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国海上再造名帖值得珍藏

 星河岁月 2022-04-02
图片
中国书法走红世界,名帖千载傲立经典,近代上海的出版业功不可没。占有全国半壁江山的几家出版社,时曾荟萃精华,用先进之技术,让秘藏于私阁的名碑佳拓走入大众视野,让珍品绝唱重现华彩。

出版让碑拓佳作重现华彩

民国海上再造名帖值得珍藏

文 | 李晓华

图片

老上海都知道,清末民初,当年的四马路(今福州路)望平街(今山东中路)一带,《时报》与《申报》《新闻报》的馆址一度相隔很近,形成三足鼎立。1904年前后,《时报》馆的三层砖木结构楼房,底层右侧门挂出了“有正书局”的牌子,报馆开出了出版社,一时成为新闻。有正书局一开张,就定位于书画和中外名著的出版。而书画的出版要求必须是名作名帖,报馆主人兼书局的掌门人狄葆贤(狄平子)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做了两方面准备工作。一是广征珍藏品。除了倾尽祖上所有藏品之外,还在报馆三楼开出一层会客茶室,取名“昔楼”,当年的黄宾虹、吴昌硕、史量才等文化名流成为茶室的常客。狄平子邀请他们品赏藏品,切磋文化,再商议出版。由此,有正书局出版的“版源”,多数是书画的第一手孤本、珍品、绝版,出版时在版权页上署名收藏人。二是引进先进的印刷技术。18世纪中叶,德国人发明了一种用玻璃做底版,涂上感光液,利用照片底片在感光液中的色差原理制作印刷底版,使书画印刷效果几可似真。这项技术被称为“珂罗版”“玻璃版”。珂罗版技术先是传到日本和中国,到中国时在上海徐家汇教会地“土山湾”印制画稿。狄平子知道后,立即从日本招募技师,购买了机器。

图片

▲有正书局出版的《西岳华山庙碑》

著名的汉碑《西岳华山庙碑》,刻于东汉延熹八年(165),碑立于陕西华阴西岳庙。碑文内容是帝王祭天地,求神庙保佑。碑的价值在于汉隶书法,历代书论家奉之为汉隶代表,布局疏密得体,字体方圆兼备,高雅脱俗。可惜,该碑明代嘉靖三十四年(1555)毁于关中大地震,只剩下几十块残片。因此,地震前的完整拓本成了珍品。民国初期,世上流传的《华山庙碑》拓本被考订为真品的只有四部。一是长恒本,为河北长恒王氏旧藏,后流存日本。二是华阴本,因经华阴王氏收藏,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三是四明本,浙江人收藏,传在台湾。四是玲珑山本,清代马氏兄弟的别名,后流经广东顺德,现在香港中文大学。四本拓本各有所长,同为至宝,遗憾的是天各一方。有正书局于上世纪20年代起,广泛征集该碑的拓本或印本,选取上乘图片摄影留底,耗时近十年,得到“长恒、华阴、四明”本的大部资料。书局不惜工本,采用珂罗版技术出版三本合一的函套装《华山庙碑》。这本字帖属大开本精品,长宽39.5×28.5厘米,三本的总厚度达3厘米。最可贵的是,三本帖的正文拓面、附录题跋完整,而且印制得非常清晰,装帧得十分考究。纸张正文用厚白宣,内衬纸,拓文墨色纯正,纤毫毕露。题跋用淡黄色皮纸,字迹逼真。丝线线装,双角丝织包角,函套封象牙签,定价大洋二十元。

有正书局成立40多年,出版字画600多种,碑帖200多种,书画专辑38集,书籍300多种,至今还在书法美术收藏、拍卖市场流通。狄平子,1872年生,江苏溧阳人,家境殷实,善书画,曾参加戊戌变法,后流亡日本,回国后与康梁意见不合,分手经营报业书业,抗战期间去世,书局也同期停业。珂罗版技术由于印数限制300500本左右,发展不畅逐渐衰微,新中国成立初只有二三家小厂,五六个工人从业。现在上海仅留一二台机器,也只是怀旧的文物了。



图片


上世纪90年代,在福州路福建中路附近的上海古籍书店三楼,挂出“艺苑真赏社”的牌子。这家停业40多年的老字号再次开张,引人注目了一阵,但只是经营书画,没有了原有的出版业务。而在当年,艺苑真赏社是一家名扬海内外的艺术出版机构,传世名刻《石鼓文》与其结缘,留下了一段珍闻。

艺苑真赏社,创办者秦文锦(1870-1938),江苏无锡人。祖先可追溯到宋代秦观。秦氏历代为官多人,是地方望族大户,家中富藏。秦文锦本人自幼接触喜好各朝书画碑帖,年轻时随国家驻日使节赴日本与同道交流,学到先进的书籍装帧和珂罗版印刷技术。回国后到上海,1904年在三马路(今汉口路)277号创办艺苑真赏社,专营书画碑帖出版。石鼓文,现存的中国最早石刻文字。从出土一刻开始就经历颠沛流离的命运,为躲战乱行程几万里,这十件鼓状石雕从京城到西北来回运送,最后落脚北京故宫时,字刻已经残损不全。字数由最初的700多个到当时的200多个。由此,石鼓文的早期拓本成了稀有之物。秦文锦的同乡,明代大收藏家安国,家中收藏10本石鼓文拓本,件件是宋明时期。可惜安国子孙多不成器,安国不敢传递给他们,只得秘藏于房梁中。安国去世后,子孙析分家产,拆下家里大院的天香楼,10件拓本重见天日,很快被一分而散。其中只有三本被同乡沈氏所得,其他均不见踪影。民国初,这三件拓本继续在无锡乡人之间流转,被取名“先锋本、中权本、后劲本”,最后到了秦文锦手里,他欣喜若狂,有“神物获得,垂诸百世”一说。

