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自然的春意——《中国记忆·清明节》精读

 石头052631 2022-04-02

经典绘本导读系列-第506号

大自然的春意——《中国记忆·清明节》精读

阅读推广人  石头

 说明:

1、这是一个对经典绘本深度解读的公众号,已累计发文在五百篇以上。

2、查找是否有您想阅读的文章,可以从历史消息中输入您想要的书名搜索即可。

3、如果您喜欢本公众号,先点击上边蓝色的“经典绘本导读”再点击“关注”。

4、本导读的宗旨是为亲子阅读而努力、为父母深度掌握绘本精髓而奉献。

一、内容简介

这是一个发生在江南小镇春天的故事,故事透过宝儿的视角,讲述了南方清明节前后的生活。

二、绘本信息

书名:中国记忆·清明节

文:王早早

图:王书音

适读年龄:3-10岁(仅供参考,并非绝对)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年1月

三、绘本精读

【封面】

解析:

清明的时间点在4月4~6日之间,是反映物候现象的节气。清明是天清地明之意,节气开始,天气清澈明朗,阳光明媚,百鸟啼鸣,柳绿桃红,树木开始繁茂生长,整个大地的生物都活跃起来了。

作者引用唐杜牧的《清明》中一句,牧童遥指杏花村,作为题头,引发清明时节。本诗大意是清明时节,本该家人团聚,可是对于冒雨赶路的行人来讲,不禁心情迷乱,难以平静,好在找到了解脱的形式,一个寄宿的杏花村,为内心找到一份安宁。

画面上角两个孩子呈牵线翘望之态,愉悦之情溢于言表。而主人公宝儿前有小狗带路,潜心独自挖春笋去了。此时的宝儿是最高光的时刻,能够独立帮助妈妈做事了,很自傲而有成就感。而天空瓦蓝、天高气爽、石桥流水、杨柳依依、寒梅绽放,一片春意盎然中。

清明节也是中国的感恩节!想知道关于清明节的传说和风俗习惯吗?这个绘本详细告诉你。

【环衬】

解析:

作者引用唐杜牧的七言古诗《清明》做注脚,在绘本前后环衬通过古色古香的图画描绘了清明景象“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 写出了“清明节”的特征。也看到此时的杜牧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地方赶路,心里的滋味已不好受,偏偏又淋了雨,衣衫全被打湿,心境就更加凄迷纷乱了。诗的前两句把清明时节的天气与诗人的烦乱的心情,还有与画面及行人结合在一起,让清明缅怀的气氛悠然而生。

小桥流水间匆匆赶路的行人,神色忧伤,霏霏细雨更加剧了这种缅怀的氛围。杨柳枝下,一条鱼跃出水面,引发岸边人的思绪。驾船戴着斗笠蓑衣的男子穿过石桥,也在赶路途中。远处中的白衣人是否是作者呢?

【扉页】

解析:

扉页与封面为同一幅图,只是天空变得更加明亮,与版权页背景相同,杏花村出现在画面中。给人以天空放晴,心情有所寄托之意。

清明节除了祭奠祖先,还有很多适合孩子的传统游戏,比如放风筝、荡秋千。古人不仅白天放风筝,夜间也放风筝。而且,晚上放风筝时,会在风筝下或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古人把风筝放上天后,还会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希望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放风筝活动不仅可以让孩子了解到清明节的习俗,还可以强身健体。放风筝时,宝宝可以极目远眺风筝的千姿百态,有利于调节眼部肌肉和神经,消除眼睛疲劳,达到保护和增强视力的目的。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4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2008年起国家首次把清明节纳入国家法定节假日,连续放3天假。

【第1画面】

原文: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父亲唠叨着农谚,一大早就下地去了。可宝儿呀,要不是太阳都晒到屁股上了,他真是连眼睛都懒得睁呢。

“呵……”宝儿打着哈欠,毫无兴趣地嚼了几口早饭,“什么东西嘛,我想吃生煎包!”

