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果做父母要考合格证,将有多少人会被刷下?

 读原著 2022-04-02

  前些日子,村里一个小女孩忘了告诉她父母,自个儿跟着小伙伴们一起在家门口附近不远处溜达了一下,我看到她爸爸来接她的时候,那脸色真的很怕人,从看到孩子的那一刻起,对孩子又是吼又是骂的,全属威慑和恐吓,尽管那小女孩最终没有特别倔强,还是愿意被她爸爸带走了,但我估计那幼小的心灵已经受到了极大的创伤,因为她走时已经嚎啕大哭到撕心裂肺的境地。

  不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不能给到孩子平等的对待,无法把孩子当一个真正的人来看,总是对孩子来蛮的,一味的强力镇压,这样的成长环境,对孩子来说,无异于一场灾难。

《吕氏春秋·用民》一文中有一段这样的论述:

宋人有取道者,其马不进,倒而投之鸂水。又复取道,其马不进,又倒而投之鸂水。如此者三。虽造父之所以威马,不过此矣。不得造父之道,而徒得其威,无益于御。人主之不肖者,有似此。不得其道,而徒多其威。威愈多,民愈不用。亡国之主,多以多威使其民矣。故威不可无有,而不足专恃。譬之若盐之于味,凡盐之用,有所托也,不适则败托而不可食。威亦然,必有所托,然后可行。恶乎托?托於爱利。爱利之心谕,威乃可行。威太甚则爱利之心息,爱利之心息,而徒疾行威,身必咎矣。此殷、夏之所以绝也。

  用今天的话说,即是——

宋国有一个赶路的人,他的马不肯前进,他就杀死一匹马,并把尸体投入溪水。接着他又继续赶路,他的马还是不肯前进,他又杀死一匹马,并把尸体投到溪水里去。像这样的情况发生了多次,即使是造父用来对马树立威严的办法,也不过如此了。没有掌握造父驭马的方法,而只是学到了造父的威严,这对于驾驭马是没有益处的。君主中的那些不肖者,就有点像这个宋国人的做法。君主没有掌握用民之道,而只是滥施淫威。威严的手段越多,人民越不为他所用。亡国的君主,大多都是以繁多的威严手段来使用他的人民。所以威严不可以没有,但也不值得专门依仗威严。譬如像盐对于滋味。大凡用盐,必须有所依托,但不适量就会把所依托的菜肴弄坏,从而变得不可吃了。威严也是这样,一定要有所依托,然后才可以施行。凭借爱和利。爱和利的心被人晓喻了,威严才可以施行。威严太过分了,那爱和利的心就会消失。爱和利的心消失了,却只是厉行威严,自身必定遭殃。这就是夏、商之所以灭亡的原因。

   这个表面看是社会治理的启示,但完全可以用到父母教育孩子上。一个真正爱爱孩子的父母,是绝不会对孩子滥施淫威的,就好比“用盐,必须有所依托,不适量就会把所依托的菜肴弄坏”一样,父母对孩子的严格也必须建立在那种尊重孩子独立生命权的大爱之上的,而非以真爱之名,行小爱,妄爱,伪爱,夹杂私心之爱之实,对孩子进行捆绑,控制,甚至虐待。

   但光有真的爱,显然不够,也得有好的方法,这种好的方法必须是符合人性,尊重孩子个性,让孩子感到致中和的,利于帮助孩子澄明其自性的。

  《吕氏春秋·用民》一文接着说——

 夫种麦而得麦,种稷而得稷,人不怪也。用民亦有种,不审其种,而祈民之用,惑莫大焉。

  当禹之时,天下万国,至於汤而三千馀国,今无存者矣,皆不能用其民也。民之不用,赏罚不充也。汤、武因夏、商之民也,得所以用之也。管、商亦因齐、秦之民也,得所以用之也。民之用也有故,得其故,民无所不用。用民有纪有纲。壹引其纪,万目皆起;壹引其纲,万目皆张。为民纪纲者何也?欲也恶也。何欲何恶?欲荣利,恶辱害。辱害所以为罚充也,荣利所以为赏实也。赏罚皆有充实,则民无不用矣。阖庐试其民於五湖,剑皆加於肩,地流血几不可止。句践试其民於寝宫,民争入水火,死者千馀矣,遽击金而却之。赏罚有充也。

