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兴|古城印记——帅府胡同的文化味

 唯我英才 2022-04-02

保定帅府胡同如今只剩两处遗存,但承载的历史记忆却有很多。

  清晨走在胡同北头,人群熙熙攘攘,有买有卖,一派热闹景象。相比之下,南头临近西大街这里就安静多了。在老保定的所有街巷胡同中,帅府胡同无疑是极具历史意义的。虽说与其它胡同相比它的历史遗存少之又少,完全被一处处居民小区所取代,但“帅府胡同”这一名称一直没有改变,其所蕴含的特殊意义一直被铭记。

历史悠久,直隶省会肇始于此

  帅府胡同近临古城西城门,南对西大街,隔街与南侧的唐家胡同相对,北接双彩街,隔街与法院街相对,全长约220米,因金正大四年、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蒙古保州等处都元帅张柔重建保州城时将帅府建在这条胡同的东侧而得名。

  “胡同”一词源于蒙古语gudum。元人称街巷为胡同,后变为北方街巷的通称。帅府胡同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是保定成为直隶省会的肇始之地。

  都元帅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分别被赋予了不同的用途——先后作为元代顺天路和保定路的治所,明代曾在此处设保定巡抚和总监军,清康熙八年(1669年)直隶巡抚由正定移驻保定,巡抚衙门便设在了帅府胡同南段路西的位置——这就是保定成为直隶省会的起点。同时还在设立了直隶守道,道署就设在元帅府的位置。因此,当时帅府胡同南侧一带一度成了省城保定府的行政中枢。

  到了雍正二年(1724年),直隶巡抚署被废除,设立直隶总督,6年后才迁至现在直隶总督署的位置。雍正十年,直隶守道改称直隶布政使,这个职位仅次于总督和巡抚。在清代时这里也曾为前营游击署,那时的大门由开在帅府胡同的西门改为在西大街的南门。到了清末,这里一度又改为政法学堂……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为市公安局、省公安厅、市委驻地。

昔日都帅府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至今还没有看到一张相关的历史老照片,只能从前人的一些文字中去推理想象。好在从元代到今天,老保定旧城区由于受城垣所限,东、南、西、北四条大街的主框架始终没有多大的变化。我们可在金末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留下的文字中对都帅府有一些大致了解:以西大街为基点,“为北衙,为南宅……至别第悉然”“因保塞故堞(即宋金旧城墙)而为之,位置高敞,可以尽一州之盛;西望郎山……历历可数,浓淡覆露,变态百出,信为燕赵之奇观也。”

  也就是说,张柔的帅府是由两部分组成的——衙署在北侧,宅邸在南侧,其中提到的“别第”应该就是元好问文中提到的种香园。帅府当初要么是建造在“故堞”之上,要么就是建有高楼,否则也不会登高之时便可“尽一州之盛”,还可以“西望郎山”,看到“燕赵之奇观”。

如今的帅府胡同

  据记载,当初220米长的帅府胡同,整个东侧只留有一个街门,西侧位置除南北两侧各有一家店铺外,共有6个大门楼和两个小街门。如今的帅府胡同东西两侧所有老建筑除南临西大街还有两处稍晚的遗存外,其它建筑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些住宅小区。

  聚顺和是帅府胡同南接西大街西侧的一家门面房,据说其前身就是清初的直隶巡抚和总督署衙门的位置。原牌匾印有“煤油莊”字样,2008年在旧城改造修缮时被改写为“聚顺和”。上世纪一二十年代的时候这里曾是一家干鲜食品店,现在变成了修锁铺。

  2011年,经普查认证,保定市公布了第一批32处历史建筑,西大街有多处建筑入选,这家聚顺和也名列其中,门口所挂铜牌即是该标识。胡同东侧南接西大街也是一处标有“西大街595号”的老式翻新门面房,在旧城改造时几乎被拆除一半,据说它的北侧就是当初的都帅府位置。

  如今,这条历史悠久的老胡同每日人来人往,人们似乎早已忘却了以往那一桩桩故事……它不再高贵无比,只是这座城市的一条脉络和通道,是城内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场所和古城历史文化发展演化的一个重要舞台,它承载了历史的变迁、时代的风貌,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作者:高兴 编辑:苏若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