明天吃吧,妈妈还要晒种呢……”

不行不行!”他发脾气扔掉了手中的馒头。

“哎……”妈妈只好重新给他做早饭。

解析:

第一部分:种瓜点豆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农谚。爸爸一大早下田去了,妈妈也在忙着选种子。

宝儿显然和现在的小朋友一样骄纵,不爱吃妈妈做的馒头,还生气地扔掉了,是不是很浪费粮食呢!他想吃生煎包,还把馒头顺手扔掉,要正在选种的妈妈立即做,不顾及妈妈正在为选种而忙碌,一个娇惯、任性、懒惰的宝儿呈现给小读者。

看到宝儿卧室的物件,皮球、弹弓和风筝及小狗,和爸爸一大早就下地去了对比,太阳都晒到屁股了,还连眼睛都懒得睁呢。大家看到了一个娇惯、任性、贪玩、懒惰的小懒虫。

妈妈把身体埋在前后两个大圆垛中,投入到选种,为种瓜点豆做准备。妈妈的服饰与种子同色,整个身心都投入其中,看出在清明季节,劳动者的忙碌与辛劳。爸爸一大早就下地了,妈妈在家选种子忙顾不上吃饭。而宝儿全然不顾这些,任性地挑食。

两个大的容器从前后挤压着妈妈,暗含着妈妈选种的工作量之大。面对着劳作的巨大压力,

但面对生气蛮横的宝儿,妈妈很无奈,只好放下手中工作,看出母亲的慈爱。

这个小凳子是爸爸还是妈妈坐过的呢?

【第2画面】

原文:

吃过早饭,妈妈喊:“宝儿,快来帮忙选种子。”

不选,种子有什么好选的。”

爷爷抽着水烟说:“嗯,要是自己选好种子,又亲自把它种下地,等到夏天就摘自己种的甜瓜吃,你说香不香?”

哦,好啊好啊,那我想吃种甜瓜吃。”宝儿连忙跑去跟妈妈一起选种子。

解析:

好吃懒惰的宝儿,在院子里玩起了打陀螺,还拒绝了妈妈的求助。倒是一旁的爷爷有智慧,慢条斯理地启发宝儿要是亲自种下的瓜,是不是很香呢?没有说教,重在启发。这样教育孩子,孩子更容易听进去。结果宝儿高兴地跟妈妈一起选种子了。

看得出妈妈很忙,选种晾晒,头不抬地忙碌着,为了不错过季节。农活就是如此,随着季节而有轻重缓急,农忙与闲适。

在院落的角落里两处绿色植物点缀着春天,而小方格的门窗回文也看出古老的文化象征。

图画采用蜡笔画的风格,蜡笔没有渗透性,通过轻擦或厚涂以及色彩之间的色相对比,做到浓丽鲜艳、画面饱满、层次分明、沉着厚实的艺术效果,与自然地很好地衔接在一起。

蜡笔画一般更写实,一些画家用它进行写生和色彩记录。蜡笔画多是小孩子涂鸦之用,常用于儿童画和漫画中。而作者采用蜡笔画不妨有给小读者做示范而有亲近感之意。另外,蜡笔画还可以通过自由掌握的粗细笔触直接进行艺术造型,产生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具有特殊的稚拙美感。

【第3画面】

原文:

选好了种子,宝儿和爷爷来到地里。他们要种南瓜、甜瓜、西红柿和豆荚。

哇塞,爸爸已经种了那么多了,他真厉害!

爷爷,爸爸说清明就要到了,什么是清明啊?”

“古人把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以这种岁时历法来播种、收成。清明便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节时,草长莺飞,气清景明,万物生机勃勃,这时候啊,真正的春天就来到了。”

“为什么要在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清明谷雨紧相连,浸种春耕莫迟延。’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播种的大好时节呢!”

解析:

大片农田被分割成许多小块,分配给每家每户,进行着不同的种植。搭起的木架,支起的大棚,长高的绿疏,黄橙橙的麦田,呼唤着远山。

爸爸蹲在田间,种植着南瓜、甜瓜、西红柿和豆荚。这是宝儿眼中的爸爸,羡慕爸爸已经种了许多,而宝儿和爷爷并未出现在画面中,而是以宝儿的视角看到的眼前的农田和爸爸忙碌的身影。

作者借孩子的口吻,引出清明的概念,并告诉小读者,清明时节,除了祭祀先人,也是一个播种的季节。还普及了关于清明气节的知识,清明时节,气温升高,雨量增多,草长莺飞,气清景明,万物生机勃勃,正是播种的大好时节呢。

