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答案在生命最初时就已经有了

 读原著 2022-04-02

   我今年21岁,16岁走过了滇藏线,反穿新藏线。17岁走了青藏线,19岁走了川藏线。21岁走了阿里南线,转了神山冈仁波齐。年少时走过很多地方,因为没有读过足够多的书作支撑,走过的路也只是路。随着年龄的增长,只想再去看看,一定用心聆听当下的美,用心体会,感受人文风情和理解宗教文化。

     ——这是我在网上看一篇有关西藏的文章时,于它的留言区看到的一位读者的留言。

      像他那么大时,我还在念书,他的经历让我佩服。可同时,跟他比起来,我也并不感到有多少遗憾,21岁后的那几年,我几乎天天都在校园图书馆物我两忘地读我喜欢的书。而他走过那么多坎坷之路后,仍没有得到多少生命的升华,内心的澄明,这才是真正让人扼腕叹息的事儿。

     很久以前,我以为人活在这世上要么读万卷书,要么行万里路,否则的话,就很难对得起自己来这世上走一遭了。年少时,我也曾把行万里路,环游世界当作我的第一憧憬,稍稍长大,有了独立觉醒的自我后,我才发现,“行万里路,环游世界”这些都是末节,假如这之前没读万卷书,即使走再多的路,环游再大的世界,那路真的也只能是路,所谓的世界也只能是浅薄的印象和用来打卡炫耀的谈资而已,就像上面这个行了万里路却并没有让自己得到深入觉醒和深度更新的少年人一样。

      然而,更让人醍醐灌顶的还不是这个,——真正读透了万卷书的人,到最后都是不会有“行万里路,环游世界”一类的向外的妄念的,他们心中自有宇宙,能随时随地于心内逍遥于天地间,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言:“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也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

     读书的本质绝不是为了名和利,而是在深入读书的过程中,能修得一份内心的充实,清静,和轻灵。读了一定的书后,再出去走走,跟不读书出去逛逛,两者内心对外景的反应,以及所获得的感受当然有天壤之别。而当一个人读的书的数量和质量达到了某个临界点时,他便可以彻底放下书,更也无意于要向外去妄寻什么了,那时他的自证自圆,自通自化,就如同生命最初时那般美好的样子,——“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这也是生命最圆融,最和谐的境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