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孟子说,如果明知人生是苍天导的一场戏,该怎样演?

 读原著 2022-04-02
    人小的时候看《西游记》,会佩服唐僧师徒们的信仰坚定,坚韧不拔,一往无前,无所畏惧,到长大后,不少人反而没了这种感觉,取而代之的一种想法是:既然这一切都是佛祖布下的局,安排的一场戏,那又何必要这样瞎折腾一番?直接把经给他们不就得了?

    人长大的悲哀就在这里,很多人所谓的成熟,只不过是失去初心,理想,信仰后的妄自认命罢了,真正的成熟是什么?是永远不失一颗赤子之心,从心而行,而不是从欲而行,唯有如此,“慎重如始,则无败事”。

   道理其实很简单,唐僧师徒四个人假如没有历经那九九八十一难过程的考验和洗礼,那他们也就只能是芸芸众生中再普通的一人了,能有资格得经和成佛吗?就说真实历史上的玄奘,如果没有那去天竺取经的过程磨练,他也不过就是普通不过的一出家人罢了。明知道那是一场戏,能演绎好的人,能真正入戏入角的人却是少数,你修身到什么程度,就匹配一个什么样的命,这是天地成理,极致公平。
   
    看透历史的司马迁说:“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苦难在那种随时可入定,能入戏入角的人眼里,都是修炼之场,进德之资,好好利用,生命就会迎来更大的升华,倘若只执着在表象上的话,必定一生平庸。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还是孟子说得最彻。

   孟子还道:“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真正的君子从不忧虑功名利禄,不忧谋食,不忧贫,但会“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会忧“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

   本质上来说,天降大任,大福给每一个人的机会都是平等的,只是很多人不能归真自己,不能入戏入角,不能精诚演绎初心所在的剧本,以至于碌碌无为一生。 

     假如天将舜,傅说,胶鬲, 管夷吾,周文王,孙叔敖,孔子, 屈原,左丘明, 孙子,百里奚等人的剧本写好,分发给天下,说:“想成为他们那样的人也很简单,按照他们人生剧本的整个过程一步都不能少的踏实走一遍即可。”不用猜,到最后真正能做到不忘初心,止于至善的依然只有少数,进德修身之路走得有多夯实,创造就有多大,“求则得之,舍则失之”,“一分诚敬,一分收益;十分诚敬,十分收益”,自古以来,皆如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