心中的分量就会有多重。宁海在前进,在发展。明代至今已有五六百年之久,可他们的政绩老百姓还是清清楚楚的。

作者简介

应可军

应可均 ,笔名筱瑛,曾用名应可军,浙江宁海人。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近代史史料学会会员、宁海县诗词楹联协会常务副会长、地名协会副秘书长、宁海县徐霞客研究会理事等。酷爱收藏宁海地方文献,被评为宁波市十佳藏书家庭”;走遍全县村落,考查风土人情,庋藏大量原始材料,又被评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普查先进个人首批浙江省民间文艺优秀人才”“宁波市十佳业余文保员”;其间,曾在《宁波日报》《宁波晚报》《宁海报》等刊物上发表过不少的史论作品,参与策划多种文化活动,编著多种有关宁海综合文献等。著有《宁海历史上今天》《宁海姓氏溯源》《宁海之最》《宁海古戏台》《宁海民政志》等著作。

□编辑:木子叶寒
□题词:储吉旺先生
LOGO\题图\尾签设计:野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