  用今天的话讲,即是——

 播种麦子就收获麦子,播种糜子就收获糜子,人们对此并不感到奇怪。使用人民也有播什么种子的问题,不考察播下什么种子,却要求人民被使用,没有比这更胡涂的了。

   在禹那个时代,天下有上万个诸侯国,到汤那个时代有三千多个诸侯国,这些诸侯国现在没有存在的了,都是因为不能使用自己的人民啊。人民不受使用,是因为赏罚不能兑现。汤、武王凭惜的是夏朝、商朝的人民,这是因为他们掌握了恰当的使用人民的方法。管仲、商鞅也是凭借的齐国、秦国的人民,这是因为他们掌握了恰当的使用人民的方法。人民被使用是有原因的,懂得了这原因,人民就会听凭使用了。使用人民也有纲,一举起纲来,万目都随之张开。成为人民的纲的是什么呢?是希望和厌恶。希望什么厌恶什么?希望荣耀利益,厌恶耻辱祸害。耻辱祸害是用来实现惩罚的,荣耀利益是用来实现赏赐的。赏赐惩罚都能实现,那人民就没有不被使用的了。阖庐在五湖检验他的人民,剑都刺到了肩头,血流遍地,几乎都不能制止人民前进。勾践在寝官着火时检验他的人民,人民争着赴汤蹈火,死的人有一千多,赶紧鸣金才能让人民后退。这是因为赏罚都能兑现。

  说到这里,我又想到以前带的一个学生,有一次他生日那天,父母来接他时跟他委婉的说了什么话之后,他在教室当场就崩溃了,依仗着眼泪,对着他妈妈大声道:“你说话从来就没兑现,上次,去年,前年,回回这么说,最后回回都没有做到,我不信你了!”

 《吕氏春秋·用民》本文开篇即讲:“凡用民,太上以义,其次以赏罚。”教育孩子上,也是同理的,赏罚这个手段尽管不是修道的最佳策略,但也是一种循序渐进帮孩子完善其人格的基础方法,特别是对那些父母本身修养就不是很高的人来说,更是这样。赏罚背后的那个东西,——讲诚信最为重要,别以为孩子小,好糊弄,父母的每一次食言,每一次欺骗,其实都在孩子那里产生了无形的不良影响,会不断让海让孩子降低他对父母的尊敬和信任程度,赏罚事小,失信事大,——“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 ,小车无軏 ,其何以行之哉”?

   《吕氏春秋·用民》篇中,还有一句总结性的话,——“三代之道无二,以信为管”,意思是夏,商、周三代繁荣时所倚赖的法则没有别的,就是把信用作为准绳。

    如何做一个不失信于孩子的父母?我以为最简单的做法是凡事三思而后行,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不要养成轻易即可给人许下承诺的习气,老子讲“轻诺必寡信”,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孩子不需要一个处处爱说大话,喜欢显摆虚荣,爱装幌子的父母,孩子敬畏的是一个真实的父母,他可以看开,并正视父母不是全能的,但却不会看开,并且无法轻易原谅父母是个骗子,不守信用的骗子。父母对孩子说话一定要说真话,如果有些真话不方便说,可以不说,但只要说出来的,就务必要真实;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不要随便答应,但只要答应下来的,就务必要尽全力去做到;父母给孩子的赏罚走的是“行道义”,而不是“依道义行”,前者是权变的,依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该怎样就怎样,而后者则是固执的,用经验和成见做事,最是要不得。

  一个好的父母遇到任何问题,首先应该想想是不是自己修养不够?是不是自己对自己下的功夫不够深?那如何提高自己的修养?如何对自己下硬功夫?我觉得梁漱溟先生总结的以下这五点就很有参考借鉴价值——

“要思想上有出路。

要发愿——要发深心大愿,即要有大志愿,由大志愿而有大勇气。

要反省——常常要反省。发愿是动,反省是静,要动静交养。反省是很重要的,我们一天所做之事,常要反省一下。我们一天已动念的事而未做,也要反省。批评自己,然后再发愿;有动作,再有反省,再发愿,又反省……总之,要动静交养。

有规律的生活。

最末,有一句话很重要。是什么?是要'有以自乐’。工作愈重,做事愈多,如果在工作中不能自乐,那真苦死了!要想培养生命更大的力量,要愈工作愈乐!愈做愈有力!别人看他太苦,但在他很好,很乐。非做到'有以自乐’不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