宝儿又问“为什么要在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引出农谚“清明谷雨紧相连,浸种春耕莫迟延。”道出了农耕的时效性,清明和谷雨两个季节的关联与重要性。

右图是一个聚焦的远景,山川大地,川流不息,鱼跃鸢飞,万物复苏,蝴蝶飞舞,鸟落枝头,白兔叹为观止。远景与近景的结合,山川大地,农忙时节,构成了一幅春意盎然的美景。

【第4画面】

原文:

宝儿干了一上午,有点累了,爷爷让他喝点水。

宝儿看到爸爸的后背全被汗水湿透了。“爸爸那么早就开始干活,一定比我还累。”

爸,给你喝水。”宝儿把水杯递给了爸爸。

这时,妈妈把午饭送到地里来了。

“哇,干了半天,还真饿了,现在就是吃黑馒头也很香!”宝儿高兴地迎过去。

解析:

宝儿和爷爷走进画面,祖孙三人一起劳作了一上午,都有些累了。爷爷心疼宝儿,宝儿心疼爸爸。宝儿能够从内心感受来体恤他人,因为亲自体验劳动的艰辛,看到爸爸的后背全被汗水湿透了。宝儿知道爸爸比他更累,把水递给了爸爸,知道孝敬爷爷,也是个好孩子。

爷爷看在眼中,搂着山羊胡子,喜在内心。

正是爷爷的激将法,让宝儿亲自尝试,这才有了内心的变化。干活出力的宝儿,吃黑馒头也很香,没有了挑剔,在劳动中有了成长。

文字中突出一个“香”字,宝儿高兴地迎接送饭的妈妈,发出了感慨,现在吃黑馒头也很香。因为真饿了,这要比躺在床上,太阳晒到屁股,吃饭要香的多。

这两个歇栖的画面都是宝儿在忙碌,他懂得了爱惜和体谅他人。

妈妈送来的饭,出现在右下角中的醒目位置,这是一个特写的镜头,突出了馒头和妈妈的爱。

【第5画面】

原文:

“什么东西嘛?”爷爷忽然把一个馒头扔了出去,“我想吃炸小鱼!”

哎,爷爷怎么这样?妈妈都快忙疯了耶!”宝儿说,“爷爷,明天再吃啦!”

忽然,宝儿呆住了。自己平常不正是这样的吗?他的脸烧了起来。

嘿,爷爷是故意的!那个馒头本来就是要给丑儿的呀。

宝儿一下子明白了好多,眼泪都快流出来了。他大口大口地吃着,这顿简陋的田间饭可真香啊!

解析:

爷爷套用宝儿早上扔馒头的方法,在拿到宝儿送来的馒头时,当面扔了出去,我想吃炸小鱼!”开始宝儿还没有明白过来,来劝说爷爷明天再吃啦!突然回过味来,自己平时不就是这样吗!自感羞愧而脸烧了起来

看到宝儿的反应,爷爷又说出了事情的原委,但却借机教育了宝儿。让宝儿一下子明白了许多道理,激动而羞愧地禁不住流下眼泪。

有了对妈妈的理解和体贴,辛苦的劳动又很消耗了体力,自然就是很简陋的田间馒头也感觉到香喷喷的。

宝儿变化的过程得益于爷爷的智慧,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意识和叛逆心理,只是凭借说教是很难见效的。这样给读者提供了一种教育孩子的方法,也让小读者从中得到了教育。

左侧画面采用了特效和蒙太奇的镜头,把多个场景合在一起,更好的看到了宝儿表情的变化,让他从内心产生了觉醒。而爷爷扔馒头的画面却很小,且放在一个角落里,而把小狗与宝儿放大,让读者能更加清晰地看到宝儿的变化。

而右侧宝儿吃馒头的镜头,位于画面的中心,采用特写放大的镜头处理,看到他内心伤感的情绪,饱含着热泪,做着彻悟的反省。

作者把宝儿大口大口的吃相,用变异的大字体和颜色,醒目地表达出来。作者每每遇到关键的词汇都是这样处理的,提示小读者,关注此刻的变化。

爸爸和妈妈眯着眼睛,看到宝儿的变化,也露出了愉悦的笑容。

这是宝儿一天内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蛮横扔馒头要吃生煎包,到劝慰爷爷体谅妈妈,正是由于这两件事情的冲击,让宝儿有了一个深刻的醒悟,也是爷爷循循善诱的结果。

