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的游子顺风顺水,飞黄腾达时,嗜欲,物质,虚名,是无法给到他们心灵的终极圆融的,只有自身的德和身后的家才能让他们心安气和;而当他们颠沛流离,一时没有着落,于苦难和忧愁中煎熬时 ,不是别的给了他们不堕落,不自暴自弃的动力,而是自身的德和家给了他们信仰的力量,让他们一直都能笃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游子在外看到美景,能不用自己的神去倒贴景,而是让景来养自己的神,看花能将花的精神收到自己的眼神中来,看山水,能将山水的精神放入到自己的眼神中来,这是源于自身身修夯实,时时能凝志于一,惟精惟一的缘故。真正能欣赏天地之大美的人,于山水之中生出诗情画意的人,绝不只是眼里看见了山水,而是胸有山水,人格如山水,'智者乐山,仁者乐水’。 游子在天晴气清,惠风和畅时,能见到天地之阔,感受到“天高任鸟飞,海阔品鱼跃”的逍遥,在残夜,一片黑暗中,能提前看到旭日东升,在寒冬,凄风冷雨里,能预见春天正向自己全力奔赴而来,是因为有“一生修身为本,觉己觉人,立己立人”的生命价值观,也因为身后的家一直无私的支持着......正如唐代开元初年一个冬末春初的日子,有一个叫王湾的游子,旅行途中于北固山下停船靠岸,一边览胜景,一边遐思,一边眺望故乡时所见所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