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门学士,散文大家,北宋文人张耒

 泊木沐 2022-04-02

北宋年间,有四位文学家被称为“苏门四学士”。其中有一位叫张耒,他不但在写诗方面有极深的造诣,他还是一位散文家。史书中有一段对文字,对他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成就进行了客观评价,张耒有雄才,文章风格老辣稳健。当苏轼、苏辙、黄庭坚、晁补之等人去世后,北宋文坛上就剩下张耒撑起局面。当时的文人,都以张耒的文章为范文,进行学习。

张耒是安徽亳州人,出生于官宦世家。传说他13岁就能写出惊艳四座的好文章,17岁就能写赋,20岁高中进士,受到王安石的赏识。他22岁那年写了一篇《超然台赋》受到了苏轼的注意,此后和苏轼诗文交往,以学生的身份和苏轼成为文学创作上的知己。

张耒的文章有个最大特点是“文笔通达”。在唐代中期,韩愈、柳宗元等人倡导古文运动,反对文学创作上的矫揉造作、无病呻吟。到了北宋时期,欧阳修等人继承了唐人的创作观,追求创作上的情真意切。欧阳修学到了用情委婉,苏轼学到了质朴真挚,张耒继承了他们的优点,形成了他自己的风格。张耒的创作内容很广泛,从传世文章来看,几乎涉及了各种体裁。当然了,其中文学成就最高的还是散文。

为了追求“文笔通达”,张耒从两方面入手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其一,他在创作中强调实事求是。张耒身处北宋末年,朝廷上的新旧党争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他的创作。苏东坡因乌台诗案差点自杀身亡。司马光死后,《资治通鉴》差点成为“禁书”。在这样的背景下,张耒还能秉持客观标准,揭露权贵的腐败颟顸,这种勇气不是每个文人都有的。其二,张耒在创作中强调通俗性,用简单质朴的语言阐述大道理。看他的文章不需要有特别深厚的古文功底,几乎是只要识字就能看懂。有人说,张耒写文章就像闲话家常,娓娓道来,没有架子。

苏轼和黄庭坚等人都很喜欢张耒的文章。苏轼说,他的文章有“一唱三叹之声”。这句话的意思是,张耒的文章不单单平易近人,还是有层次的。他通过层层推进的手法,让人读起来回味无穷。黄庭坚说他的文章,“笔端可以挥万牛”。这句话的意思是,张耒的文章格局很大,他的掌控能力很强。再复杂的事情到了张耒笔下,也能条理分明,让人看懂其中的逻辑脉络。同时也暗示张耒的文章有磅礴气势,他用笔就能指挥上万头牛。

张耒晚年多次被贬,最后落得个赋闲在家。张耒晚年生活困苦,他自己描写过这种悲惨的生活,“已病药三暴,辞贫饭一盂”。按照他才华,如果他肯依附蔡京,还有机会东山再起,但他高尚的情操不允许他做出背叛正义的事情。最终张耒死于饥寒交迫之中,享年61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