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于大夫从零学中医——针灸篇针灸四总穴(五总穴)在临床的应用中医、西医各有所长,不可一叶障目、厚此薄彼,中医讲究天人相应,辨证论治,所谓理法方药,一以贯之,砭石、毫针、推拿、正骨、方药等都是中医的组成部分,且无高低贵贱之别,因地、适时、择人,当用则用,适宜而已。 因缘际会,笔者有幸在这个不着四六的年纪,借助网络结识朋友,前人有言:隔行如隔山,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跨界整合,似乎比专业壁垒来得更令人心服口服。 看着大家在网上的讨论,虽然有无脑黑的,也有无脑粉的,但是感觉大家还是想了解认识中医。既然大家都想了解中医,笔者作为祖国传统医学中医学的传人,弘法利生,自然责无旁贷,兹决定一周至少更新一次,讲一讲针、讲一讲灸、讲一讲方、讲一讲药、讲一讲医,笔者自知学识粗鄙,肚中空空,在各位面前,算是自不量力、大放厥词,诚然是可笑可悲,但抱着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态度,倘能给大家平添一些遐思,笔者觉得也是快然自足、善莫大焉。 今天先来给大家讲讲在临床上每天都会遇到的一组穴位:四总穴。这组穴位看似简单,实则效用颇宏,四个穴位(外加一个内关穴)基本涵盖了临床所有大的系统的疾病。记忆简单、不易遗忘,上手实操方便快捷,临床效果还出乎初学者的意料之外的好,这样的穴位得好好归置归置吧。 查阅现存古籍,四总穴最早见于《针灸大成》,为针圣杨继洲所著,具体而言: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后人在继洲公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个大穴:内关心胸谋,与四总穴相合,并成为五总穴,也就是: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内关心胸谋。 四总穴(五总穴)功效主治简而言之: 肚子、腹部疾病,都可以选用足三里进行保健、调理、治疗。 足三里穴为调整胃肠功能和有关消化道疾病的主穴;并对高血压患者有降压作用;经常针灸能增加机体免疫力,起到防病保健作用。 腰部、背部疾病,都可以选用委中穴进行保健、调理、治疗。 委中穴为治疗腰背疼痛及膝关节炎的主穴,对急性胃肠炎上吐下泻失水引起的腓肠肌痉挛、中暑、疔疮等症也均有良效。 头部、项部疾病,都可以选用列缺穴进行保健、调理、治疗。 列缺穴主治咳嗽、哮喘、痰涎壅盛、头痛、颈项强痛,以及腱鞘炎等疾病。 面部、口腔疾病,都可以选用合谷穴进行保健、调理、治疗。 合谷穴为头面和口腔疾病的主穴,同时,对热病发汗、止汗,及消退慢性病的发热也具一定效果。 心脏、胸腔疾病,都可以选用内关穴进行保健、调理、治疗。 如胸痛、胃痛、心绞痛、肝胆痛、呕吐、心悸、房颤、心动过速、膈肌痉挛、疟疾等。 四总穴(五总穴)穴位定位: 足三里穴:第一种寻找方法:足三里穴位于腿膝盖骨外侧下方凹陷往下约4指宽处。(即:膝关节处有一个髌骨,髌骨下两边有两个坑,叫膝眼穴,内侧的叫内膝眼,外侧的叫外膝眼,从外膝眼开始,往下,四个指。胫骨的前边一个指头宽,然后四个指头在外膝眼的下面,这个位置就是准确的足三里穴。)第二种寻找方法:用右手掌心按准右腿膝盖顶部,五指朝下,中指顶端向外一指的位置就是右腿足三里。(把你的手腕横纹,对准膝盖处髌骨的上边,这手自然的搭下去,中指尖指的位置)换左手用同样方法可以找到左腿足三里。 ![]() 委中:委中穴位于腘横纹中点,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中间,即膝盖里侧中央(膝盖后面的直线中间叫做委中穴)。 ![]() 列缺穴: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或者以左右两手虎口交叉,一手食指押在另一手的桡骨茎突上,当食指尖到达之凹陷处取穴。或立掌或侧掌,把指向外上方翘起,先取两筋之间的阳溪穴,在阳溪穴上1.5寸的桡骨茎突中部有一凹陷即此穴。 ![]() 合谷穴:在第一、二掌骨之间,当第二掌骨桡侧之中点处;或拇、食两指张开,以另一手的拇指关节横纹放在虎口上,当虎口与第一、二掌骨结合部连线的中点;拇、食指合拢,在肌肉的最高处即是。 ![]() 内关穴: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 综上所述。五总穴基本涵盖了保健预防、亚健康管理以及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调理,用之实践,其效立竿见影。 时间仓卒,第一次先给各位朋友汇报这么多,纰漏、谬误一定不少,请各位朋友多多批评,我们下周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