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 20世纪90年代,随着苏联解体,作为世界头号军事强国的美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寂寞,没有对手竞争了,就开始琢磨怎样超越自己。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就是这样一个精英机构,考虑到保持美军全球空中行动自由是维护美国霸权的重要基石,然而部分“非友好”国家大量采购了先进机动式防空导弹,对美军空中飞机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为了有效应对这一威胁,美国国防部先进技术研究局想尽了各种办法,进行了各种投资,尽管很多都是打了水漂,但是其中有一个项目,几经波折,历时二十年终于开花结果,这就是现今引起高度关注的小型空射诱饵(MALD)项目。 发展历程 1996年11月,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将小型空射诱饵概念纳入先进概念技术验证项目,并委托美国空军向著名的国防供应商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下达一个名为小型空射诱饵的预研项目。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于1999年成功研发了首款基本型MALD(定型为ADM-160A),这型诱饵通过安装龙勃透镜以增加雷达散射截面积(RCS),使其具备模拟F-22隐身飞机、B-52战略轰炸机等各类作战飞机雷达散射特点,让雷达系统几乎难以和真实飞机区分开来。但由于该型诱饵还存在机动性弱、航程短等不足,因此一直没有得到大规模列装使用。 2003年,美国空军重启该项目,委托雷声公司在ADM-160A的基础上进一步研发了动力更强、航程更远的小型空射诱饵,主要是增大外形、射程,提高速度,定型为ADM-160B。该型空射诱饵不但雷达散射特征能够模拟F-16、B-52H等不同类型飞机,还可以模拟巡航导弹,真正具备了作为高度仿真诱饵的性能,并正式获得军方首肯,经过进一步研发完善包括数据链等方面性能后,该型诱饵正式大规模列装美空军航空兵部队。 2008年,考虑到基本型空射诱饵(ADM-160B)仅限于实施战术欺骗,作战运用场景还比较单一,美国空军再次推动了新一代空射诱饵(MALD-J)的研究,即在基本型的基础上,加装电子战载荷,使空射诱饵具备对敌方雷达的电子攻击能力,成为了美军除专业电子干扰飞机、自卫干扰吊舱和机载干扰弹之外的一种全新的电子战装备,具备更加灵活的防区内干扰能力。新型空射诱饵(ADM-160C)于2012年交付美国空军进行试验,2014年加装了双向数据链,使空射诱饵具备了态势感知和飞行中调整能力,能够实施编队协同飞行作战,实现多机组网电子攻击,2015年开始定型并陆续交付部队。截至2017年,美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已经完成了数千个基本型和干扰型空射诱饵的采购,主要挂载于空军F-16、F-15、F-22飞机以及B-52H和海军F/A-18飞机上。下表是公开资料中可见到的三型空射诱饵基本参数。 ![]() 2016年后,在美国空军支持下,雷声公司持续研发载荷型空射诱饵(MALD-V/X),使空射诱饵可以自由加装通信、雷达和红外干扰机,以及热成像导引头、反辐射导引头,甚至包括电磁脉冲战斗部,使空射诱饵的功能不再局限于干扰欺骗敌方地面防空系统的目标指示和制导雷达,还具备全频谱电子战能力,并能够对目标实施反辐射攻击、电磁摧毁。载荷型空射诱饵于2018年研发成功并进行了验证,2020年开始采购应用。 空射诱饵的基本结构 小型空射诱饵在设计阶段,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就在标书中明确了模块化、低廉化和灵活性三个条件,因此总体而言,小型空射诱饵十分注重低成本设计,广泛使用商用成熟配件(如发动机),采取模块化设备,以便更好升级改造;并采用通用接口,以适应各种发射平台的设计要求,最终实现了低成本高效设计。在产品交付之际,雷声公司的产品研发团队还得到了军方颁发的最佳研发团队奖!小型空射诱饵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组成。 一是飞行平台。包括机体、发动机、油料系统,占据了115千克的总量主体。 二是航电系统。包括机载计算机、GPS导航终端、捷联惯导系统、防撞设备等。 三是数据链终端及天线。限于加装双向数据链的型号,用于与指挥机之间以及多机之间信息通联。 四是任务载荷。采取模块化设置和通用接口设计,以适应不同任务载荷。 五是发射系统。采用通用接口,以实现不同飞机平台进行模块化定制。 除了空射诱饵本身,还有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针对部分加装双向数据链,具备网络化电磁战能力的型号(MALD-J/N),还需配备一套任务规划与空中实施指控引导系统,通常需要安装在一家大型特种机上,由多名电子战战斗管理员负责操作,伴随作战行动以对空射诱饵遂行集群。还包括不同平台对接的发射仓、任务加载设备等相关保障设备。 ![]() 小型空射诱饵的一般结构(图片源自Raytheon) ![]() 责任编辑:张冬晔 王京涛 监 制:程邦仁 |
|
来自: 新用户73286115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