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头有两次生命,自然之功与人文之意

 二闲居 2022-04-02

图片

以自然为最高艺术,

前提便是脱离最世俗的物质观,

以及人为制定的价值评判标准。

眼光和修为的高度,

决定了赏石的艺术分量。

因此,把赏石作为文人审美的最高趣味。

图片

石头有两次生命:

一次是物质生命,

万年沉积诞生于地球之表,苍古而悠久;

一次是艺术生命,

被人拾取欣赏于心神之间,清奇而当下。

前者属自然之功,

后者乃文人之趣。

图片

中国文化视天地自然为生命,

倡导“天人合一”的终极宇宙观、生命观,

生命之间彼摄相因,

石以自出性灵,

以清雅滋润之效,

给人诗意的境界。

图片

顽石体现的是万古空寂,

天道循环的岁月自然。

拳拳一掌、盈盈一尺的石头,

在文人看来是一个大千宇宙。

图片

顽石历经大自然的地质变化,

风雨侵蚀而缓慢形成,

其表面“纹理纵横,笼络起稳”,

细腻温润,玲珑剔透,

其质如玉般温润,细腻,

扣之铿然。

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物象真意

令人回味无穷。 

图片

一块自然界的普通石头,

入室登堂,

演变成为承载人文审美的艺术角色,

其原因并非地理矿产的稀有,

和物质元素的珍贵,

而正是由于作为欣赏者的人,

赋予了这些没有生命的石头,

具有人的灵魂与情感。

图片

古代文人赏石中,

这种“物我两忘”的审美意境,

诚如宋人李弥逊《五石》中云:

“今一旦得是数山,
坐四方之胜,岂不幸欤。

吾将寓形其间,而与之俯仰上下。

不知我之在丘壑,丘壑之在我也”。

图片

今人内心,

无不渴求一方自在天地,

然而纵便身处天高地迥之境,

若性灵空虚,

亦是无以为安。

图片

而昔日高士名贤,

则寄澄怀于拳石之中,

他们与天为徒、妙师造化,

观象得意、格物尽理。

此番佳趣,当为知者所重,

自可穷文心、窥艺境、安性灵。

图片

在中国传统赏石岁月流变之中,

玩石者数量虽不断扩大,

所求之意味及境界,却日益消淡,

好事者往往沉湎于,

对石头外在的“追形逐貌”,

的表象追逐。

图片

观雅石之气需明理,

中国古代赏石之气息,

即是古代文人的文化人格之气息,

静心养正,

与天为徒,以古为徒,

循章观变,正心在中,

定能万物得度。

图片

盲崇于按图索骥,

照本宣科

甚至人云亦云的赏石态度,

往往沉迷于浮滑,

僵化之俗套。

图片

石有百千形,

而作为生命的姿态,又独有其精神。

一块石头,面貌本已天成,

但安置与摆放不同,

便会显出不一样的精神,

生命之美才得以焕发。

如人之立身处事一般,

恰如其分,方能不露俗态。

图片

一霎神游造化外,

犹疑坐我缈峰。

灵石的生命是流动的,

它不仅登堂入室,与人为伴,

更幻化成翰墨雅韵,遗传千古。

图片

从一方美石中,

我们可以读出生命的盎然不息,

品味中国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

以及宇宙心灵的天人合一。

眼光和修为的高度,

决定了赏石的艺术分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