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国学《孟子》课上,一孩子说到长大要做什么时,嘴里抱怨道:“我妈妈以前想考一个好大学,后来没考上,他现在总希望我帮她实现这个愿望,可我不想,我有我自己喜欢的,有我自己认为正确的路。”我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惋又悲,又幸又叹。 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这孩子是个可塑之才,只要有明亮的引导,把国学经典持之以恒的深入学下去,他定前途无量,如今看来,确亦如是。 所惊者,他小小年纪,平日里表现出大大咧咧,没想到还有这番心事,在人前直接倾诉于我,其笃信我处,远超我的想象。 所惋者,我可能也只是他人生路途中的一个过客,不能陪他走很长的路,我还有新的路要走,又说不定他家人暂时的开明(认同学国学经典带给人的极大好处)不能代表他家人会永远保持开明,无论是我能不能长久陪伴他,还是因他命运暂时不能自主掌控而导致经典的学习半途而废,这都是一种遗憾!然而,我还是想说,这社会,除非是很早就立起了自己强大的信仰,有了自己直证上道的独特蹊径,你可以终生无忧无惧外,否则的话,在暂时有限的条件之下,在目前不得不照着这个体制走的时候,你最好还是要多读些书,大学当然是考得越好越好,不一定是为了偿父母的夙愿,也不是为了将来将其用作炫耀的资本,——考一个好大学只是人生途中千万种立起自己,超越自己方式中的一种而已,当然也可以说为了给自己添一层免疫防护,不至于以后轻易被那些“怪,力,乱,神”之事物所迷惑,或是让那些所谓的“砖家”,“大师”,“领导”,“权威”,“成功者”等道貌岸然之一类的角色给恐吓住,就像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借方鸿渐的嘴所说—— 现在的留学跟前清的科举功名一样,我父亲常说,从前人不中进士,随你官做得多么大,总抱有终身遗憾。留了学也可以解脱这种自卑心理,并非为高深学问。出洋好比出痘子,出痧子,非出不可。小孩子出过痧痘,就可以安全长大,以后碰见这两种毛病,不怕传染。我们出过洋,也算了了一桩心愿,灵魂健全,见了博士硕士们这些微生虫,有抵抗力来自卫。痘出过了,我们就把出痘这一回事儿忘了;留过学的人也应说把留学这事忘了。像曹元朗那种人念念不忘是留学生,到处挂着牛津剑桥的幌子,就像甘心出天花变成麻子,还得意自己的脸像好文章加了密圈呢。 所悲者,他父母相对来说,应该算得上一个很好的父母,至少从他愿意让他孩子从小去接触国学经典这一方面来说,是这样的。然而,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难免又有一种自私的嫌疑,毕竟,每个生命个体生来应该就是独立的,无论是谁,理应尊重他独立的命运自主权,呵护他独立的人格,这才是一个人作为人的最大存在价值所在。每个人的一生,该由他自己去创造,创造不完美,那也是他自己的事,想让他人帮助自己去实现自己未完成的夙愿,也不是不可以,只要他人认同并且喜欢,——但是他人若不认同,不喜欢,他人要走他人自己所好的新路,这也是他人的自由,没有人能干涉,也不该去干涉。 所幸者,他遇到我是他的幸,当然,他来我这儿受学也是我的幸。我为师接近十年,遇到过不少这样鲜活清明的生命,每每此时,我都是在内心里先以他们为师的,是他们的出现,时时在提醒我,我在做什么?我该做什么?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所叹者,这本末倒置,逼良为娼的教育体制,把那么多本来何其富有灵性的生命抹杀于无形中,什么时候能不再自欺欺人?什么时候能让学生受到真正符合人性的教育?什么时候会有大量的清醒者,良知之师出现,去帮助学生找回人身上天生既有却在后天逐渐缺失得厉害的真,善,美,德,慧,信?......这些问题一直没有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