【第6画面】

原文:

第二天,天空飘起了毛毛雨。妈妈一早起来要去采野艾做清明果了。

妈妈那么累,还要起这么早。”宝儿想着,一骨碌翻起来,要陪妈妈一起去。

野艾是南方春天长的野菜,在濛濛春雨中长得特别旺。清明果是要用野艾做的,所以也叫艾粑粑。采了不少野艾之后,宝儿接过背篓:“妈妈,我来背。”

解析:

第二部分:清明节美食

中国的传统节日几乎都和吃有关。小时候生活条件差,多数都把心思用在吃上了,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要啥有啥,但也该让孩子知道一些关于传统节日的风俗。

我国南方部分地区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青团又称清明饼、棉菜馍糍、茨壳粿、清明粑、艾叶粑粑、艾糍、清明果、菠菠粿、清明粿、艾叶糍粑、艾粄、艾草糕、清明团子、暖菇包、艾草青团、清明团子等等。

变化的宝儿不再睡懒觉,看到早起的妈妈采野艾做清明果,一骨碌翻起来,边穿衣服边跑向妈妈,要跟妈妈一起去。“妈妈那么累,还要起这么早。”宝儿真正能够体贴妈妈了,也看到妈妈欣慰的笑容。

宝儿完全变了一个人似的,跟妈妈一起来到野外采摘野艾,还主动背起竹篓,处处体现出对妈妈的爱护。妈妈从内心发出微笑,眼睛低垂着沉浸在幸福中。

【第7画面】

原文:

回到家,妈妈开始做清明果。可是,忘记挖春笋了。这是她最喜欢的原料,也是宝儿最爱吃的。妈妈急急忙忙拎起篮子:“眼看都中午了,又要忙到夜里喽。”

宝儿说:“妈妈,你忙你的,我去挖笋。”“一个人,行吗?”妈妈心疼地问。“嗯,没问题。”

解析:

妈妈穿着围裙送到门口,摇摇挥手,放心不下。宝儿跨过小桥,来到家对面的石板路上,也向妈妈频频挥手。有小狗的陪伴,就像是长大的孩子,没觉得一丝的畏惧感,反倒能为妈妈解困,独立去做一件事情而自豪。帮助妈妈摘艾草,只身挖春笋,宝儿可是妈妈的小帮手了。

宝儿胖胖的脸蛋,胖嘟嘟的身段,看上去就可爱。耍脾气时,就是自己家的孩子,懂事时更期望是自己家的孩子。

宝儿背着背篓过了小桥,融进了春天里,挖春笋的路程显然并不近,以此来凸显宝儿的独立与长大。

这个小狗一直陪伴在宝儿身边,或宝儿带路跑在前面,或者扒在门边盯着宝儿的动作,或陪伴宝儿吃饭睡觉,就像宝儿的跟屁虫。与宝儿一样都很呆萌,大脑袋,胖身段,梳着大大的刘海,两只大耳朵,就像是一只小牛犊,眼睛还炯炯有神,随时留意着身边发生的事。小狗与宝儿留着一样的刘海,与宝儿心有灵犀一点通,这也拉近了他们的关系。

南方特有的小桥流水人家,一艘小船静静地停靠在码头上,采用透视画法,整幅画面有很深的纵深感,将小河延伸至画面的中心远点处,让这个画面极富空间感。

本书色彩以草绿色为主,突出了万物萌发的春天。大地在春风柔柔地吹拂和深情地呼唤之下,换上了一套套崭新的新装,在它们身上,已找不到严冬时的枯萎与衰败的影子。春天这位丹青妙手,在这幅画上画上有层次感的绿色,有青绿的,有嫩绿的,有蓝绿的,有深绿的,有墨绿的……柳树是春天开始的象征,“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春天是彩色的,有浪漫、有温暖、有美丽。

【第8画面】

原文:

丝丝雨雾中,宝儿挖了最好的春笋,只有用这样的春笋做馅儿,吃起来才是妈妈做的清明果的味儿。

妈妈,我来帮你做吧!” 宝儿说,“为什么要今天做清明果呢?”