图片

▲艺苑真赏社出版的郭沫若《石鼓文研究》

秦文锦首先抓紧把石鼓文三件名帖出版发行。用高级相机分别把三本拓本拍成照片,采用珂罗版技术,统一开本,统一封面装帧,秦文锦自己监督制版,题签名,作“读碑图”。每本帖封面都署名“明锡山安国十鼓斋藏本”。石鼓文这三种印本件件成了当时上海文人墨客的珍藏品。出版后,石鼓文拓本引起了日本人的注意。日本财阀三井家族委托在华的河井荃庐找秦文锦商谈购买。秦文锦很谨慎,只把照片交给他。河井荃庐也很专业,怕买了赝品,先把照片带回日本交给社长三井高坚。三井为此事办了个小型展览请各路识者赏鉴。此时,郭沫若正好在日本,参观了展览,认定是真本。河井荃庐于是返回上海,再三求购,秦文锦终于同意了,三本拓本流入日本三井家族。二战期间,美军轰炸东京,河井荃庐家被炸,本人被炸死,拓本照片也毁失。而三件原拓本存在三井家地下室,幸免于难,现收藏于三井纪念美术馆,2006年,日方曾和上海合作,举办书法大展,拓本送来上海博物馆展出后又回到日本。近年来有人考证,从郭沫若的书中见到的照片,是唯一可见的出售前的原件照片,与三井收藏的原件比较还是有差异。推论:秦文锦售出的拓本可能不是原件。

 

图片

民国23年(1934),上海的一家民族纺织厂三友实业社发行了一本字帖,《朱伯庐先生治家格言》(下简称朱家格言)。企业出版字帖,不多见,而且反传统用了中外文本,就更不多见了。

字帖正文34页,68面,加附录总计4590面。宣纸石印,中有衬纸,线装厚重。帖名题词是大名鼎鼎的曾熙(18611930),生前任清廷兵部主事,湖南教育会会长。字帖的印行者即作品收藏人是朱弃尘。民国江宁(今南京)著名中医,不但行医施诊,还热心澄净社会风气,倡导教育治国。格言字帖第一部分是隶书,是书法家尹立勋作品,尹立勋(?—1940),福建人。书法大气浑厚,笔意沉郁,风骨超拔,尽隶书现代美感之极致。另一部分是篆书,作者是吴本善(18681921),吴湖帆生父,江苏苏州人。他的篆书字体规整长方,严谨肃穆,形势师承秦李斯篆法,点画用笔则取周石鼓文的凝重丰润。二部作品均有落款,写于丁巳(1917)。

图片

三友实业社印行的《朱伯庐先生治家格言》

朱家格言字帖附录,可看点多多。一是吴本善篆字考证,说明有些字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无据可查,只能替代,可见书者之严谨。二是编辑对治家格言逐条解释、详说如何理解。三是编辑对格言的注音,在当年颇有新意,意为书法不但可写还要可读。汉语注音,早在清代,国外来华的传教士即已尝试,多数用拉丁字母(即罗马字母,今英文字母)注音汉语方言。到了近代,国内不少有识之士发起了“汉语注音”运动。上世纪三十年代,国民政府决定统一采用英文字母,这本字帖的格言用的便是这种注音。四是这本格言专请英文编辑,所有的格言全部翻译成英文。还写了一段英文的前言,讲此格言的来龙去脉及普及意义。文后还有特殊中文俗语的英文注释,如“尼姑、媒婆、易经、大学、春秋”等。

治家格言又称“家训”。这部家训作者朱伯庐(16271698)。江苏昆山人,一生不为官,长期居乡从事教育,手书编写教材,惠及四方,清灭明时,投河自尽。格言总计524个字,58条,内容有生活起居讲规律,勤俭持家重细节,待人接物有礼貌,处事生存感恩报,家事国事要敬畏等。全文近白话文,通俗易懂,简明概要,语句对仗工整,一些名句如“黎明即起”;“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等流传甚广。清代之后,不少书法家和名人还纷纷执笔书作,朱家格言成为书法界的独特选题。其中有:清代书法家黄自元;晚清政治家李鸿章;颜真卿书体继承者、民国书法家华世奎;清代皇室后人、书画家傅儒;清末民国收藏家张伯英等都专门书写此格言。新中国成立后更是有众多名家书家以此格言挥毫不止,留下精品,促进了格言的传播。

资料显示,三友实业社由陈万运、沈九成、沈启涌三人合办。主要产品是毛巾、被褥等。其“三角牌”毛巾驰名中外,红军长征时也使用过。抗战期间,日本占领者多次想收购、合作均被拒绝。该厂出版、印刷字帖、画册经常加入产品广告,而这本字帖名流汇集,品质较高,却未见广告。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