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个小故事,带我们走进《增广贤文》,学处事哲理

 沧海一粟1951 2022-04-02

知己知彼,将心比心。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宁可人负我,切莫我负人。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受恩深处宜先退,得意浓时便可休。

伤人一语,利如刀割。

莫笑他人老,终须还到老。

一人传虚,百人传实。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这些我们常听到的俗语,它们都出自《增广贤文》。小时候听大人念时总是一知半解。长大后才发觉很多句子,精辟透彻。

《增广贤文》以有韵的谚语和文献佳句选编而成,其内容十分广泛,从礼仪道德、典章制度到风物典故、天文地理,几乎无所不含,但中心是讲人生哲学、处世之道。。

5~10岁的确是给孩子建立规矩的最佳时间,是针对孩子心性的成长特征,敦促他树立好的品行的重要阶段。

下面5个书中小故事,带我们走进《增广贤文》。

酒逢知己饮 诗向会人吟

相识满天下 知心能几人

传说俞伯牙是春秋时期楚国著名的琴师,但苦于无人能听懂他的琴声。

一次,俞伯牙乘船沿江旅游时临时避雨,闲来无事,于是抚琴而歌。

他弹了一支意在高山的曲子。一个叫钟子期的打柴人,被琴声吸引,赞叹道:“有巍峨高山的意境啊!”

伯牙又弹了一曲意在流水的曲子,子期又称赞道:“多么浩荡的江水啊!”

伯牙惊喜万分,终于遇到能够听懂他琴音的人,于是两个人结拜为生死之交。

可惜钟子期不久就病故了,伯牙悲痛欲绝,来到子期墓前为他弹奏了一首充满怀念和悲伤的曲子。随后起身将自己珍贵的琴砸碎于子期的墓前。

从此,伯牙与琴绝缘,再也没有弹过琴。

观今宜鉴古,

无古不成今。

魏徵是隋唐有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他一向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公元643年,魏徵病死了,唐太宗非常伤心,痛哭流涕地说:“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冠是不是端正整齐;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进程和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行为的得失。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了。”

是非终日有 不听自然无

竹篱茅舍风光好 道院僧房终不如

中国古代的文人从小接受儒家教育,都希望自己可以辅佐圣明的君主成就一番事业。但不可能每个人都能如愿,失意的人这时就很容易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道家讲究的是超脱,即远离纷纷扰扰的俗事,追求自我的宁静。在政治黑暗时期,会有大量不愿与世同流合污的人隐居起来,以一间陋室、一身破衣度日。这也渐渐形成一种隐士文化。隐士在人们心目中多是高深莫测的人物,多是有真才实学的,但同时也有不羁的性格,人们对于这样的人充满了崇敬和爱戴。

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诸葛亮就曾经隐居在南阳,远离尘世,亲自耕作,过着普通人的生活。他的住所布置得清静淡雅,有桥有水有竹,后来这几乎成为大雅的象征。

晋朝的陶渊明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隐士,他满腹经纶,一腔抱负,却不被重用,只做了个芝麻小官,还要受督邮的气,于是干脆挂印不干了。之后,陶渊明隐居山中,亲自下田耕作,种菊、除草、收获,这些都成了他文学作品中的主题,虽然生活清贫,但也自由自在。

后来文人们都非常向往隐士的那种生活方式,于是很多人就在自己的住所布置风格上模仿隐居生活的方式,比如植竹、养鱼。

而文人的书房不求奢华,但求简朴素雅,越是陋室,反而越觉得高雅。唐朝刘禹锡的《陋室铭》流传很广,那种生活方式和心境代表了广大文人的心声

人生一世 草长一秋

黑发不知勤学早 看看又是白头翁

鲁迅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也是高效利用时间的专家。

鲁迅在绍兴城“三味书屋”读私塾的时候,家道中落,父亲患着重病,家里还有两个年幼的弟弟,鲁迅不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还得帮助家里干家务劳动。

一天,鲁迅因为忙家里的事迟到了,严厉的老师狠狠地责备了鲁迅。

然而鲁迅并不怨天尤人,反而诚恳地接受了批评,决心以后好好安排时间。于是,他书桌的右上角刻了一个“早”字,提醒和鞭策自己珍惜时间,发愤读书。

鲁迅常说:“节省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

当有人称赞鲁迅是天才时,鲁迅感慨道:“哪里有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写作上。”

儿孙自有儿孙福

莫与儿孙作远忧

很多人只知道第一句却不知道下一句,其实下一句才是整句的精华所在。

这个典故发生在明朝宣德年间,主人公是一位秀才,姓罗。

罗秀才家境贫寒,加上科举不顺利,与仕途无缘。罗伦为了养家糊口,去外地当起了私塾先生,罗秀才的妻子是大家闺秀,两人有一个儿子名叫罗伦。

常年在外教书的罗秀才无暇顾及儿子,所以他的妻子担任了相夫教子的任务。罗秀才过年回家,他的儿子此时已经7岁。罗秀才看见自己儿子准备考考他。

可是通过几次测试,罗秀才对自己的儿子非常不满意,认为他绝非有所成就。于是一气之下,这位秀才选择了出家。

罗秀才的妻子很有远见,虽然自己的丈夫选择了出家,但是这位妻子没有放弃给自己的儿子受教育的权力。妻子找来了更有名的教书先生,儿子进步飞快,后来一举高中,成了状元。

得知自己儿子考中了状元,罗秀才前来家中化缘。罗秀才化缘不为别的,只为看看自己的儿子。临走之前和尚在墙上留下了一首诗:离别家乡十八秋,千钱斗米我不收;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远忧。

《增广贤文》里的大智慧,远不止一点点

你还知道《增广贤文》里其他的俗语和他的故事吗?亲子时间讲给孩子听听吧,也许它能给孩子带来你意想不到的启发!接触国学经典到底有什么用?如果你指望孩子未来能靠它致富、靠它考试拿100分……那基本上是不可行,它们真正的作用是:让孩子的品行更加端正,生命更加丰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