明天就是清明节了,清明节要吃冷食,所以要提前一天做好吃的……”

妈妈开始教宝儿怎么做清明果。

解析:

在竹林里挖竹笋时,宝儿特别的认真与专注,瞪圆的大眼睛,隆起的眉毛,协调的动作,可爱至极了。小狗用前爪配合着宝儿的动作,齐心合力。看到他们的周围已经冒出许多竹笋,看来他们不虚此行,即在行又能干。

自从宝儿受到爷爷的启发后,即心疼妈妈,又时刻帮妈妈分忧。独自挖到了竹笋,又要帮妈妈清洁,并好奇地提出为什么要做清明果?

这是作者借宝儿之口,引出清明果的做法,以及寒湿节吃冷食的习惯。

小狗看到宝儿与妈妈在忙活,就趴在门口静静地等待。

这个绘本文字口语化,一问一答更适合延伸做表演,又特别巧妙地引出故事,特别在关键部位进行了强化处理,在版面设计上也给足了文字的特效效果,在亲子阅读中增加了不少互动的环节。

【第9画面】

原文:

开始做清明果喽!

1、把野艾用开水焯一下,压出苦汁,放入凉水中冲洗。

2、水烧开,放入野艾和碱,直到野艾煮烂,水变成浓浓的深绿色。

3、捞出艾叶倒入石臼中,捣碎。

4、再放入米粉,把煮野艾的热水慢慢倒入米粉中,边倒边用筷子搅。

5、使劲儿捣米粉,然后用手揉成碧绿的面团,盖上湿布醒一会儿。

6、把面团搓成长条,再分成小剂子,用掌心按扁。

解析:

讲到清明果,书中还有非常详细的DIY做法呢。

两个跨页,12个合作的镜头,11个小环节,非常详细地讲解着清明果的做法,看后即使身在北方也会略知一二,还把关键环节在文字上的有特别的处理,加大字号艺术化处理,还让段落文字编排进行非横既竖的处理,让画面变得灵活生动。

全程下来妈妈讲解的很细致,宝儿看的很认真,还不时帮一手,亲手做一做。让孩子从小有更深的体验,不仅仅是吃清明果,还渗透到制作中,让美食不在遥远。这大大激发了孩子的好奇心和参与感,让做美食不在妈妈独有的事。

宝儿和妈妈采野艾做清明果,北方没有这样的习俗,但是也像其他节日一样要吃一些油炸食物,饮食上要备得和平日不一样一些。

这个节日无论再怎么忙,也要和家人一起度过。全家一起动手包饺子也是不错的,和面,擀皮,捏包,这些动作和做清明果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其乐融融的场面会成为孩子一生最美好的回忆。

这个故事采用了写实的风格,从人物造型到田间劳作,从制作清明果到踏青游玩,在读者看来更具亲和力和诱惑力。

【第10画面】

原文:

7、捏成蘑菇伞状的面皮,倒过来的深度正好包陷儿。

8、舀一勺芝麻馅儿,然后像包包子那样把面皮合上。

9、把面团放入印花木模中,用手轻轻按压出花形,再倒扣在案板上,就是带花形的清明果了。

10、还可以包鲜笋、豆腐、萝卜干丝、肉等咸馅儿的清明果。

11、在锅中烧开水,在蒸笼里垫上湿荷叶。把清明果摆好,盖上锅盖大火蒸10分钟左右就熟了!

吃着清明果,妈妈又讲起了清明节的故事——

解析:

宝儿从始到终都参与到清明果的制作过程,最后妈妈又引发到清明节的故事,顺理成章不做作,衔接流畅。有家温馨而暖暖的味道。

【第11画面】

原文:

清明节的来历

春秋时,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继承皇位,害死了太子申生。

申生的弟弟重耳在逃命的路上饿晕了,大臣介子推就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一块,烤熟后给重耳吃。

后来,重耳做了国君,史称晋文公。晋文公去请介子推,但介子推背着老母躲进了锦山。晋文公放火烧山,但介子推一直不出来。

火灭后人们发现,介子推母子抱着一棵烧焦的柳树死了,只留下一片题了血诗衣襟:“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解析:

