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两拨千斤

 读原著 2022-04-02

      《新编诸子集成》“韩愈赞”篇中记录了一则《买烛暖屋》的故事,大致意思如下:
  

    曾有一位先生在课堂上给学生们出了一道题:考考谁能用不多的钱买到一件特别的东西,——这东西之所以特别,是因为它须有一个功用,即得用它把一大间大屋子的所有空间全部填满。

    学生们得到问题后,无不踊跃独立思考,废寝忘食地用心琢磨。次日,他们有的从农家买来了稻草,有的从集市上购来了树苗,还有的甚至一分钱不花直接从自家竹林砍来了大捆大捆的蓬松竹枝……然而,当他们把他们的东西轮流放进空屋里去后,结果是没有一个人能把整个屋子装满,即使是不要钱的那么多竹枝,塞满屋子后还是会留下不少空隙。

     此时,一个平时都没怎么进入过大家视野的学生缓缓走到了屋子中央,他不急不躁地从袖子里取出一支蜡烛,将其点燃时也很是气定神闲。当烛光瞬间照亮到屋子的每一个角落后,同学们惊叹不已,又嫉妒不已。先生见了,也忍不住被这个学生不一样的慧根深深折服,嘴里更是不停地对他啧啧称赞,——没错,这个学生正是后来的“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称的盛唐大文豪韩愈。

    这个故事里面,至少有三点东西,非常值得后人深思。

    首先,《道德经》讲大道“至简”,“致虚极”,晋韩康伯在注《周易·系辞上》时也有说 : “道者何? 无之称也, 无不通也, 无不由也。况之曰道,寂然无体,不可为象,必有之用极,而无之功显。” 自古以来,“虚胜实”,“虚带动实”,“虚牵制实”犹若四两拨千斤的道理在中国圣人那里都有谈到,但后世罕有人真正能“信其道”,“虚其心”地去深思之,践行之。

    一遇到事,平庸之人往往只能看到表面的实,执着于表面的实,根本无法远思到现象背后的虚,更别说“以游逍遥之虚(《庄子·天运》中语)了”。《淮南子·泛论》中讲“若循虚而出入,则亦无能履也”,庖丁解牛,列子御风而行,本质上都是凭虚入绝。

 
   面对这样一个填充类型的问题,别人想到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而韩愈则能从“虚”的角度反观问题,这就是他的思维不同于寻常人,并且高明于寻常人之处。

   其次,成大业者永远都不是怀着一类“如何节约成本,如何利润最大化,如何早日得到回报”的鼠目寸光之见。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内心的真实,内心的澄明,内心的纯粹,点亮一支蜡烛,对应的是从心而为,不刻意不造作;一支蜡烛,普照的是一方天地,利了他人,成就了他人,达了他人,自然顺带也就成就了自己。这正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正是“外其身而身先,后其身而身存”。

   做任何事都先想着钱,想着利己的人,永远是劳累一生,低格局一生,奴役在眼前的苟且中;做任何事都遵从着自己真实内心的人,翛然而思,精诚而行,那名利对于他来说,都只是顺带的不求自来罢了,后面的,只是他要不要,或是要多要少的问题。

   最后要说的是,任何事业都离不开“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成理。你选择开一个普通的店,做简单加工赚差价的贩子,或是捣腾点小生意,小打小闹,亦或是为了钱选择憋屈于某个团体之下,又或是一心只安于成为一个达标或是称职的公司职员,——活在这些圈子里是辛苦的;

    你洞幽察微,懂得自我更新,顺势(顺时势,顺自然之势)而为,自己立业,或是,从心而为,做自己喜欢的,亦或是从事一个能给更多人带来帮助和光明的工作......选择这种种同样也会有坎坷处。

   既然二者都是要辛勤付出,做起来都同样是不容易,那么你为何非要把自己执绑,套牢,自限在前者上,而不敢去尝试后面那一类选择呢?苍天永远都是公平的,还是那句话,——作低你人生质量,辜负你来这世上走一遭的,永远都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