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1个品牌的发明专利为0,新锐品牌最缺这个

 新用户9576lp0N 2022-04-02

“重营销,轻研发”是通病。

近几年,大部分新锐品牌成功的秘诀来源于营销的胜利,因此往往忽视了自身研发能力的打造。

据根号C对目前18个头部新锐品牌的调查发现,有多达11个品牌的母公司没有任何一项已授权的发明专利;甚至还有5家既没有已授权发明专利,也没有提交任何一项发明专利的申请,可以说是完全空白。这其中还包括了已经在美国上市、2021年营收达58.4亿元的完美日记母公司逸仙电商。


数据来源于国家知识产权局

虽然发明专利的数量并不能和研发能力划等号,但也属于最直观的体现。而这种普遍存在的“重营销,轻研发”现象,将成为新锐品牌从10到N发展的重大阻力。

新锐品牌们之所以不太重视发明专利,主要原因还是觉得这个项目是费力不讨好。

据了解,目前申请发明专利的周期都比较长。以瑷尔博士母公司为例,在其已获授权的12项发明专利中,有5个所耗费的时间在2年以上,最长的是名为“一种美白抗衰老的护肤组合物”的专利,耗时4年零8个月;只有5个专利的周期在一年以下,最短的也要半年时间。

数据来源于国家知识产权局

另外申请专利的费用也不便宜。目前一个发明专利的审核费用是3450元,这还不包括请相关代理机构的费用。审核通过以后每年还得交钱,前3年每年交900元,而且以三年为周期递增,到第16个年头,每年就得交8000元。

更重要的是,品牌方申请的发明专利主要以配方和成分为主,这既需要进行大量的前期投入才能有成品,而且还不能直接带来销售。因此,新锐品牌们更倾向于直接找代工厂拿配方。

相比于发明专利,新锐品牌们更喜欢申请外观设计专利。

据根号C统计,截止到目前,这18个新锐品牌的母公司共申请了多达246个外观设计专利,数量是发明专利的几十倍。其中最多的是花西子和完美日记这两个彩妆品牌,它俩的母公司分别申请了70个和48个外观设计专利。

数据来源于国家知识产权局

而新锐品牌们更钟爱外观设计专利的原因,不止因为它申请的周期更短、成本更低,更重要的是在电商渠道,产品的颜值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是否好卖,因此外观设计是直接和销售挂钩的。

在前期,消费者可能会被产品外表所吸引,并且在各种营销组合拳的加持下,品牌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高速增长。但等到品牌发展到一定规模,引流的边际成本会急速上升,这时想要继续获得快速增长,就得依靠高品质且差异化的产品,赢得消费者的口碑和回购。

所以,在新锐品牌从10到N的发展阶段,自主的产品研发能力是极其关键的因素,而最能直观体现该能力的就是品牌发明专利的数量和质量。

近一两年,一些头部新锐品牌也意识到了产品研发的重要性,并在该领域投入了大量的资源。

从这18家新锐品牌母公司申请发明专利(包括已授权专利)的时间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2019、2020、2021这三年,且出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其中在2021年有多达76个发明专利申请,同比增长了231%。


数据来源于国家知识产权局

具体到企业,花西子母公司在2020以及2021这两年间,共申请了39个发明专利。其中2021年它更是一口气申请了36个,还包括3个由其他企业转让的专利。而在此之前,它一个发明专利也没有。

另外在今年年初,花西子还引入了资深化妆品研发工程师李慧良,并规划在未来5年,将投入10亿元布局产品创新、基础研究等领域。

而它的老对手完美日记也在科研领域发力。据其母公司逸仙电商的财报显示,2021年研发投入同比增长113.5%,超1. 42 亿元,占营收比为2.43%,在行业内已属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只不过目前它的研发投入还没有在发明专利上获得体现。

对于这18个新锐品牌来说,只要它们想,都有足够的资源去支撑其在研发领域进行突破。

据统计,截止到目前,这18个新锐品牌的母公司,共获得了超88.5亿元的融资。其中融资规模过亿元的品牌就有多达11个。不过相比于研发领域,它们可能更倾向于将这些资金投入到能直接带来销量的营销领域。

数据来源于公开资料

以逸仙电商为例,自2016年成立以来,其所获得的融资金额超过了54.7亿元,仅2020年底上市所募集的资金就接近40亿元。而它将这些融资大部分都用在了营销上。据其财报显示,2020年和2021年,逸仙电商在营销上的投入占比分别达到了65.2%和68.5%,远高于同行。这直接导致其两年共计亏损42.4亿元,把融资也“烧”得差不多了。

营销上的巨额投入,在前期确实也给逸仙电商带来了高增长。比如在2020年,它在营销上砸了34.1亿元,带来了72.6%的营收高增长;但到了2021年,虽然营销力度更大了,投入达到了40亿元,但却只带来了11.6%的营收增长。

当营销的边际效益急速下滑,逸仙电商这才开始在研发上加大投入。

纵观那些国际化妆品巨头,不乏经典的专利成分或配方。比如欧莱雅的专利成分玻色因,已经成为其旗下高端品牌产品的扛把子成分,打造出诸如赫莲娜黑白绷带这样的经典产品。

但在中国本土品牌中,“重营销,轻研发”一直是很多品牌的通病,不只是新锐品牌。但接下来,本土品牌要想继续缩小与国际大品牌的差距,这种观念必须得变。因此,产品的发明创造能力将成为未来品牌的“必修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