第三部分: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节是有故事的,用四个情节,讲述一段介子推的历史故事,从携主逃离到割股奉君,从携母隐居到血诗衣襟。在重耳落难之时,介子推能如此肝脑涂地,忠心耿耿,实属难能可贵。晋文公返国,实为天意,介子推却认为忠君的行为发乎自然,没有对功名利禄的艳羡,辞官而不言禄,成了一名不食君禄的隐士。尽管晋文公后来行赏与他,前往寻访,竟无法可寻。听从小人之见,叫人在山前山后放火,周围绵延数里,火势三日才熄,介子推终究没有出来,抱树而死。

这个画面有几处火,火中割股升腾祥云笼罩,意在对忠心耿耿之人的崇拜;大火烧山,两团祥云飞腾是敬畏;树下侍奉老母,头顶祥云,大火环绕而不惧,是为人的骨气。

画面中多有火之祥云出现,寓意祥瑞之云气,表达了吉祥与幸福的愿望以及对生命的美好向往。也是一种敬畏与崇拜,因此祥云在当时是代表崇高的地位。

【第12画面】

原文: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把烧山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禁烟火,吃冷食。

第二年,晋文公登山祭奠介子推,只见坟前那棵烧毁的柳树又复活了,就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晋文公一直把血书藏在身边,鞭策自己要勤政清明,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老百姓过上了好生活,每到清明,就用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枝插在房前屋后,表示对介子推的感恩。后来,清明也成了人们祭奠和怀念先人的节日。

原来,清明节就是中国的感恩节啊!

解析:

在春天的“清明柳”下,孩子们伴随着春天放风筝、玩游戏,一个小男孩更是编了一个柳条圈儿戴在头上,既是玩耍又揭示了民情。祥云浮在天空,与风筝一起构筑一个祥和美好的世界。

而“清明柳”的由来颇具味道,当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介子推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下一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

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二日,冬至以后一百零五日,这一天要禁火,从上到下只吃瓜果点心一类冷食。民间普遍认为寒食起源于晋文公火烧介子推的故事。虽然寒食节的真正起源并非来自介子推,但将纪念介子推作为寒食节起源的说法却更为流行,甚至后来寒食节逐渐被清明节取代,许多人又把纪念介子推作说成清明节的起源。

【第13画面】

原文:

又是一年清明到,斜风细雨中,宝儿跟着大人们去扫墓。

爷爷在坟头上插上一枝柳条。

宝儿放下一束雪白的野菊花。

爸爸把供品放下来说:“先祖们,尝尝今年的清明果吧!”

妈妈说:“还是宝儿挖的鲜笋呢!!”

大家静静地站着,淡淡的伤感弥漫在湿湿的雨气中。

解析:

一个大大的特写镜头,宝儿把一束菊花抱在胸前,眯着眼睛,嗅着花香。宝儿不一定能理解扫墓的意义,但能感受到淡淡的哀伤,体验到清明时节的氛围,这就够了。

看得出这是祭扫的一个侧面,祭品、菊花、小狗和宝儿,作者让小读者目睹到宝儿的体验。也体会到跟大人们去扫墓也是对死亡的认知。

每到清明节全家人带着水果和点心,一起上山去给去世的亲人扫墓,插一根杨柳,以寄哀思!是个不错的选择。家长也不要以为孩子还小,跟他说什么都没用。这种耳濡目染的机会是不能错过的,也许只是一枝白菊,一个鞠躬,但孩子在这种氛围中,可以感受到我们对先人的尊敬和敬仰。

清明祭祖,其内涵是“孝”文化。向已逝的亲人、祖先送上思念与敬意,给孩子提供一个认识孝文化环境,让他们知道感恩。

家长可以带孩子去扫一扫烈士墓,献上一束花,给孩子讲讲先烈们的英雄故事,创造一个耳濡目染的机会。

人的一生,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无法抗拒,更无法改变,在清明节这个不可回避谈论死亡的日子里,如果未经世事的孩子问起,又该如何给他讲述这个沉重的话题呢?

清明节到来之际,用绘本故事,对孩子进行适当的生命教育,不仅能缓解他们对死亡现象的恐惧,还能够让他们学会尊重生命。

【第14画面】

原文:

雨停了,大家准备去田野里踏青。

青绿青绿的清明果,好适合这样的野外啊!

