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课前准备: 每个人发一张白纸,两个圆规(一个质量好一点的,一个质量一般一点的),两把矩尺亦如是。 第一轮:不使用圆规,矩尺,让每个孩子画一个方形和圆形。 画完后,每个人独立地说一说自己画画的感觉。 他们对自己所画不是很满意,我这时先就拿出了一个圆规,给他们来一番适时的应机分析,大概内容如下: 历史上这个也叫“规”。 我们先看这个字的小篆字形,简称篆文字形(补充延伸:小篆是秦统一六国后在秦国本土字体秦大篆,—— (广义上的大篆文包含了周朝时各个国家的古文字,秦和六国文字当然也在内,狭义的篆文则独指秦大篆) ——也即是发源于周朝时期的籀文,即刻在石鼓上的石刻文。小篆文那便是在籀文,即秦大篆文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统一文字,它标志着象形体古文字的结束,隶书是改象形为笔画化的新文字的开始), 小篆文中的“规”,它由夫(夫,指刚成年的人)和见(见,观摩之义)组合而成,表示年少之人正在观摩学习。说具体一点,就是初涉社会的后生向长辈们,前辈们观摩,见习。 《说文解字》里说,规,有法度也。指晚辈向德艺双馨的前辈们学习为学和为人的法度,规范。有了法度,规范,晚辈学习起来就会轻松很多,就像我手上的这'规’,有了它,我画起圆来,就比没有它时要强得多,等下你们可以试一下。古人也称最圆的圆,也就是最完美,最典范的圆为“规”。 二 紧接着,我把“规”放下,拿起了“矩”,继续布道: 这便是矩,古人习惯将其称为“矩尺”,我们现在叫直尺。 还是先看“矩”这个字。金文中它以“巨”字的形态出现,也就说,如今的“矩”字,最早就是“巨”字。 在金文中,“巨”由三部分组合而成,一是工(工,代表器具);一是又(又,意为“用手抓”),还有一部分是大(大,“人,工匠”之义),联合起来,它的造字本义就是:工匠用来画直线直角的工尺。 金文中的“巨”,还有一种形态,就是有的将“大”写成了“夫”,“夫”同样也是表示“人”的意思。 这个字演变到篆文时,又把“巨”中的“夫”写成了“矢”字,表示矩的方向性,跟箭一样正,直;并在此基础上又加了一个“木”,表示“矩”的木制特性。到汉代隶书时,才变成一个“夫”加一个“巨”,跟“规”像是孪生兄弟一样。 到汉末楷书出现后,又将“夫”变为“矢”,到此,“矩”才变成了今天我们见到的“矩”。 《说文解字》:巨,规巨也。从工,象手持之。“榘,巨”或从木、矢。矢者,其中正也。即古文“巨”。 许慎是说:巨,就是规矩中的矩。字形采用“工”作边旁,像手持矩的样子。榘,这是“巨”的异体字,字形采用“巨、木、矢”会义;矢, 表示中正。矩,它最早就是“巨”字。 “矩”,指的正是工匠用来画直线,或是直角的工尺,就如同我手上的这把矩尺一样,有了它,我画起方形来,就比没有它时要强得多,等下你们也可以试一下。古人也称最正的方行,也就是最完美,最典范的方形为“矩”。 还是先让他们自己独立畅谈。他们说完,我来点拨。 这一番的点拨,我循循善诱中,有提到这样一些道理: 这次你们画的就好多了,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了规矩。人作画时,有了规矩,按照规矩,能画出更完善,更完美的方和圆。同理,人做人时,有规矩,遵守规矩,才能做一个更加完善,更加完美的自己。 荀子讲:“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用规矩做出来的车轮,在路上滚起来就不怕泥泞坑洼的道路;弯曲的木头,被规矩矫正后就能变直,金属按照一定的规矩磨砺后就变得锋利,君子博学的同时,信守心中的规矩,经常反省自己的德行,就会减少犯错误的机会,让自己日趋变得完善。 孟子在《离娄篇》中更是直接讲道:“规矩,方圆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又道:“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一个督绳,弹拉墨线,一个根据墨线以锯削),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一个做人没有规矩的人,就如同工匠做东西不用规矩一样,做出来的东西是不合格的,其人也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和喜爱。 第三轮:用上最好的那个圆规和矩尺,让每个同学再画一个方形和圆形。 仍是他们自己先自谈各自的感受。 通过鲜明的对比,他们一般感受都很强烈,渐渐能入门了,此时,我趁热打铁,有点化道: 没有圆规,你画一个圆,结果不圆。没有矩尺,你画一个方形,就不方。 有个一般的圆规,你画一个圆,会比较圆。有把一般的矩尺,你画出来的方形也算的上比较方。 这一次,用上最好的规和矩,你们画出了做正,最完美的方和圆。 《论语》中说:“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孙子兵法》里也有提道:“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 孟子讲:“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高明的工匠不因为拙劣的工人而改变,降低,或是废弃其设定的规矩水准,后羿也绝不因为拙劣的射手而改变,降低,废弃其拉弓的准则。” 三 接着从源头和整体上给他们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和延伸: 到武王伐纣,推翻商朝,建立了周朝后,周公以他的远见卓识帮周朝开创了一套维护国家长久治安的道德礼乐制度。这里的“礼”便是最早的规矩,有了规矩后,中国历史就进入了一个健康发展的欣欣向荣时期。 然而,到孔子时的东周前期,礼乐规矩又渐渐崩坏,孔子睹此一幕,不由得要大声疾呼,如果想延续伟大的中华文明,最好先就要“克己复礼”,即他强调每个人只有克制自己的私心和狂妄,回归到“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上面来,整个社会才有永久的和谐可言。他这话里强调的正是规矩,规则,道德的不可缺少性和重要性。他自己以身作则的同时,还在前人的基础上既整理传承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顺带地开创了他自己的一套独特思想体系,以此成为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至圣先师,被后人赞誉“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1988年,在法国巴黎召开的“面向21世纪”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上,75位诺贝尔奖得主围绕着“21世纪的挑战和希望”的议题展开讨论,得出 的重要结论之一是:“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之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最后融会贯通,深入浅出,及时给学生做一个小结: 今天作画,我们用规矩,只要长久的用下去,总有一天,我们能达到“熟能生巧”的境地,到那时,即使手头上没有规矩,我们也能画出最正的方与圆。这就好比,一开始我们书读得不够多,道德修养不够高,就很容易犯错误,孔子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这就是讲,平时我们需要用规矩来时时规范,省察我们的行为,及时端正我们自己的言行,慎思之,明辨之,博学之,审问之,笃行之,如此习惯下去,总有一天,我们会达到,即使身边的环境没有给我们设规矩,我们也能自觉做到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圣贤出自规矩之下,而最终绽放出来的光芒要远远大于规矩本身。一个人自身道德上去了,那规矩对于它来说就可以弱化了,甚至可以忽略了,我们今天用规矩,就是为了以后能丢掉规矩,我们今天遵守规矩,就是为了能早日彻底完善自己,能早日把自身的学艺,品性,人格修得健全,最终达到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心灵完全自由的境地,到那时,我们就接近了圣人,甚至完全可以成为圣人,像后世孔子的诸多优秀弟子,以及孔子思想的那些大传承人一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