轻轻咬一口,野艾的清新伴着春笋的鲜脆,一股清香弥漫在口中。

宝儿把柳条编成个圈儿戴在头上,跑着去追燕子。

宝儿,憨憨的宝儿,长大以后,你还会记得江南烟雨中的清明节吗?

解析:

祭扫过后是踏青,斜风细雨已经停歇。大家吃着青绿爽口的清明果,野艾的清新伴着春笋的鲜脆,一股清香弥漫在口中。宝儿吃到一口,还尝试着其中的味道,这里可是有自己的劳动在其中啊!然后,宝儿把柳条编成个圈儿戴在头上,跑着去追燕子了。我相信宝儿长大后,会记得江南烟雨中的清明节。

说起清明,首先浮在记忆中的就是,这一天总会下雨,印证了“清明时节雨纷纷”。

每逢清明时节,远方的游子无论身处何方,都会回乡参加祭祖活动,缅怀祖先。在祖先祭祀仪式中慎终追远,在踏青郊游中享受春天乐趣,文化传承与身心调适是清明礼俗文化的重要功能。

绘本用一个小男孩宝儿的三天,来串联起清明节的那些事儿,春种、做清明果和祭祀先人。以宝儿充满温情、人文、爱的故事为主线展开,立足于真实的民间生活,自然渗透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过节的习俗、过程等常识,使读者在阅读中既感受到温暖和爱,同时也自然而然地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知识,唤起心灵深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并长存记忆之中,在封面和封底还有诗词、谚语相呼应,充满了浓浓的中华文化韵味。

【后环】

解析:

翻开后环衬,是那首关于“清明节”的诗的后两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的作者杜牧,从欲断魂的雨纷纷中,要找个酒家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找到慰藉吧!

用一首古诗的上下半阕分作前后环衬,展示出清明时节的心情变化。作者可谓用心。

互动环节

吟诵古诗,既缅怀先人又祭奠英雄,有些古诗也表达了清明时节的大自然春意,和孩子们一边读诗,一边感受诗韵。

《清明》杜牧(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采桑子》欧阳修(宋)

清明上已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清明后登城眺望》刘长卿(唐)

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

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

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

长安在何处,遥指夕阳边。

《寒食城东即事》王维(唐)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

溪上人家凡几家,落花半落东流水。

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

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另外,家长还可以和孩子共读关于生命的绘本,让孩子认识生命与衰亡的话题,与孩子讲述死亡,读懂生命。这里有《一片叶子落下来》《爷爷变成了幽灵》《长大做个好爷爷》《爸爸的围巾》《活了100万次的猫》《獾的礼物》等。

【封&底】

解析:

这个故事有甜香扑鼻的青团,亲密协作的一家人,满眼新绿的清明时节,既有墓祭祖先、缅怀逝者的感伤情怀,也洋溢着踏青赏春、亲近自然的灵动气氛。

这个绘本内容量相当的丰富,传统文化,节气知识,节日饮食,适合与3-10岁的孩子阅读,在合适的时间挑合适的内容和孩子分享倒是不错的。

清明节是融汇了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的民俗大节,也是凝聚了民族精神和情感的优秀文化遗产。跟孩子一起了解清明节的来历、相关的古诗、制作下清明果等,让小朋友在故事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个人品质的完善与提升。

 “中国记忆·传统节日”整套书以中国传统节日为主题,无论是内容还是画面都保留了浓重的中国传统特色。这是一套蕴涵深厚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原创图画书,用图画书的形式来演绎和讲述我们的民间传统中那些有神韵和活力。不局限于讲述传统节日的来历,而是以生活故事为主线自然渗透,实现了心灵启迪、传统文化学习等的融合。每册书名以诗词、谚语、民间传说等为引子,颇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和意味。

四、作者信息

王早早,儿童文学作家,北京作家协会会员。做过记者、编辑、茶艺师,现在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喝着暖暖的香草茶,给小朋友们写出一本本好看的书来。出版作品70多本,被译介到世界各国。《安的种子》获“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获台湾“《中华时报》开卷好书奖”。

王书音,曾就读于南京艺术学院插画专业,正在插画世界中孜孜不倦地学习。

说明:本文属原创,未经作者同意,不可转载和移作它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